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在人体内寿命不超过1个月,如能避免重复感染,即使不用驱虫治疗也可自愈。但由于蛲虫极易引起重复感染,故在应用驱虫药后,应隔2周再治1次。
驱蛲药物:
1.扑蛲灵5—7.5毫克/千克,睡前顿服。
2.阿苯达唑3—5岁100毫克,6—7岁200毫克,顿服。
3.外用药每次解大便后和每晚睡前,用温水清洗肛周及会阴部,涂上蛲虫软膏或10%氧化锌油膏。可杀虫止痒;也可用双羟萘酸噻嘧啶栓剂塞肛,每晚1粒,连用3—5日。
预防与调护
1.患儿睡觉要穿满裆裤或戴手套,避免用手搔抓肛门。
2.在托幼机构中普查普治并开展卫生宣教,切断本病传播途径。
3.勤洗澡,勤洗肛门,勤换内衣内裤及床单并须烫晒消毒,以杀死虫卵。
4.在治疗期间,用0.5%碘酊对幼儿园的桌、椅、床席及玩具等进行擦洗以杀灭虫卵。
5.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食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纠正吮手指等不良习惯。
(第五节)蛔虫病
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卵引起的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痛无定时,饮食异常,吐蛔便蛔,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无论成人或儿童均可感染,但以儿童发病率高,尤多见于3—10岁的儿童。蛔虫寄生肠道,扰乱气机,损伤脾胃,妨碍正常消化吸收,耗伤气血,病情严重者不仅影响胃肠功能和营养,妨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症状与体征如下:
1.反复脐周痛,痛不定时,时作时止,腹部触按有包状物或团块,轻揉可散,但无肌紧张和压痛。嗜食异物,形体消瘦,夜惊睡眠磨牙,面部白斑等。
2.或有食欲减退、恶心、腹泻或便秘等。合并蛔厥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虫瘕者,腹部可扪及虫团,按之柔软可动,可致大便不通。
中医验方
1.陈米醋每服20—30毫升,每隔l小时服一次,可连服3—5次。
2.苦楝根皮一般干品用量为10—15克,鲜品最多不超过30克,加水煎30分钟,晨间空腹顿服,可连服3天。因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持续服用。主要用于驱蛔。
3.槟榔、全瓜蒌、茵陈、苦楝根皮各10克,番泻叶、陈皮各3克,浓煎至150—200毫升,用温豆油20毫升送服,每日1剂。若呕吐不能口服者,改作保留灌肠。用于虫瘕证。
4.使君子仁文火炒黄嚼服,每日每岁1—2粒,最大剂量不超过20粒。晨起空腹服,可连服2—3日。服时忌进热汤热食。服后2小时可加大黄煎水服导泻。主要用于驱蛔。
外治疗法
驱蛔散:韭蔸、葱蔸各10个,鲜苦楝根皮125克,艾叶、川椒各10克,橘叶30克,莪术3克,芒硝5克,酒药子1粒。将艾叶、酒药子、川椒、莪术、芒硝研成细末,再将鲜韭菜蔸、葱蔸、橘叶、苦楝根皮切碎,两组药混合加酒炒热,敷于痛处,外用包巾固定。药温保持在37℃以上。每日1剂,严重者用2剂。用于蛔虫腹痛。
中成药疗法
1.乌梅丸每服6—10克,每日1次。用于肠蛔虫证。
2.使君子丸每服6—10克,每日1—2次。用于蛔厥证寒热错杂者。
3.化虫丸每服2—8克,每日1—2次。用于肠蛔虫证,湿热较甚而大便不畅者。
药膳疗法
1.黑色丝瓜籽去壳,每次嚼食30粒,每日1次,连食2日,嚼烂效佳。
2.炒大葱大葱30克切碎,菜油30克,急火炒,不加盐,每日清晨空腹服,1次服完,连服3日,服后半天即可排虫,否则可连服。
3.炒南瓜子南瓜子若干洗净,晾干,用文火炒熟,去壳取仁研细末。5岁以下6—9克,>5岁10—15克,以蜂蜜调服,每日2次,连服3日。
4.使君子、榧子鸡蛋使君子3克,榧子6克共研细末,鸡蛋打一小孔把药末装入蛋中,用湿低封口,蒸熟,早晨或夜晚空腹1次服下,每日1次,连服3日。
5.生豆油5岁以下50—150克,5—10岁150—200克,>10岁200—250克,在2小时内分2—3次口服,1剂无效者,可再服1剂,一般2剂后即能排虫解阻。
