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侵入人的上呼吸道黏膜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短期内患者增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骤起高热、干咳、流涕、咽痛、头痛、肌痛、消化道症状、颈淋巴结炎。中医古称“天行”、“时气”、后又称“温病”。目前认为该病为时行感冒或时气病。
临床上表现如下:
1.新生儿表现很似败血症,有嗜睡、纳差、皮肤瘀斑、周围循环不良及呼吸暂停等症状。
2.5岁以下小儿多数有高热、流涕、咳嗽、腹泻及呕吐,常伴脱水及皮肤斑丘疹,尤以出现高热惊厥、伴发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者较多。
3.儿童甲型流感常表现为急骤发病、高热、干咳、流涕、流泪、畏光、纳差、腹痛、恶心、呕吐、颈淋巴结炎,半数以上病人有咽痛、眼灼痛。较大儿童则有面红、寒战、头痛、肌痛等全身不适。乙型流感及丙型流感症状与甲型流感类似,但症状轻、病程短。
4.常见并发症为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急性肌炎等。
中医验方
金叶荆香方金银花15克,大青叶20克,荆芥、薄荷、桔梗、藿香、神曲、蝉衣各20克,芦根30克,甘草9克。上药水煎制成糖浆180毫升,每日1剂,分2—3次服完。用于各证型流感。
中成药疗法
1.午时茶每服1/2—1包,每日3次。疏风解表,消食化滞。用于轻症小儿风寒感冒夹滞者。
2.板蓝根冲剂每服1/2—1包,每日3次。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红肿者。
3.双黄连口服液每服5—10毫升,每日3次。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发热、咳嗽、咽痛者。
4.小儿回春丹每服2—3粒,每日3次。用于感冒夹惊者。
药膳疗法
双花薄荷饮金银花15克,连翘50克,贯众50克,甘草10克,薄荷1.5克,白糖少许。上药加水共煎加白糖,每日1剂,分3次口服。可预防及治疗流感。
西医疗法
1.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
2.病因治疗
常用抗病毒药物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疗程为3—5日。如病情重、有继发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者,可选用抗生素,常用者有复方新诺明、青霉素等,疗程3—5日。如证实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者,青霉素疗程应为10—14日。局部可用1%病毒唑滴鼻液,每日4次;病毒性结合膜炎可用0.1%阿昔洛韦滴眼,每1—2小时一次。
3.对症治疗
(1)高热者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等,亦可用冷敷、温湿敷或乙醇浴降温,对高热惊厥者可予镇静、止惊等处理。
(2)咽痛可含服咽喉片。
预防与调护
1.加强营养,多食营养高、易消化的食物。
2.食醋含漱或用醋熏蒸室内等,均有预防之效。
3.平时应加强锻炼,尤其户外活动要多,以提高抗病能力。
4.发热高者应安静休息,居室环境要保持肃静,并保证水分供应,宜饮白开水,或水果汁之类。
5.讲究卫生,常洗澡更衣,保持清洁卫生。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防止受凉或过热,少到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者。
(第五节)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小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或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双峰热,单肢弛缓性瘫痪;个别侵犯延髓及脑,从而引起颅神经运动核及呼吸中枢病变,出现昏迷,上运动神经元痉挛性瘫痪。中医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发生肢体瘫痪则属“痿症”范畴。
临床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1.潜伏期
约3—35日,平均5—14日,临床上可表现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2.前驱期
发热,纳差,多汗,全身感觉过敏,同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咳嗽头痛等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持续1—4日,病情若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3.瘫痪前期
