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锌缺乏症
锌缺乏症是指微量元素锌缺乏导致的生长发育迟缓、性成熟障碍、厌食、异嗜、免疫功能低下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中医属“厌食”或“恶食”范畴。
本病患者常有锌摄入不足史,如人工喂养儿、辅食添加不合理,挑食,偏食等使锌摄入量减少。
临床上,开始表现为厌食、异食癖、常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继而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生殖器官发育落后、暗适应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多次反复感冒。皮炎且常并发霉菌感染,毛发枯黄易脱落,伤口愈合慢。
中医验方
1.余甘苍芪汤余甘子10枚,苍术40克,黄芪30克,稻草根15克,新竹茹70克。每日1剂,水煎服。
2.定风珠冲剂白芍、生地黄、麦冬、炙甘草各18克,生龟版、生牡蛎、鳖甲各12克,阿胶9克,麻仁、五味子各6克,鸡蛋黄2个,上药共研细末制成冲剂。1岁以下3克,1—2岁4—6克,3—7岁6克,8岁以上12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3.健脾清热利湿合剂脾虚型用健脾合剂。常用药生薏苡仁、炙黄花、党参、茯苓、生谷芽、生麦芽、生山楂、大枣、陈皮。有湿热者,加黄连、栀子、藿香。
4.健脾导滞方党参、焦白术,白芍、谷芽、麦芽各10克,山楂碳12克,苍术,陈皮、连翘、甘草各5克。厌食、偏食较重者,加扁豆,淮山药各7克,砂仁3克;腹胀、腹泻者,加藿香7克,莱菔子10克;异嗜癖者,加香附5克,使君子、槟榔各10克,水煎每日1剂,共服1—6周。
中医疗法
1.虫积伤脾型
主证:面色苍黄,肌肉消瘦,精神不安,不思饮食,嗜异物,腹胀,大便不调,常有排虫,脉弦细。
治法:驱虫消积,健运脾胃。
方药:使君子、槟榔(先煎)、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使君子、槟榔驱虫治积;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脾胃。
2.脾胃虚弱型
主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倦乏力,生长迟缓,嗜异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中。
方药:木香、砂仁(后下)、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陈皮、半夏。党参益气;白术、茯苓健脾;木香、砂仁运脾;陈皮、半夏化湿和中。
药膳疗法
2.南瓜粥鲜南瓜500克,粳米100克,加水适量,煮粥,早晚各1次,连食1个月。
1.菠菜粥菠菜50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加水煮粥,早晚各1次,连食1个月。
3.苹果汤苹果500克,加水500毫升,食盐少许煮熟后以汤代茶饮,苹果食之,每日1剂,连用1个月。
西医疗法
1.一般治疗加强合理喂养和饮食指导,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多吃含锌丰富的食物,也可采用锌强化食品。
2.药物治疗
(1)锌剂种类:
a.硫酸锌4.5毫克,相当于1毫克锌元素;
b.醋酸锌13毫克相,当于1毫克锌元素;
c.葡萄糖酸锌7毫克,相当于1毫克锌元素。
(2)剂量和疗程:
目前尚无统一规定,一般主张婴幼儿、儿童少年以锌元素0.5—1毫克/(千克/日)计算给予,一般3个月左右为1疗程,也有人主张先用4周,疗效不显著可延长至8周。
(第二节)营养性混和性贫血
营养性贫血是指体内缺乏铁、维生素B12,叶酸、铜、锌等特质,使循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血液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苍白、乏力、头晕、萎靡、纳差、易感染、肝脾轻度肿大,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中医属“血虚”、“虚劳”、“疳症”等范畴。
临床上皮肤蜡黄色,有神经系统症状。可因缺铁、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程度不同,表现不同。贫血程度多较重,少数患儿可见皮肤有出血点。
中医验方
1.仙鹤草30—60克,炙黄芪10—15克,水煎,分2次服。
2.健脾生血方生黄芪15克,党参、白术各10克,陈皮6克。浓煎15—20毫升加糖配制成糖浆,每次5毫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3.补血方当归、黄芪、山楂、神曲、麦芽、陈皮、鸡血藤、生地黄、枸杞子、何首乌、人参、白术、山药各10克,红花、鸡内金各5克,大枣50克。水煎3次,浓缩至200毫升,加入蜂蜜50克,每次10—20毫升,日服3次。
4.健脾补血汤党参、焦三仙、仙灵脾各15克,白术、茯苓、熟地黄各9克,丹参18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3岁每日1/3剂,3—6岁每日1/3—2/3剂,6—12岁每日2/3—1剂。用于小细胞性贫血。
5.补血灵糖浆制首乌、鸡血藤、熟地黄、当归、黄芪、谷麦芽各30克,焦白术25克,陈皮、鸡内金、五味子各18克,大枣15枚。上药浓煎至500毫升,再加胎盘粉10克,白糖、防腐剂适量装瓶备用。1岁之内每次10—15毫升,1—3岁每次20—30毫升,3—6岁30—40毫升每日2—3次,开水冲服,疗程1—2个月。
外治疗法
取穴关元、气海、神阙、膏肓俞、膈俞。
方法补气补血中药如黄芪、当归等研末后,用黄酒加饴糖调成糊状,敷于穴位上,每次选2—3穴,3—5日换药1次,每日用热水袋或艾条在敷贴穴位上加热10—15分钟,30日为1疗程。