6.川椒20克研粉,鸡蛋1个,香油50克,在武火上置铁锅倒入香油沸后炒鸡蛋,鸡蛋炒黄后立即倒入川椒粉,翻炒均匀,不可炒焦,顿服。主治小儿胆道蛔虫症。
推拿疗法
1.蛔厥证按压上腹部剑突下3—4cm处,手法先轻后重,一压一推一松,连续操作7—8次,突然重力推压一次,当患儿剧烈腹痛突然缓解,再次挤压无不适反应时停止。无效者可再次推压,如经3次推压治疗仍未成功,不宜再用此法。
2.虫瘕证先让患儿口服植物油50—100毫升,1小时后开始按摩腹部。术者用右掌心贴住腹部皮肤,以脐为中心,由轻至重做顺时针方向按摩,如虫团松动,但解开较慢,可用手捏法帮助松解。一般经过30—40分钟按摩后,虫团即可散开,腹痛和压痛明显减轻,梗阻缓解。
西医疗法
1.阿苯达唑为广谱驱虫药。2岁以上儿童用400毫克一次顿服。副作用少。
2.甲苯咪唑(肠虫清)200毫克一次顿服,连服3日。2岁以下小儿慎用。药后少数病人有腹部不适和腹泻。
3.枸盐酸哌嗪(驱蛔灵)每日80—100m/千克,空腹或晚上1次顿服。肝、肾功能不良及有癫痫病史者禁用。
4.左旋咪唑按2—3毫克/千克用量晚睡前一次顿服。副作用少,肝功能不良及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
5.海群生用于治疗蛔虫幼虫移行症。剂量为每日8—10毫克/千克分3次口服,连用5日。
6.噻嘧啶每日5—10毫克/千克睡前一次顿服。
预防与调护
1.多食新鲜蔬菜,少食或忌食生湿助热之品。
2.口服驱虫药宜半空腹,服药后要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切忌便秘。注意服驱虫药后的反应及排虫情况。
3.开展卫生宣教工作,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饮生水,生食蔬菜瓜果必须冲洗干净,食前便后洗手,不吮吸手指,不随地大便。
4.控制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及环境卫生,积极开展定期的普查普治。尤其是在托幼机构及中小学,应按期进行驱虫治疗。
(第九节)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当人体接触疫水时,水中的血吸虫尾蚴经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以局部皮肤瘙痒和小丘疹为特点的尾蚴性皮炎;幼虫移行经过肺脏时造成肺部病变;成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虫卵沉积在肝、结肠等脏器内,引起该组织损伤,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肝门脉区纤维组织增生以致阻塞。临床上常见症状为发热、腹泻、脓血便、腹痛、肝脾肿大;晚期出现门脉高压征,偶有引起异位损害的症征。中医称本病为“蛊毒”、“蛊胀”。
中医验方
1.排钱草干根30克加水3碗,煎至1碗,每日1次顿服,14日为1疗程,用于血吸虫病肝脾肿大者。
2.马鞭草、半边莲、河白草、石打穿、六月雪上药任选1—3种,每味用50—100克,煎汤内服,有利水作用。用于腹水。
3.茵陈消臌汤茵陈、大豆黄卷、白扁豆各30克,苍术5克,大腹子、大腹皮、谷麦芽各9克,冬瓜子、冬瓜皮各12克,砂仁、陈皮各3克,车前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血吸虫病腹水。
外治疗法
1.巴豆12克,轻粉6克,共研末做成饼,敷脐上,再盖以纱布固定。用于血吸虫病膨胀。
2.甘遂末15克,芒硝30克,混合后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用于血吸虫病膨胀。
药膳疗法
1.鲤鱼500克(去内脏、去鳞)、赤小豆30克,煎汤服,每日1剂。用于血吸虫病体虚伴腹水者。
2.新鲜鹅血20—30毫升、黄酒10毫升,将鹅杀后取鲜血用黄酒冲服,每日1剂,疗程不限。用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西医疗法
1.慢性血吸虫病
首选吡喹酮治疗,轻度感染区40毫克/(千克/日)顿服,中度感染区50毫克/(千克/日);重度感染区70毫克/(千克/日),均分2次服,服用1—2日。