前驱期症状消失1—6日,再次发热即为双峰热。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可出现皮肤发红,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便秘及膀胱括约肌障碍,查体可见三角架征。吻膝试验阳性,头下垂征。病情到此不再发展,3—5日热退即为无瘫痪型;若继续发展则在瘫痪前出现腱反射及腹壁等反射抑制现象。
4.瘫痪期
瘫痪前期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逐渐加重的瘫痪,临床分以下四种类型。
脊髓型:此型最多见,主要为脊髓前角病变引起。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为单肢,亦可四肢,亦可任意一组肌群而出现相应肌群的运动障碍。
延髓型:又称球型,主要为颅神经运动核及延髓呼吸、血管中枢病变引起,可出现中枢性呼吸障碍,血压、心律异常,颅神经运动障碍。
脑型:此型少见,易误诊,主要表现高热、惊厥、昏迷及上运动神经元痉挛性瘫痪。
混合型:以上几型表现同时存在或两型、三型表现同时存在。
5.恢复期
先从四肢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及数月,一般8个月内恢复。
6.后遗症期
严重者不能完全恢复,出现肌萎缩,肢体畸形,受累肢体痛疼,软弱、瘫痪加重。
中成药疗法
1.金刚丸每服9克,每日2次。用于后遗症期肝肾亏损者。
2.小儿回春丸每服5粒,每日2次。用于急性期邪注经络,高热不退者。
3.苏合香丸每服1丸,每日2次。用于急性期邪陷心肝,神识昏迷,痰涎壅盛者。
药膳疗法
灯盏细辛6—9克,研末,蒸鸡蛋吃。每日1剂,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
推拿治疗
1.上肢瘫痪
患者取坐位。
(1)扌衮法自大椎→肩井→肩髃→曲池→阳池,往返5分钟,手法要轻柔。
(2)拿法施于上肢内外侧。
(3)擦法施于脊柱(颈椎至第五胸椎)5—10分钟。
2.下肢瘫痪
患者取平卧位。
(1)扌衮法自腰部向下,扌衮至患侧下肢前后侧。
(2)拿法在患侧下肢外侧从髋部直拿到跟腱。
西医疗法
1.瘫痪期可选用丙种球蛋白作肌内注射,或50%葡萄糖注射液加维生素C静注等,具有减轻病情的作用。
2.恢复期可选用加兰他敏,每日口服1次,剂量为0.05—0.1毫克/千克,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或间歇用2—3个疗程。具有促进肌肉张力的作用。
3.恢复期可选用地巴唑、维生素B1等,地巴唑每日顿服0.1—0.2毫克/千克;维生素B1每次10毫克,每日3次。有助促进神经传导功能。
4.后遗症期肢体畸形功能障碍者,可采用矫正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护
1.患儿居室要空气流通,保持清洁卫生,饮食应易于消化且富有营养。
2.在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公共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减少感染机会。
3.患儿应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最初一周尤需注意呼吸道隔离。对患儿食具、床单、排泄物等应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应严密观察20天。
4.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预防本病免疫力强,且无全身或胃肠局部反应,故应积极做好小儿计划免疫,按期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
5.早期瘫痪的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有肌痛者可局部湿热敷。肢体瘫痪者,应注意保暖,并将患肢置于功能位,防止手足下垂等畸形发生。对有后遗症的患儿,应鼓励其锻炼,以求改善功能。
(第六节)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肝炎病毒通过肠道或血液等肠道以外途径在自身免疫功能的参与下传播的一种传染病,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内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及间质变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纳差、呕吐、厌油腻、黄疸及肝脏肿大。中医对该病有黄疸的称为“黄疸”,无黄疸称为“肝郁”、“胁痛”等。
中医验方
1.青蒿20克,龙胆草10克,丹参3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慢性肝炎。
2.北五味子600克,研末,蜜丸,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2个月为1疗程。用于迁延性肝炎。
