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灭亡,各路诸侯、节度使、门阀士族再无所忌惮,群起而瓜分天下,烽火不止、战乱无休,血流千里,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烧杀劣夺,百业凋敝。群雄相争,除去边夷之地,天下再无安居之所。
群起的近百诸侯画地称王,流离失所的民众为了存活也聚而成寇,占山为王。乱国之乱远远超越任何一个乱世,固称之为“乱国”!起始以安史之乱,成名却是在乱国五年到大唐灭亡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
安禄山被杀部将和儿子杀死,其手下主力部队先为其子所得,后其子又被史思明杀死,叛军归于史思明账下。
史思明性格残暴无常,每攻陷郡城,都纵容手下杀光老弱幼小,独留壮丁为挑夫,妇女被**殆尽,凶淫无比。
史思明攻下洛阳后整顿兵马,准备带领叛军进攻山南道和江淮道,派儿子史朝义先行南下修筑储备粮草的城堡。工期甚紧,待大军至工程尚未完结,史思明想打下蔡州再来定儿子的罪,史朝义知道父亲心狠手辣绝对不会念夫子之情,决定先下手为强,趁夜带领先下手的兵丁把史思明勒死,又派武士诛杀太子和胞弟。
史朝义自立为王,建立以洛阳为都城东至渤海的渤阳王朝。
史朝义年亲威信不足,难于震慑跟随安禄山、史思明征战多年的手下大将,如狼似虎的诸将想要杀死史朝义自立者多。先是原安禄山手下大将镇守燕辽的李怀仙,在幽州复大燕称号自立为王,李怀仙善骑射、智数敏给,而且他统帅的燕辽铁骑远离李唐平叛战场,保存完整,迅速占领燕辽全境;建立西接河东道,坐拥幽州、辽东等地的燕辽王朝。
原安禄山手下大将蔡希德、薛嵩、张忠志等见李怀仙自立,也想效仿之,欲在洛阳杀死史朝义自立,可是史朝义见李怀仙反叛,早就对原属安禄山的手下大将有所防备,不待他们去领兵造反,就被田承嗣、周挚包围诛灭全家,其余众将被史朝义的铁血手腕震慑住,不敢再生叛逆之心。
随后两年,史朝义以周挚为宰相整顿朝政,以田承嗣为卫武大将军整顿兵马,朝局逐步得以稳定。
朝局稳定后几年,史朝义一面派田承嗣带领大军北征,讨伐在北方自立为国的李怀仙,一面派出大将南征江淮一带。田承嗣的大军开始一路猛进,攻到涿州、幽州一线受到燕辽铁骑的猛烈阻击,损失惨重;南征诸将开始击破一两个城邦势力,正在火拼厮杀的江淮各诸侯看到渤阳大军来袭,放下相互之间恩怨,形成统一的联盟,南征大军受到顽强抵抗,两线进军不利,史朝义只得下令停止进攻。
在李唐灭亡后,姬氏族长立年亲的长孙姬无暇为国主,建立后周王朝。姬氏氏族便是那个开东周、西周两大王朝八百年国祚的姬氏,东圣院对其支持由暗中转到明处,倾尽院中钱财为姬氏招兵买马、囤积聚粮,并且派出书院内高手加入军伍,这些高手中不乏懂得军事之人,多摄军师一职随军出征。
虽然后周有四大学府之一东圣院的倾力支持,但是齐鲁之地守东圣院影响深远,诸子百圣的仁义之道深入人心,招募来的新军军士有彪悍的躯体无彪悍之心,不像各地节度使手下将士心狠手辣,后周大军进军缓慢。
后周大军以仁义之军自居,每打一城必先想方设法说服对方开城投降,很多城池到最后不是被他们的仁义道德说服的,而是被围困数月,城中粮草耗尽,饥肠辘辘无力再战不得不投降;每遇到逃难而来的难民必然遣军护送去大周安定的后方。在李唐未亡时就实际控制青州、莱州、登州的后周,在李唐灭亡后三年才拿下附近的兖州、齐州、棣州、密州、淄州、沂州六州,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后周军队因为收拢流民,而所遇的地方诸侯势力都比较弱小,打下六州之地大军未曾减少反而增加了很多。