2.急性血吸虫病
(1)病原治疗
(1)硝硫氰胺片剂
剂量125—175毫克,分3次服用,每日1次,3日服完;微粉胶囊6—7毫克/千克(总量不超过350毫克)每日1次,分3次服完。
(2)六氯对二甲苯滴丸
100毫克/(千克/日),顿服7日为1个疗程。乳干粉50毫克/(千克/日),1次顿服,7日为1疗程;片剂80毫克/(千克/日),每日1次睡前顿服。
亦可试用吡喹酮等药。
(2)对症治疗
危重高热者可采用氢化可的松4—8毫克/(千克/日),分次加入10%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或强的松1—2毫克/(千克/日)分次口服,或采用地塞米松治疗。
加强支持疗法,可小剂量输鲜血、血浆,维持水、电解质、酸碱、热量平衡,加强护理等。
3.晚期血吸虫病
(1)病原治疗
可选用吡喹酮,用法详见慢性血吸虫病。双羟萘酸副品红35—40毫克/(千克/日),分3次服用,连用14日为1疗程,休息1周再开始第2疗程。
(2)一般治疗
休息,低盐、高蛋白饮食。
(3)对症治疗
巨脾一般行脾切除术;腹水一般用双氢克尿噻或速尿或安体舒通等利尿治疗;低蛋白血症亦应输白蛋白或血浆加强支持疗法;合并消化道出血者应予止血或手术治疗。
(4)治愈标准
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粪卵检查(当年)各3次均为阴性者,视为治愈。
预防与调护
1.普查普治病人及病牛,控制传染源;查螺、灭螺、搞好粪便及水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不接触疫水,如必须接触则采取皮肤保护措施。
2.接触疫水后,予蒿甲醚6毫克/千克,2周服1次;脱离疫水后每2周服1次,剂量同前。青蒿琥脂6毫克/千克,接触疫水后7日服1次;以后每7日服药1次;脱离疫水后7日再服1次。
(第七节)阿米巴病
阿米巴病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当阿米巴病患者的大便中包囊经污染的水源或其他食物进入人体后,包囊即进入人的肠道,先发育成小滋养体,再发育成大滋养体,在人体受寒、营养不良、肠功能紊乱的条件下其致病力增强,原虫进入肠黏膜、吞噬红细胞、吸取溶解的组织为其营养,在回盲部、升结肠、直肠等处形成溃疡,溃疡可边形成边愈合,时久则形成阿米巴瘤,引起肠功能紊乱;滋养体同时可侵入肠壁静脉引起肝、肺、脑等多器官迁徙性感染,形成肠出血、穿孔、肝脓肿等。临床上阿米巴痢疾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中医属痢疾范畴,而阿米巴肝脓肿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肿大、肝区痛疼,属中医肝痈范畴。
1.肠阿米巴病
(1)普通型
起病缓慢,早期可有低热、腹痛、腹泻,腹泻日达十余次,伴里急后重,大便为稀黄色,后转为黏液脓血便,味特腥臭,双下腹压痛。持续数日或数周,如不治疗,易于复发。
(3)暴发型
起病急,恶寒高热,明显腹痛、呕吐、腹泻,大便日达数十次,伴里急后重,甚而大便失禁,大便多为血水样,奇臭。全腹广泛压痛,可伴高度腹胀及麻痹性肠梗阻、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多于数日内因毒血症,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死亡。
(2)慢性型
多为普通型未彻底治疗的继续,一般情况良好,重者消瘦、贫血、乏力、腹胀、阵发性腹痛,大便日达3—5次,含黏液,左右两下腹及上腹部有压痛,慢性病程中可并发多种肠外并发症。
2.肝阿米巴病
可不规则发热,持续性肝区疼痛,且随呼吸及体位移动而加剧,肝肿大压痛明显,质地坚硬,或有波动感。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腹泻、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中医验方
1.剑叶凤尾草30—60克,水煎,每日1剂,并可保留灌肠,10—14日为1疗程。
2.紫皮大蒜6克,口服,每日3次,10日为1疗程;或10%大蒜浸液50—100毫升,每晚保留灌肠,10日为1疗程。
