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中国历史上的能工巧匠,就不能不提到鲁班,他不仅在木作工艺上掌握了超凡的技艺,还发明了许多对于木匠技术改进有着重要作用的工具与方法,进而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是凭借着早年所积累下的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创造力,鲁班成为后来木工匠尊称的祖师爷。
在鲁班生活的年代,战争连年不休,连年的战争和社会变动使得对工匠的需求量大增,使工匠们获得自由施展才能的机会,可以说,鲁班早年的很多成就都与战争有关。那时,每个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墙,守城的将士们关上城门,站在城墙上守卫着,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过是弓箭、长矛之类,很难将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围了多日,干着急攻不下来。鲁国国王命令鲁班制造攻城的器械,鲁班想来想去,想起了自己盖房子时用过的短梯,踏着短梯,能登上房顶,造一个长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墙了吗?如果在梯子上还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吗?于是,鲁班造出了云梯。这种云梯,从地上架起来,能够上高高的城墙,上面还可以站人射箭。现代消防器材中的云梯就是从这个云梯发展演变而来的。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前后,鲁班从鲁国辗转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准备利用云梯攻打宋国,但被墨子制止,墨子的思想是“兼爱非攻”,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战争,更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后来鲁班正是接受了这种思想,放弃了对兵器的研究,转而发明各种实用的生产工具。
鲁班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发明,鲁班善于观察的特质尤其体现在他对锯子的发明上。有一年夏天,鲁国国王要鲁班监工营造一座宫殿,期限为三年。但是这座宫殿所需的木料,如果使用斧头的话,那么所有工匠一起到山上砍上三年也完不成任务。这可急坏了鲁班,因为国王的话,是不允许随便更改的,如果真的是耽误了工程进度,杀头是不可避免的。鲁班愁得连觉也睡不踏实。
为了加快砍伐木料的进度,鲁班每天都要提前上山选择好要砍的树木。这天,天色刚蒙蒙亮,鲁班便迎着晨曦,踏着夜露,提前出发了。为了节省时间,鲁班便抄小路走,小路上山近,可是坡陡路滑,而且横七竖八地长满了小树、杂草,行走非常不便。鲁班只好搀着树木、拽着茅草往上爬。忽然,脚底一滑,身体便顺着山坡往下滚去,鲁班急中生智,急忙抓住一把茅草,由于没有抓牢,反而感到手掌心疼痛无比。滑到山脚,鲁班狼狈地爬了起来,伸开手掌一看,掌心已是鲜血淋漓。鲁班非常惊奇:为何一把茅草能够划破人的手掌?
鲁班顾不得疼痛,沿着滑下来的山坡,爬上去一看,这丛茅草与别的草没有两样。鲁班不甘心,便揪下一根茅草仔细地观察起来。这茅草的叶子很怪,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人手握紧它一拽,手掌就会被划破。鲁班又试着用茅草在他的手指上拉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一道血口。鲁班正想俯身探究其中的道理,忽然看到近处有一只大蝗虫,两枚大板牙一开一合,很快吃着草叶。鲁班把蝗虫捉住细看,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
鲁班从这两件事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他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锯”,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锯子的雏形。
如今我们生活中必备的伞也是鲁班的重要发明之一。在鲁班发明伞之前,人们出门如果遇上特殊的天气状况就很不方便。夏天,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湿漉漉的。鲁班想帮人们解决这个困难,心里很着急。他心里想:要能做个东西,又能遮太阳又能挡雨,那才好呢。鲁班动了好多脑筋。后来,他跟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一个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接着,他们隔一段路造一个亭子,造了许多亭子。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太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己挺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还得再想办法!鲁班心想: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可是用什么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呢?为了这个事儿,他吃饭不香,睡觉不安。
