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风疹
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以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红色斑丘疹,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轻微触痛为临床特征。合并症少见,预后较好,但孕妇若在孕早期感染风疹后,可致胎儿各种先天缺陷,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本病是由于感染风疹病毒而引起的,冬春两季发病,可在集体儿童机构内流行。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感染病毒后,约1/3病例出现临床表现,大多为隐性感染,后者仍有传染性。感染后能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力,母亲的抗体可保护6个月内婴儿不发病。广泛使用疫苗后发病率降低,发病年龄提高。
1.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
2.前驱期较短,大多只有1—3天或不显,易被忽略。可有低热、不适、轻微上呼吸道炎症表现,软腭上可见细小红疹(与其他病毒感染所致黏膜疹相似,无特异性)。
3.出疹期通常于发热24小时内出皮疹。皮疹首先见于脸部,然后迅速遍及颈部、躯干和四肢,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一般24小时布满全身,历时约3天,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
另一典型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枕后、耳后和两侧颈部。可在皮疹出现前就发生,并持续一周或更久。有的病人伴有轻度脾脏肿大。
中医称本病为“风痧”,乃感受风热时邪所致。时邪自口鼻而人,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发于皮肤。多数邪毒较轻,病情轻浅,只在卫分,少数患儿邪势较盛,可内犯气营,形成燔灼肺胃之重证。但只要治疗及时,也能祛邪而安。
中医验方
1.生油适量涂拭患处。用于风疹瘙痒甚者,有止痒作用。
2.满江红60克,苍耳草60克。水煎,每日1剂,另取适量外洗全身。
3.银花玄参汤
金银花、玄参各15克,蝉衣6克,薄荷9克,生石膏24—45克,紫草9—15克。便秘者,加川军3—6克;挟湿者,加六一散24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1—2剂即明显好转或症状消失,少数用3—4剂。
4.加减银翘汤
金银花、连翘各8克,荆芥穗、牛蒡子、桔梗各5克,葛根、升麻各6克,甘草3克。高热口渴者,加石膏、柴胡;疹稀色淡者,加防风、西河柳;疹融合成片者,加丹皮、赤芍;淋巴结肿大者,加夏枯草、浙贝母。水煎,每日1剂。
外治疗法
荆芥穗洗剂荆芥穗24克,艾叶、防风各10克,花椒6克。水煎外洗,1日数次。
中成药疗法
1.板蓝根颗粒、银翘解毒颗粒每服2.5—5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或芦根煎汤送服。用于邪郁肺卫型。
2.双黄连口服液、双花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颗粒)均为每支10毫升。每服10—20毫升,每日2—3次。
3.小儿羚羊散、紫雪散每服1.5—2克,每日2—3次,温水送服。用于热邪炽盛。
药膳疗法
鲜牡蒿嫩叶120克,洗净切碎加油盐适量炒熟当菜吃,早晚各1次,一般1—2日治愈。
推拿疗法
选用清肺经,清天河水,推攒竹,揉太阳,拿风池,推天柱骨,推三关,推脊等。清热解表透疹。大便干者,加推下七节骨。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
西医疗法
目前西药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为对症和支持治疗。可适当给予三氮唑核苷等抗病毒药物。患儿宜卧床休息,给予富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发热体温>38.5℃即应退热,采用西药解热剂。一般不用抗生素,若合并细菌感染者可加用敏感抗生素。
预防与调护
1.风疹流行期间,不要带易感儿去公共场所。
2.小儿若有与风疹病人密切接触,应检疫观察21天。
3.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不宜吃辛辣、煎炸油腻等食物。
4.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疾病的能力。
5.注意休息与保暖,多饮开水,体温较高者可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6.接种风疹疫苗,对适龄儿童及婚前女子进行接种可起预防作用。
7.保护孕妇,特别是在孕早期(3个月内)应严格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
8.风疹为丙类传染病,患儿在出疹期间不宜外出,可在家中隔离,隔离至出疹后五天。
9.皮肤瘙痒者,尽量勿用手抓挠,防止损伤皮肤导致感染。可外抹炉甘石洗剂以止痒,衣服宜柔软宽松。
(第二节)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在潜伏期末2—3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若并发肺炎,则延至出疹后10天。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日用品等间接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我国自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个月内有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
中医认为本病乃感受麻毒时邪所致。麻毒时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继而由表入里,郁阻于脾,正邪相争,驱邪外泄,邪毒出于肌表而为皮疹;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渐次收没,热去津伤,趋于康复。此为麻疹之顺证。若感邪较重,或正气不足,不能托邪外泄,邪毒内陷,则可产生逆证,如麻毒犯肺、麻毒攻喉、邪陷心肝等。