外治疗法
1.白头翁、苦参、金银花、黄柏、滑石各60克加水浓煎2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2.海蚌含珠干全草60克,加水500毫升,浓煎150毫升,清洁灌肠后,再以此药液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3日。
药膳疗法
1.黄花菜30克,红糖60克加水煮熟,每日1次或2次服用。用于阿米巴虚寒痢。
2.木耳15克,红糖60克,加水1碗半煮熟,连渣服用,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阿米巴虚寒痢。
3.葡萄姜蜜汁新鲜葡萄、生姜洗净分别捣碎或切碎,用洁净纱布绞汁备用。以沸水冲浓茶1杯,兑入葡萄汁、姜汁各50毫升、蜂蜜适量、趁热顿服。用于阿米巴痢疾辅助治疗。
西医疗法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暴发型予以输血、输血浆等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及热量平衡,予以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慢性病人应注意勿过劳受寒,进食营养丰富的食品、增强体质。
2.对症治疗
(1)肝脓肿者应行穿刺引流,3—5日1次,一般穿3—5次,若无效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2)阿米巴肝脓肿及痢疾如合并细菌感染应投入抗生素治疗。
3.药物治疗
(1)甲硝唑为首选药,用于肠内外急慢性阿米巴病。剂量50毫克/(千克/日),分3次口服。连用7日。
(2)哌硝噻唑用于急慢性阿米巴病,10毫克/(千克/日),分3次服,每次不大于0.1克,连服7日。
(3)甲硝磺酰咪唑剂量50毫克/(千克/日),清晨1次顿服,最大量不超过2克,连服3日。
(4)依米丁常用于急性阿米巴病控制症状,每次500μg/千克,最大量不超过60毫克,每日2次深部皮下注射,连用4—6日。
(5)卡巴砷用于慢性阿米巴病,剂量8毫克/(千克/日),分2—3次口服,最大每次不大于0.4克,连用10日。
(6)氯喹用于阿米巴肝脓肿,每次6毫克/千克,每日2次口服,2日后改为每日1次。
(7)喹碘方用于慢性阿米巴病及无症状带虫者,每次5—10毫克/千克,每日3次,连服7—10日。
4.预防与调护
彻底治疗病人及排虫者,做好粪便、水源管理、搞好饮食卫生。
(第八节)贾第虫病
贾第虫病又称旅游者腹泻,是由贾第虫的包囊经粪—口途径侵入人的消化道,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寄生于小肠上段,虫体覆盖于肠黏膜表面与机体竞争营养,滋养体吸附于肠黏膜造成局部刺激与损伤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厌食、营养不良、贫血及生长发育迟缓。中医属“泄泻”范畴。
1.急性期大便水样、恶臭、可带血,恶心、呕吐、腹胀,病程3—4日,亦可持续数月转为慢性。
2.慢性者持续或反复发作,大便恶臭、稀薄,表面漂浮黄色泡沫,伴吸收障碍,消瘦及生长发育迟缓,少数病程长达数年;虫体侵入肝胆时右上腹隐痛或不适,可有黄疸及肝功能异常。
中医疗法
1.苦参百部汤苦参、灸百部各6克,甘草1.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疗程3—6日。
2.苦参10—20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此为5—7岁儿童量,其他年龄酌增减。
3.苦参灭滴汤苦参、白术、茯苓各9克,百部15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此为6—9岁小儿量,其他年龄酌增减。
西医疗法
1.药物治疗
(1)甲硝唑剂量15毫克/(千克/日),分3次口服,连服5—10日。亦可静脉滴注给药。
(2)痢特灵剂量10毫克/千克,分3次口服,连服7日。
预防与调护
搞好饮食及水源卫生,搞好粪便无公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