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国元年,安史之乱,玄宗逃亡蜀中避难,途中杨贵妃被逼自杀,贵妃消失玄宗无意天下,自己携带兵甲去往剑南道CD府,整日拿着贵妃生前所赠香囊度日,意志消沉、魂不附体。玄宗任命第三子李享为兵马大元帅统摄兵马阻挡安禄山,乱国二年李享在灵武即位,自立为帝,尊玄宗为太上皇,后世称为唐肃宗。
各方节度使以“助君平乱”为名群起,实则大部分都是拥兵自立,门阀士族、历朝诸子皇孙也借机招兵买马、筑墙屯粮,除去安禄山占领地区先后发展起数十方诸侯实力。最让李唐不安的是历代乱世闭门不出、不问世事的千年门派、天下学府也有蠢蠢欲动的。
东圣院千年圣人百出、文豪侠士不胜枚举,是天下文学、礼乐正统,以泰山为依、背靠大海面中原,立诸子百圣雕像于院前,人人见之俯首,逢乱世各路叛军行至院前也牵马而立、止兵不前。如今却以防叛军东进为名,趁着安禄山和唐军交战之机,暗中支持胶东姬氏氏族占领南河道青州及以东地区。
南兮亭卜卦面相、兵法谋略独步天下,虽历朝历代超凡绝尘不问世事,但湘楚大才出将入相,刘汉、东吴许多名动天下的将帅都师出南兮宫,影响深远、地位超凡,无人敢轻视。烟雨轻姿、幽燕曼舞也是天下歌舞双杰。南兮亭更是明目张胆趁着安史之乱迅速支持江东古族项氏占领西江道北境,两湖之间较为富庶地带。
四大学府两大圣地已有反叛之心,西太府刘汉、隋唐三朝国学府,主体在长安,府中长老护法大多隐藏在岐山总府,曾有乱军围山三年、掘地三尺也未找到总府何在。依旧总理天下阴阳,护佑各朝庙堂,未见反叛之迹。
四大学府中最易反叛的鬼谷,最为平静,静看唐氏天下溃乱,处之淡然。鬼谷之地本就是国中之国,方圆千里之地皆按照鬼谷之令运行;鬼谷之民为各朝亡国宗族、战乱流民、江洋大盗、江湖侠客,他们只听鬼谷之令不遵天子之法;鬼谷积蓄千年之财,若起兵必然能很快造就大势。
鬼谷、西太府未见有反叛之心,李唐不安之稍稍减弱,不至于丧心丧志。叛军虽然占领北河道全境,兵多将广、气焰嚣张,但是天下较为富庶的巴蜀、江淮地区始终牢牢掌控在李唐手中,钱粮充足,只要依靠现在掌握在手中的军力止住叛军南侵步伐,慢慢和安禄山、史思明周旋,让他们不能以战养战,仅仅靠所占领北河道难于供给大军所需,长久必生内乱,各方诸侯在李唐和安禄山、史思明未决出胜负之前只敢作壁上观、逐步集聚力量。
李享重用郭子仪、李光弼、李豫、颜真卿、张巡、李嗣业等大将领兵平定叛乱。安禄山叛军分三路进攻,郭子仪、李光弼收复常山郡和北河道部分失地,取得一些胜利,打破安禄山派手下史思明西进河东道的计划,然后挥师东进北河道,平定数州,叛军大有被南北夹击之态势。
张巡和许远在睢阳固守,以不足万人之军阻挡安禄山手下大将尹子奇的十三万大军十月有余,叛军被斩十二万,虽最终城破被杀,但是叛军南侵袭江淮的计划被迫终止。唯独固守潼关的二十万大军被玄宗派出城,于灵宝西原中埋伏,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安禄山中路大军破无重兵把守的潼关,接着占领西都长安。郭子仪、李光弼不得不放弃进攻北河道,郭子仪领兵救援天子,李光弼固守太原。
乱国三年安禄山被儿子和部将所杀,叛乱势力内部分裂,势力被削弱,郭子仪借回纥兵马大破之收复长安、潼关、洛阳。中路叛军受挫,南路叛军死伤无数,而从北河道反扑的北路大军又在太远城被李光弼重创,眼看李唐将平定叛乱,作壁上观静待李唐和叛军大战几十方诸侯,有的死了反叛之心,有的干脆真的加入平叛助君的行列。
然而这一切只是曾经鼎盛的李唐王朝的回光返照,天欲亡之,必然有预兆:昔伊洛水竭而夏朝亡,黄河水枯而商朝亡,岐山崩塌、三川水枯而西周亡。太宗杀兄屠弟囚父,初登皇位,天道就以灾祸示警,关中大旱,连旱六月,李氏墓山有一老龙头几乎干竭,水以滴落,后太宗试行仁政,国泰民安,才把唐朝命数延续下去;乱国四年末,李氏龙脉所在武功老龙头彻底干竭,总理天下阴阳的西太府首先得知,拥护秦朝遗孀起兵反叛,起兵于凤翔,以岐山为根据先后占领渭河以西、河套等地。
乱国三年,收复长安、洛阳两都后,安禄山残余主力退守邺城,唐军趁胜追击,郭子仪、李光弼等九大节度使统帅各部追至此城,然而还不待九路合围,九路兵马就被狂风惊散溃败,各部退回各地,天兆不吉利,整兵休养,以为大局已经稳妥接回了尚在蜀中的唐明皇(即玄宗)。这段时间安禄山之子收拢前期溃败的散兵并与史思明合兵一处,本来该土崩瓦解的叛军恢复了元气,又有了一战之力。
