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班车,行驶在清晨的寒风中。
这一路,大致上是由东南转向西北,这样一来,北边的车窗,就在那风之手的拍打下,砰砰作响。哦,北风也想上车?车上的人大体上都瑟缩着,有时还跺跺脚,以减轻脚部的僵硬。抱歉,北风,下一次吧,现在车里可不欢迎你呀!北边的最后一个座位上,是一个神情漠然的十四五岁的少年,他漫不经心的扫了一眼窗外,随即又半眯缝起双眼来:幸好没什么行李,随身携带的,只有自己。真正是放寒假了,多待了一个夜晚后,今天清晨,总算可以返回小街了。为了赶上这临时的加班车,刺骨的寒风中,借着微弱的路灯光,高一脚低一脚,从后门走出校园后,再喝了几分钟西北风,总算没误车。
要是再误车,就只能等到下午了。车站里临时加开一趟车,自然是年关将近,返程的人增多。哦,车子开出不久,就来到了那熟悉的十字路口。那向南去的一段,也是是经常走的,西边是书店,书店对面是粮食局,梅玲玲家,就住在里面。车子路过时,她还在梦里吧?是啊,如果没什么事情,这么冷的天,谁愿意早起呢?县城的这一段路,柏油马路,人在车上,比较舒服。如今,即将踏上乡镇小路,一路颠簸,也就难免了。颠簸?乍一听,倒有点像癫婆,怪不得人们时常拿这个词来开玩笑。三十多公里的路程,要走一个多小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路太小太弯。这么多的时间这么久的时间,那漫无边际的思绪,装满一车,恐怕不成问题。如果不海阔天空一番,是蛮无聊的。此外,天太冷,打盹的时间久了,容易着凉。看来,一旦有了华丽的想象力,张开那想象的翅膀,倒可以一解旅途的无聊与厌烦。那么,别的人在车上,是怎样打发这漫长的时间的?各有各的方法吧?哦,那几句诗: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那微妙的心理,写得够传神的了。或许,诗人怕听到不好的消息,于是不敢“问来人”,当然,既然已经“近乡”,到时一看便知,不问别人,也是可以的。人世间的沧桑变迁,总是难免的。在外面的时间久了,就会担心故乡会起某些自己不愿看到的变化,于是“近乡情更怯”?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去面对的,有时候,人倒是会这样想,那不好的消息,来得越迟越好。人的心,一个情字,多半是一言难尽的。这几个月,我读初三的这几个月,也出现了一些事情,其中的一件就是,阿豹到农场服刑去了!这家伙,一直都抱着侥幸心理,一直都不思悔改,一直都在走他的那条老路,结果怎样呢?留在家里的小赵和阿波,该怎么办呢?唉,歪门邪道,注定是不会长久的。此时此刻,身在囹圄里的阿豹,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记得《红楼梦》里有这样两句诗:
三春去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巧合的是,自小赵来到这小街,阿豹刚好与她度过三个春节!而这即将到来的第四个春节,阿豹只能独自一人,在牢里度过了。小赵和阿波娘俩,尽管还极有可能依然在小街上,只是,他们的饭桌上,就这样少了一个人!哦,阿豹离开了,小赵怎样谋生呢?阿豹还在家的时候,煮饭炒菜这样的事情,她都是很少动手的。当然,煮饭炒菜本身不是什么难题,问题是,如今的这些日子,那大米和菜蔬,从何而来呢?记得前年的那个除夕,阿豹、小豹、猴哥,还在讨论如果有十万块钱该怎么花?如今,小赵要解决的,倒是那米和菜,如何能够从市场上来到家里。生活,总有着它严峻的一面。现在想来,当初小豹力排众议,为小侄子取名“阿波”,倒是有“先见之明”了。只是,现在阿波也不过刚满三岁,就算想“四处奔波”,也走不远啊!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你还能够指望什么呢?对于阿波来说,就算要“四处奔波”,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作为一个学生,为了赶早车,这个清晨,我倒是“奔波”了一两百米。到了汽车站,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班车在“奔波”了。这样的清晨,云层太厚——这样想着,这少年下意识的睁开眼,向车窗之外望去。果然,阴沉沉的天空,丝毫看不出有多少透亮的样子。
再过了好一阵子,汽车一个左转弯,来到了一座桥上。
向北边望去的时候,只见视野尽头处,那一片连绵的远山,就像张开的五指,伫立在那暗沉沉的天幕下。不错,是五指山,小街北边的远山,在当地也是蛮有名的。
又是十分钟过去,到站了。
在马路右侧下了车,这少年踏上了家乡熟悉的土地。
眼前,大致上也算一个十字路口。大马路是东西向的,南边的那一条东南向的小路,通往小学;而他所在的马路北侧,自北向南走,再一转弯,就可以回到家了。下车后,他只是慢慢地往北走,一副慢条斯理的样子。不错,两年多以前的那个夏天中午,刚过马路的时候,他还跟阿强说了几句行程问题。哦,那是小学六年级的数学题,而现在,他是初三学生了,而且,夏天到来后,就要毕业了。
路上尚没有行人,天还早着呢。当地人常说“命好不用起早”,倒也不无道理:这么冷的天,如果没什么急事,的确没必要起来喝西北风。还有一句就是“有钱难买天亮觉”,这话大致上是说,如果你休息得太晚,大冷天里那被子里暖洋洋的,没急事的话,不妨多待上一段时间。总而言之,如果不是为生活所迫,大可多休息一阵子。看来,有时,这是非对错,倒不宜一概而论。
向北走出几分钟后,这少年折向西,走到了西街的路面上。
再向西走出几十米后,这少年停下了脚步。原来,他脚下的这一片空地,就是老圩场了。接下来的路,有两种走法,一是径直往西走,路过阿强家门口之后,再折向东北。这种走法,路较平顺,不过稍远些。另一种走法就是,一路西北行,到东街后,再往回走上十来米。这种走法稍近些,只是有点坎坷。说得形象些,第一种走法,相当于走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第二种走法只走斜边。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这少年数学学得不怎么样,这一原理倒也知晓一二。
鬼使神差,这少年选择的是第二种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