一、典型麻疹(分为以下4期)
1.潜伏期
6—18天不等,一般为10—14天。接受过被动免疫的病人可延至21—28天。潜伏期末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
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包括结合膜炎)和麻疹黏膜斑为主要症状。
(1)发热:常为首发症状,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
(2)上呼吸道炎症状: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
(3)麻疹黏膜斑: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毫米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开始仅见于下臼齿所对颊黏膜上,继之一天内迅速增多,可满布两颊并蔓延至唇部黏膜,此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黯红色小点。
(4)其他:可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及呕吐、腹泻等症状。也可于前额、胸部等处出现为时短暂的类似风疹或猩红热样的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3.出疹期
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持续3—5天。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逐渐波及额部、面部,然后自上而下顺次延至躯干和四肢,甚至达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1—4毫米大小,略高出皮面。初发时皮疹稀疏,疹间皮肤正常,其后逐渐融合成片,颜色加深。出疹时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咳嗽加剧,出现嗜睡或烦躁,颈部淋巴结和脾脏均有轻度肿大,肺部可闻少量罗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
出疹3—5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在无合并症的情况下,热度下降,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这对疾病后期有诊断意义。整个病程为10—14天。
二、其他类型麻疹
1.轻型麻疹
见于有部分免疫者,如过去曾接种过麻疹疫苗,或在潜伏期有过被动免疫,或<8个月的婴儿体内尚有来自母体的抗体等。表现为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较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病程约1周,无并发症。
2.重型麻疹
见于病毒毒力过强和病人身体虚弱,如重度营养不良或原有严重疾患者。发热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如鼻衄、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若皮疹少,色黯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病死率高。
3.无疹型麻疹
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黏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诊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确诊。
4.异型麻疹
因接种灭活疫苗引起。表现为接种后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黏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5.成人麻疹
由于麻疹疫苗的应用,成人麻疹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儿童麻疹不同处为肝损害发生率高;胃肠道症状多见,如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骨骼肌痛,包括关节和背部痛;麻疹黏膜斑存在时间长,可达7天,眼部疼痛多见,但畏光少见。
中医验方
1.卤地菊合剂
卤地菊60—180克。水煎制成浓缩液,每日1剂口服。用于麻疹各期。
2.牛膝甘草汤
牛膝20克,甘草10克。加水150毫升,煎至60毫升,每次4—6毫升,20—40分钟口服1次。用于麻疹并发喉炎,平均3—4日即愈。
3.疏风透疹方
蝉衣1.8克,连翘、桔梗、金银花各2.4克,白头翁3克,牛蒡子1.8克,葛根6克,甘草1.2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此为1—3岁药量,4—6岁药量增加1/2,7—12岁增加1倍。适用于麻疹各期。
4.解毒透疹方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桑叶、淡竹叶、紫草、芦根、丝瓜络、牛蒡子、桔梗、蝉衣、甘草各常规用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同时配竹蔗500克,鲜茅根、荸荠各250克,水煎代茶饮。用于麻疹出疹前期、出疹期。
5.解毒活血合剂
当归、枳壳各30克,生地黄、连翘、桃仁泥各90克,柴胡、生甘草各24克,葛根、赤芍各45克。水煎浓缩至500毫升,加糖浆100毫升,每服20毫升,每2小时1次。用于麻疹疹出不明,并发肺炎或脑炎、高热神昏者。
中成药疗法
1.银翘解毒颗粒剂每服2.5—5克,每日2—4次。清热解表。本药适用于麻疹前驱期,在皮疹将出之时,用芦根煎水送服则效果更佳。
2.牛黄清心丸每服1丸,每日2次。也可与汤药配服,清热泻火,镇咳祛痰。适用于逆证高热不退者,有惊风征兆时更佳。
3.安宫牛黄丸必要时服l丸,或与中药汤剂合服。清心开窍。适用于麻毒内陷心肝证。
药膳疗法
1.西河柳饮西河柳10克,加水共煎去渣留汁,加冰糖少许,代茶饮,每日1剂。用于麻疹疹前期及出疹期。
2.蒲公英粥蒲公英15克,板蓝根15克,水煎去渣留汁,再入绿豆30克,加水共煮粥,熟后加冰糖少许。每日1剂,分次服食。用于麻疹各期。