次年唐军卷土重来,李光弼和史思明战于安阳河,双方血战死伤惨重,郭子仪引兵来援,未及列阵,狂风又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而退,唐军又一次出兵未遂,而且这一战唐军损失惨重,战前号称六十万大军,各节度使退回各地时清点人马之剩下二十万大军,很多看着李唐将平定叛乱而来助君诸侯看着两次于李唐不利的天兆,纷纷携带自己的兵甲撤回老家。
恰逢此时太学府反叛消息传至军中,军心更是不振。西太府反叛不久,唐明皇躲避灾祸刚刚离开的蜀中也发生了叛乱,原来忠武大将军王启元后兴元府刺史起兵攻入CD府,建立西蜀;接着江淮、东陵等地皆起兵叛乱,大唐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最后两年。
唐肃宗登基之初心想虽然中原群雄并起,但是只要剿灭最先反叛且实力最强的安禄山和史思明,那么天下诸侯蠢蠢欲动之心自然会熄灭下去。然而至今还未剿灭安禄山、史思明所部,唐军已经损失惨重,天下群雄再无所忌惮。唐肃宗心灰意冷,内心已然认定唐朝命数已尽,命数不尽总理天下阴阳的西太府不会反叛,他们只是再等大唐咽下最后一口气。
唐肃宗怎么都想不通,历朝不管天下如何乱,四大学府都不会帮助当世皇室平定叛乱,但也不会参与叛乱,它们历来都是超脱世俗权利之外,只是一心一意育人求道,让各朝各代文化得于传承下去,这也是历朝历代都不会为难四大学宫的前提。那为何至我李唐终了,四大学府除去鬼谷全都出山反叛了,绝对不会是我李氏得天下杀人过多,历史上那朝那代都是建立在尸山血海之上;更不会是因为太宗杀了至亲,父子相间、骨肉相残在前朝古史中比比皆是。没有人为肃宗解答,最终肃宗带着这个疑问和大唐一起走进了历史的哀歌声中。
肃宗无心无志,但是二十万唐军还得坚持,郭子仪留下李光弼和东边的叛军周旋,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回守长安。唐军撤走,史思明杀死安禄山之子拥兵自立,史思明重整军马,之前是唐朝人多势众追着打叛军,现在郭子仪调兵回防长安,轮唐军被追着打,唐军军心涣散,而叛军之前如丧家之犬被人追杀,现在正好杀回去出口恶气,唐军一溃千里,李光弼无计可施,只好带着残余的唐军回到唐肃宗和唐明皇所在的东都洛阳,坚守城池不出,等待郭子仪平定西太府之乱再从长计议。
郭子仪连夜急行军回到长安,西太府大军已经攻至长安,西太府起兵时日尚短,来战之兵不多只有六七万,然而领军者皆是西太府的长老、护法、年轻俊杰,他们武功高强、功法玄奇,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根本不是寻常士兵可以比拟,若不长安城高池固,根本无法坚守,郭子仪一面重新布防长安,一面清洗西太府留在城中里应外合的势力。西都长安战斗得艰难,东都洛阳被围困,乱国五年未等来援军的东都被叛军攻破,李光弼战死城楼,玄宗、肃宗为叛军所杀。
郭子仪听闻军报捶胸而叹:“天亡我大唐!”若是三大学府不反叛,其他叛军势力虽强还不至于亡灭大唐,毕竟经过几年征战,安禄山、史思明已经奄奄一息,只要灭了这股反贼,其余皆不足为虑,让大唐喘过这口气,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能让天下重回太平盛世;即使其他两大学府圣地反叛了,只要最后西太府不反叛,那么那些像西蜀这样摇摇欲动的势力也不会跟着反叛,大唐还可以以关中、蜀中为根据,从长计议,他和肃宗一样想不通,一句“天亡我大唐!”,万般无奈、一生苦心尽显其中!
国存一日便不可无主,郭子仪拥立肃宗第六子李僩为帝。长安守防战,大唐军民坚守三月死伤殆尽,至城破时满城鲜血,尸骨把整个城墙加高了三尺,惨状远胜张巡和许远在睢阳以不足一万抵挡十三万大军,成为乱国史十大守防惨战的第二部曲章。
满城鲜血为大唐划上了悲壮的句号,也为长安这十三朝古都的命运画上了句号。长安城破,郭子仪骑宝马携李僩一路西逃,想给大唐留一血脉,然而西太府高手一路追随,如老虎追羔羊,郭子仪知逃无可逃携李僩上了华山之巅,坠崖而亡。后世人曰:“华山崖无后氏族帝王!”
大唐亡国,长安气尽,天道使然,后再无人会以长安为都城。中华三大龙脉,每千年轮换一次,其中因长安所在中龙起始之初气太弱,所建皇朝统辖范围小,多延续了几百年。
接下是悠长的北龙接管天下,还是气势雄浑的南龙执掌天下?天下万民在水生火热中等待乱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