江东古族项氏,先后出两代霸王,卫楚霸王项燕老当益壮,扶楚王朝之将倾,楚破而自杀;西楚霸王项羽天生神力恐摄天下之诸侯,兵败而自刎,一门两霸王,祖孙皆悲壮。项氏有后少能弯弓射大雕,名曰——项少弓,南兮亭倾力辅佐,先霸两湖之间富庶之地,再占附近诸州,北方诸侯先后立国称王,项少弓紧随其后,自立为楚王,建立南楚王朝。
李唐原江南西道、山南东道的节度使势力本就强大,这些年脱离李唐掌控,发展得更是兵强马壮、声势斐然,南楚与之驻马而对,力有不逮,暂显疲势。南楚王朝虽得四大学府之一南兮亭为后盾,虽不缺乏大将高手,为谋大事袁天罡虽也准备了许久,但是终究是四大学宫超然物外太久,,李唐未完之前有些事终究不敢明目张胆的做,暗中积蓄的力量主要还是间谍情报机构,兵士多是精兵为主,数量不多,普通兵卒光训练、配给盔甲、武器都需要好长时间;学亭高手在战场上能敌百人者已经是出众之人,再高的高手遇到成千上万的军队也只能退去,面对两线两道兵力左右威胁,南楚也只能暂避锋芒。
东陵之地有铸剑世家,家中数百子弟,人手一把锋利宝剑,陵氏家主痴剑入骨,江湖人称“剑痴骨”,早已忘记其真名,跟随天下大势,自立为王,建国东陵,屯兵江南东道,西胁江南西道,北望江浙富庶之地,若非江浙富庶之地也已自立,早就吐苏杭,剑指中原。
百越之地面对日益强大的南楚和东陵,乱国二十五年当地各氏族组建一个联邦王国南越,设有国君居中调节,共同组建联军抵御来自北方和东边的入侵。
西太府辅助两世君王而亡的嬴氏一族,建立赢秦王朝,希望重新恢复秦王伟业,然而血战长安,郭子仪决死抵抗,赢秦也是伤筋动骨,李唐晚年边兵内调,边防空虚,胡人乘势作乱,赢秦不得不调兵布防,短时间内再无染指中原之力,当然渤阳和燕辽之间打的如火如荼,暂时也没有闲暇侵入关中。
东陵、西蜀、南楚、后周、赢秦、渤阳、燕辽、南越,八国无最强,外加数十诸侯杂陈其间,诸侯相互攻伐构筑了乱国前五十年的基本局面,除去相互之间攻伐蚕食,各政权内部也极度不稳定,将相相争、臣代君位、父子不和、兄弟相残时有发生。
小国担心覆亡,今天依附后周,明天又跑去依附南楚,前一年刚刚灭了一个诸侯小国,明年又被其他诸侯灭亡,政权更迭频繁;流离失所、名不聊生对于百姓已是苦不堪言,骨肉分离早已习以为常,随着战火持续数十年,人口锐减,青壮老弱皆被征调入伍,成为诸侯争夺天下的武器。
后面八国各凭本事逐步蚕食弱小,到了乱国六十年,天下经历一甲子之数,八国才最终确立自己的版图,然而夹杂在八国之间小国被清理,八国之间再无缓冲之地,现在刀剑相向皆实打实砍在对方身上。
东陵南接南越,西和南楚争夺于九陵山附近,北部打败天南河岸氏族建立的政权与后周隔天河相望,南楚西北和渤阳在山南东道明争暗夺,东北又和后周在淮南道打的你死我活;后周除了东陵南北对峙和南楚相争,与之恩怨最深的还是还是渤阳,两国领土接壤,前期后周的仁义之军着实被久经战火、杀人如麻的渤阳军队打的晕头转向,若无东圣院稳如泰山的支撑,或许乱国版图上早就没了背靠东海放眼中原的后周王朝了,后来东圣院奇计百出又把渤阳打回去了,两国之仇皆是恨不能食其肉、剁其骨;渤阳与后周交战后对于背面的燕辽只能构筑军事重镇防守;渤阳一直向着关外进军,侵占领土,扩充势力;赢秦与北边的游牧民族打的难舍难分,赢秦靠着西太府支持一天天变强,但是北方的游牧势力也是一天天变强,常常跨过长城掠夺关内,东线和渤阳只能在潼关一代“相敬如宾”;西蜀想出兵中原,但是中原群狼林立,好在蜀中富庶,自己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只是在北边驻军,防止赢秦南进。
八国各有优势,互相牵制,天下鹿死谁手,为时尚早!谁目前都不能把另一个打倒,稍微有动作就会引来其他方进攻,因此天下在这乱世时代迎来罕见难得的安宁。
八国相争、三大学府出山,唯独鬼谷这个一手开启李唐灭亡序言的学府和它身后茫茫南荒超脱世外,守着自己的宁静静观天下,仿佛不在同一个天下,古井不波,难于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