3.葛根粥葛根粉30克,粳米30克。先将葛根粉水煎去渣留汁,再入粳米,共煮为粥。每日1剂,分次服食。有清热透疹之功,用于麻疹初起。
4.芫荽发疹饮芫荽60克,荸荠40克,胡萝卜90克,加水1200毫升,煎至500毫升。分次口服,每日1剂。有透疹、清热、止渴之功,用于疹前期及出疹不畅者。
5.芫荽马蹄水
鲜荸荠10个,切片,鲜芦根30克,鲜茅根30克,均切段,加水适量。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有清热透表之功,用于疹前及出疹期。
推拿治疗
选穴:肺经,肝经,天河水,三关,天柱骨,七节骨等穴。采用泻法,即清推之法,以清热解表透疹,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
西医疗法
主要为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居室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给予富营养又易消化食物,补充足够水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予小量退热剂;咳剧时用镇咳祛痰剂;烦躁者可适当予镇静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对缺乏维生素A的患儿可补充维生素A。
3.并发症治疗若发生并发症,则应根据所患并发症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急救处理措施。
预防与调护
1.保持皮肤清洁,切勿抓搔,以防感染。
2.保持口、眼、鼻的清洁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眼药水滴眼等。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热、皮疹、精神状态、呼吸及伴发症状轻重等。
4.饮食应易消化而富于营养,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切忌食用肥甘、厚味、油腻之品。
5.中药预防紫草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服1次,共服3次。可在麻疹流行期间服用,以预防麻疹。
6.发病后及时做好疫情报告,患者应立即隔离,一般病人应隔离至疹出1周。对于有并发症者,应延长隔离期,以控制传染源。
7.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易感儿童更应减少去公共场所。保持居室通风良好,又要避免风吹,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湿度要适宜,充分休息。
(第三节)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一种婴幼儿时期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持续高热3—5天,热退疹出。疹出后病情很快恢复,预后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病年龄多见于6—18个月的小儿,3岁以后少见,春、秋季发病较多,无男女性别差异。感染后有终身免疫力。
中医称本病为“奶麻”,乃感受风热时邪所致,主要病变在肺脾。时邪自口鼻而入,侵袭肺卫,郁于肌表,与气血相搏。正邪相争故发热;正气抗邪外出,邪毒外泄于肌肤故热退疹出。本病来势虽盛,但为时不长,一般可从卫分而解,不致入里深入营血。
本病特点如下:
1.潜伏期
一般为7—14天,平均10天。
2.发热期
常突起高热,体温达39—40℃,持续3—5天而骤降,热退疹出。发热期间精神尚好,食欲略减,可有烦急、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但程度轻;常有咽峡部充血,偶有前囟膨隆,可出现高热惊厥。
3.出疹期
病程第3—5天体温骤然退至正常,同时出现皮疹。皮疹散在,为玫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褪色,很少融合。首现于躯干,然后迅速波及颈、上肢、脸和下肢。皮疹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面部及肘、膝关节等处较少。几小时内皮疹开始消退,一般在2—3天内消失,无色素沉着及脱屑。颈周围淋巴结多肿大,尤以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明显,但不如风疹显著,无压痛,持续数周才逐渐消退。
中医验方
1.解毒防风汤防风25克,地骨皮、黄芩、芍药、荆芥、枳壳、牛蒡子各12克,共为细末。水煎去渣温服,每次10克,每日3次。
2.银花解毒汤金银花、地骨皮、寒水石、藿香、升麻各9克,青黛、蝉蜕各3克。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3.幼儿急疹散蝉蜕、升麻各10克,地龙5克,天竺黄、桔梗、甘草各3克,胆制僵蚕12克,共为细末。6—12个月小儿予0.3—0.5克;1—2岁小儿予0.5—1克,每日3次口服。
中成药疗法
1.小儿热速清口服液、至圣保元丹、黄栀花口服液、小儿金丹片等用于高热期。
2.五粒回春丹用于出疹期。
推拿疗法
1.选穴肺经、胃经、大肠、三关、天河水、六腑、天柱骨、七节骨、风池等。
2.手法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推三关、清天河水、退六腑、推天柱骨、推下七节骨、拿风池。
西医疗法
无特殊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尤其对高热病人,酌情给予解热镇静剂,常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制剂,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预防与调护
1.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小儿高热时出现惊厥。
3.卧床休息,注意避风寒;饮食给予易消化食物,多饮水。
4.在冬春季节或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以防传染。
5.高热时及时降温,亦可用物理方法降温,如冷敷额头、枕冰袋、酒精擦浴、温水浴等,小儿有汗时,切忌再使用上述方法。
(第四节)流行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