随着这银狼般的一声,《百媚千红水连天》的故事,不经意间揭开了新的一页。
或许,你已经想到了,跟梁晓刚打招呼的,就是此前多次提到的梅玲玲。
原来,中考成绩揭晓后,梁晓刚和本校的好些个同学一样,到县中读高中了。按当时不少人的理解,到市里读书,为第一档。稍次的,是考上中专。至于成绩不错,又无缘以上两档的,就是读县中了。考虑到前两档的毕竟是极少数,两年前的那个秋天,作为高一新生步入县中大门时,梁晓刚倒也坦然:以前成绩比我好得多的同学,如今也在这学校“深造”;看来,我也不算太差啊!
到他读高中时,县中已取消了初中部,成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中。以前的“完中”云云,也就此名不其实了。编班时,原先的县二中学生混编在一二班,凑巧的是,梁晓刚与梅玲玲一起,都在二班。也就是说,就梁晓刚而言,原先那“隔壁班的那个女孩”,变成了同班同学。一年后分文理科,文科一部改称五班,两人依然同窗!至于上官远,读的则是理科。
话说十二月下旬的这个下午,听到梅玲玲的声音后,梁晓刚下意识地用手捂着那写着《百媚千红水连天》的本子,同时支吾道:“没,没什么——”
梅玲玲见状,只是淡淡一笑,接着就用那深潭似的双眸,静静地凝视着他,那眼神分明是在说:怎么,连我都不相信吗?既然写了,都五年多的老同学了,让我看看又何妨呢?
在对方的逼视下,梁晓刚的手稍稍向两侧移了移。也就在这时,只听梅玲玲说道:“看来,这一次,我运气不错啊,有幸成为第一位读者——”
梁晓刚暗自思忖道:小说,本来就是写给人看的。既然她这样有心,就让她一睹为快吧。再说,也可以借此机会,跟她交流、探讨一番。于是,他淡淡一笑:“你,你等一下,我再写几个字——”
梅玲玲微笑着,点了点头。
于是,梁晓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那本子上,在那引诗的后面,写下这样一行字:
全剧终。1988年12月。
写完,面红过耳,将本子递了过去;同时说道:“时间关系,写得马马虎虎——”
“写完了,就是好事情——”梅玲玲说着,接过了本子。
梅玲玲翻阅时,梁晓刚倒有某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了;与此同时,一丝惴惴不安涌了上来:老天啊,如此题材的小说,让一位女生看了,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呢?
看了前面几行后,梅玲玲先是微微一笑;片刻之后,那柳叶般的长睫毛就扑闪了几下;紧接着,再往下翻阅时,她的玉石般的手,抖了好几下。梁晓刚的一颗心,也像大风中的小草,上下左右翻卷着。
“哦,这么长,你,你急着要吗?”梅玲玲用征询的语气,这样问道。
“你,你的意思是——”望着对方捧着本子的手,梁晓刚这样问道。
“我,我想拿回家去,慢慢看上几天,到时再还你?”
“哦,没问题,你拿回去慢慢看吧,我,我正想跟你交流一下——”
“那,那我先走了——”梅玲玲说着,将那本子放入了随身携带的小包。
收拾妥当后,梅玲玲走出教室,向西北方的学校大门走去。
梁晓刚一直目送着她的背影,直到那背影消失在大门口更北方。
接下来的好几十分钟时间里,梁晓刚一时思如泉涌:这些天,终于将这部小说写完了,也算顺利吧。离高考,也就半年多时间里!(按,当时高考时间为7月7、8、9日)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以后,就开始安心复习了。心中的那块石头,真的落了地了吗?不见得吧?作为小说的第一位读者,梅玲玲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呢?里面的一些描写,恐怕过不了她的那一关啊!毕竟,她是一个女生,文学素养又那么高!最极端的情况下,大大的不以为然之际,我的那本子,就会少了十行八行,一页两页的。当初,刚写完的时候,我是想着让她看看有何方的。而现在,我觉得自己有点冒昧、唐突了。自从跟她同班以来,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她眼里,我成绩还可以,也有一点舞文弄墨的功夫,总之,形象还不错!现如今,看了我的小说后,我的形象,看来要大打折扣了:这家伙,怎么写出如此不堪的作品来?以前,我还以为他是一个正人君子呢。这样的人,是不是要警惕一点呢?
现在,她快到家了吧?想把那本子要回来,是不可能的了。算了吧,怎样写是我的事情;怎样看,是人家的事情。这,我可管不了。当然,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不定,以她的眼光,还真能看出那小说的真意与主旨。其实,倒不是我有意这样写,真正的原因是,里面的故事,大都来源于生活,我行文时,只作了必要的提炼、整理、加工。用《红楼梦》里的话来说,就是:“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诚然,就艺术水准看,我的那部小说,跟《红楼梦》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然而,我的创作态度、行文原则,也还是经得起考验的。如果只想着瞒与骗,只想着粉饰现实,只想着“树立形象”,我根本就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写。当然,作品一旦定型,在读者眼里,就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了。哦,我可以这样说,反正,我无愧于心。
在我的心目中,写出这样一篇小说,固然是为了“一吐为快”。那么,就没有别的想法了吗?那想法,本来近乎奢望,然而,一旦她的声音响起,我不禁心头一颤:这样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是啊,如果她对文学不感兴趣,我又该如何才能接近她呢?她执意要先睹为快,对于我来说,这何尝不是打灯笼都难找的事情呢?换句话说,这部小说,就是为她而写的。如今,这“一借一还”,再加上她已经答应交流一番,这不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呢?“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不奢望成功,不过,能和她说上几句话,交流一番,共度一段美好时光,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吗?如今,怦然心动之后,机会似乎已经来了,就看我怎样去表现了。记得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这样的两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其实,从刚才的情形看,她真的“出来”了;更让人欣慰的是,他是如此的热情、大方,可不是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啊!接下来的故事,应该还是能够有所期待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