他想了许多天,还是没有想出来。一天,天气热极了,他一边做工,一边抹汗。忽然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花塘边玩,一会儿,一个孩子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脑袋上。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你头上顶着张荷叶干什么呀?”小孩子说:“鲁班师傅,您瞧,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一面有一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得叫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便于随身携带。”
鲁班的妻子听见他大呼小叫的,赶紧从屋里跑出来问他:“出了什么事了?”鲁班把刚做成的东西递给妻子,说:“你试试这玩意儿,以后大家出门去带着它,就不怕雨淋太阳晒了。”鲁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说:“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拿着这么个东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拢起来,那才好呢。”“对,对!”鲁班听了很高兴,就跟妻子一起动手,把这东西改成可以活动的,用的时候,就把它撑开,用不着,就把它收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伞。
鲁班一年到头四处奔波,给别人干活。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来休息。旁边,有一家人正准备做饭,可是没有面粉了。他们拿来一些麦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捣。捣麦的人累得满头大汗,才捣碎了很少一点。因为麦粒是椭圆形的,用劲小了,砸不碎;劲大了,又把麦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当时,人们都是用的这种办法。鲁班决心改革它,为人们解决困难。有一天,鲁班来到另一个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捣麦子。老太太年岁大了,举不起石杵了。她扶着石杵,在石臼里研着麦粒。鲁班走过去一看,石臼里的麦粒有不少已经磨成了粉。鲁班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回到家里,鲁班叫他的妻子云氏找来两块石料。他把石料凿成两个大圆盘,又在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个圆盘,他还安上了木把。邻居们都很奇怪,鲁班做的是什么呢?大家都围过来看。只见鲁班把两个圆盘摞在一起,凿槽的两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还装了个轴。他在圆盘中间放上麦粒,然后转动上面的石盘,麦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大家高兴极了,鲁班又为人们立了一大功。这就是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农村广泛使用过的石磨。
据说木工用以弹线的工具墨斗,同样也是鲁班的发明。他在一个斗形盒子里装上墨水,线绳由一端穿过墨盒染色,已染色绳线末端为一个小木钩,称为班母,传为鲁班之母亲发明。班母通常离地面不足一寸。固定之后,将已染色线绳向地面弹动,工地以此为地平直线标准。又可以班母固定于高处,墨斗悬垂,以墨斗之重量作坠力,将已染色线绳向壁面弹动,以此为立面直线标准。传说中鲁班能以染色线绳夜中切石,一夜即能完成工程所需大部分石料。后来石匠师父以斗线定采集下来的岩石形状,再用其他工具把不要的部分敲掉,以成所需方石,长石等形状的石料。
关于鲁班还有一些无法证实的传说,比如说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鸟,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可是人类航空工具的雏形了。
鲁班的发明创造还有很多。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如曲尺、墨斗、锯子、刨子、钻子等都是他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些发明看似简单,实际上其中都包含着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后世不少科技发明家,如三国时期的马钧、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待封等,都受鲁班的影响,努力利用科技发明提高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也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每年农历的六月十三日是鲁班的诞辰,木艺工会最重视这个节日,昔日的木艺工人十分注重尊师重道精神,他们最尊崇的师傅,就是鲁班先师了。木艺这一行可说是最古老的行业,木工在建筑业中一直占有很重要地位。每年祝贺师傅诞,还有一项很特别的传统活动,就是派“师傅饭”,所谓“师傅饭”,其实只是在师傅诞辰那天,用大铁锅煮的白饭,再加上一些粉丝,虾米,眉豆等。由于相传吃了师传饭的小孩子,不仅能象鲁班那么聪明,而且很快长高长大,健康伶俐。以前,在贺诞这一天,请一班艺人来唱八音,或者演出一台木偶戏。这个一直流传至今的仪式体现的正是普通工匠对鲁班的敬仰与怀念。
2400多年来,人们为了表达对鲁班的热爱和敬仰,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算作是他个人的发明,所以这些有关他的发明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的发明创造故事,鲁班的名字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从劳动中发现问题,再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最终改善人们的生活这正是科技的精神,也是鲁班给我们留下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