3.化疸复肝汤茵陈36克,金钱草18克,郁金12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后加红糖适量代茶饮。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4.张氏养肝汤黄芪、党参、淮山药、白术、茜草、丹参、当归、郁金、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五味子、龙葵、蚕砂、焦三仙各10克,白花蛇舌草25克。水煎,每日1剂。主治小儿乙型肝炎。
5.黄金汤金钱草60克,大黄8克,焦三仙(神曲、麦芽、山楂)各12克。每日1剂,水煎至100毫升,6个月以下30毫升,6个月—3岁50毫升,3—7岁80毫升,>7岁100毫升,每日2次口服。用于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
6.虎杖板蓝败酱汤生黄芪12克,党参10克,白术、虎杖各6克,茯苓、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败酱草各9克,紫草3克,湿重加茵陈、藿香;纳差加山楂、神曲。水煎,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主治小儿乙肝病毒携带者。
7.茵金公英汤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蒲公英15克,车前子30克,生川军9克(后下),生山栀9克,生枳实9克,生甘草3克,明矾0.6克(研末冲服)。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12岁以下小儿用量酌减,并将茵栀黄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于小儿急重型肝炎。
药膳疗法
1.麦苗汁生小麦苗500克,将麦苗捣绞取汁,每日2次,每次服15克。用于湿热黄疸,有清热利湿之功。
2.荸荠柳叶饮荸荠500克,柳叶6克共煮,喝汤食荸荠,每日1剂,连用半个月。用于肝炎各期,有养阴清热之功。
3.茵陈甜粥茵陈45克,水煎去渣取汁,加粳米50克煮粥,熟后入白糖30克。每日1剂,空腹食之。用于黄疸型肝炎,有利湿退黄之功。
4.田栀鸡米粥山栀30克,鸡骨草30克,田基黄30克,水煎去渣取汁,加粳米50克共煮为粥。每日1剂,空腹食之。用于肝炎湿热蕴蒸型,有清热解毒之功。
5.泥鳅解毒方玉米须30克以纱布包好,豆腐100克,活泥鳅250克。共置于砂锅内煎煮,熟后去玉米须,放少许调味品,每日1次服食,连用半个月。用于急性肝炎。
6.黄瓜薏米粥将大米50克,薏米30克加水煮熟,再将黄瓜1个洗净切片,加入锅内煮2—3分钟,每日1剂。用于湿热型黄疸,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
刮痧疗法
头部全息穴区——额旁2带(左侧),额顶带中1/3。
背部督脉——至阳至悬枢,膀胱经——双侧膈俞至三焦俞。
胸部任脉——中脘;肝经——右侧期门、章门;胆经——右侧日月。
下肢脾经——双侧阴陵泉;胆经——双侧阳陵泉,奇穴——双侧肝炎,肝经——双侧太冲。
西医疗法
目前西医对肝炎病毒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尚无特效药,治疗仍然强调休息及饮食。
1.一般治疗
(1)急性肝炎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肝功能好转后每日可活动1—2小时,但以不感觉疲劳为度,直至肝功能正常,症状消失,再经1—2个月观察才可逐步恢复工作,并定期随访2年;慢性肝炎明显活动期应强调休息,比较稳定时,逐渐增加活动量和轻微锻炼。有时可适当参加工作。
(2)急性肝炎应以清淡饮食为宜,热量能维持营养为度,避免过度营养导致脂肪肝,不能进食者,以静脉输注葡萄糖维持营养;慢性肝炎特别是有肝硬化倾向时,应予高蛋白饮食;肝昏迷前期及肝昏迷时,应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
2.药物治疗
每次可选1—2种,禁用损害肝脏药物。
(1)维生素B1、维生素C用于肝炎早期;维生素K110毫克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严重黄疸有出血倾向者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维生素B6用于呕吐者;谷丙转氨酶增高者,选用联苯双酯0.5—1毫克/千克,每日3次口服,有良好的降酶作用。
(2)静脉滴注10%葡萄糖每日1次,为防止诱发糖尿病可加入普通胰岛素,亦可加入维生素C,肝泰乐25—100毫克每日3次口服和维丙胺2—3毫克/(千克/日),1次肌内注射等对部分病人有效。同时可加用马洛替酯及强力宁。
(3)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每次10—20毫克,辅酶A每次50单位,细胞色素C每次15毫克),每日1次静脉滴注,肌苷、核苷酸,乙型肝炎可试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