中成药疗法
1.六君子丸每次3克,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虚者。
2.归脾丸每次3克,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血两虚者。
3.八珍益母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均可酌情使用。
4.小儿升血灵皂矾0.15克,大枣、阿胶各3克,黄芪、焦三楂各9克,制成颗粒冲剂,每日10克,分3次口服,10日为1疗程。
药膳疗法
1.五果泥大枣去核,红果去核,蜜桃去核、香蕉去皮,西瓜去皮去籽,各等分捣烂如泥,每日50克,分2次食之。有益气养阴、生津补血之功,适用于各种营养性贫血。
2.菠菜鸡蛋汤菠菜200克,洗净切断加水适量煮沸,鸡蛋1—2个去皮搅匀共入锅内,酌加调料,用于缺铁性贫血,每日1—2剂,连用1个月,有活血养血之功。
3.木耳猪血粥将黑木耳20克洗净入锅,与鲜猪血100克混合,加水100毫升,以盐调味,文火炖到猪血变色为度。每日早晚各1剂食之,10日为1疗程。有补血养血之功,用于缺铁性贫血。
4.花生胡桃仁粥花生仁、龙眼肉、大枣、胡桃仁各30克,洗净入砂锅加水炖煮,熟烂即可。每次适量食之,每日2次,经常食用。有健脾补肾、养心安神、补血益气之功,适用于营养性贫血。
5.豆楂面绿豆、红豆、豌豆各50克,微炒研为细粉、生山楂30克,鸡内金15克焙干研细粉,五粉合匀后再加藕粉30克调匀,加水煮粥,入红糖少许调味,分3次顿服。有消食健胃、健脾补虚之功,用于营养性贫血。
6.四君子大枣粥党参15克,茯苓10克,生姜6克,白术10克,甘草6克,水煎去渣取汁,加粳米100克,大枣50克共煮粥,加白糖适量调味。每日1剂,早晚各1次服食,连用半月。有健脾养心补血之功,用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
针灸疗法
1.针刺疗法
取穴足三里、合谷、膏肓俞、悬钟。
方法采用中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间歇运针,每日或隔日1次,或用温针灸,10次为1疗程。
2.灸法
取穴足三里、合谷、膏肓俞、气海。
方法每次取2—3穴,艾条每次熏灸5—10分钟,以局部热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耳针疗法
取穴脾、胃、肝、心等。
方法取上穴施以捻转手法,每次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或用埋籽埋针法。
4.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足三里、合谷、关元、气海、膏肓俞。
方法取维生素B12或当归注射液注入上述穴位,每穴注射1—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5.捏脊疗法用于有疳积的缺铁性贫血。
刮痧疗法
头部全息穴区—颈旁二带(双侧),额顶带后1/3;督脉—百会。
背部膀胱经—双侧膈俞、脾俞、肾俞。
腹部任脉—中脘;肝经—双侧章门。
下肢脾经—双血海、双三阴交;胃经—双足三里。
西医疗法
铁剂和维生素B12或叶酸合并使用。输血指征同缺铁性贫血。改善饮食喂养,增加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饮食。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积极治疗急慢性感染。
(第三节)单纯性肥胖症
肥胖症是指由于人体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体重均值的20%以上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单纯性肥胖不同于继发性肥胖、遗传性肥胖以及内分泌性肥胖。中医常以“虚”及“痰湿”论治。
中医验方
1.生大黄5克泡茶饮,以产生轻度腹泻为度。
2.龙胆泻肝丸<5岁,3克;≥5岁,6克;每日2次口服。
3.草决明炒熟研末,每次3克,每日2—3次,1月为1疗程。
4.大黄片(含生大黄1克)1—2片,每日3次,加芬氟拉明10毫克,每日3次,疗程2—3个月,效果显著。
中医疗法
1.胃热湿阻型
主证:消谷善饥,口渴善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防风、黄芩、栀子、石决明、大黄(后下)、连翘、荷叶,方中防风、黄芩、荷叶祛风清热;栀子、连翘清热散结;石决明平肝;大黄清热泻火通便。
2.脾虚痰热型
主证:素体肥胖,神疲乏力,素食肥甘食品,脘腹胀满,便溏,苔白腻或黄腻。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茯苓、陈皮、炒白术、半夏、黄芪、苍术、泽泻。
本方以二陈汤为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辅以泽泻渗湿消浊;苍术加强燥湿作用;黄芪益气健脾。
药膳疗法
1.茶决明饮绿茶、草决明各6克,沸水浸泡代茶饮,不限量。有消脂减肥之功。
2.荷叶绿茶绿茶、荷叶各10克,沸水冲泡,随喝随泡,不限量。有消脂减肥之功。
3.何泽参茶饮绿茶、何首乌、泽泻、丹参各10克,加水煎煮,每日1剂,分2次口服。有利湿化瘀,消脂瘦身之效。
4.蜜饯山楂生山楂500克去核洗净,加水煮至七成熟,再加蜂蜜250克以小火煮熟,放入瓶内,吃山楂喝汤,每日3—4次,量不限。有补虚、消脂、活血化瘀之功。
5.冬瓜粥鲜冬瓜100克,(或冬瓜仁干品15克,鲜品30克)粳米50克,将冬瓜切成小块加粳米煮成粥或冬瓜仁水煎去渣后加粳米煮成粥,每日1剂,早晚分服,有利尿消肿、清热之功。
针灸疗法
1.针刺疗法
取穴
(1)痰湿内蕴丰隆、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
(2)气虚肥胖脾俞、足三里、气海、梁丘、列缺。便秘加天枢,支沟;浮肿加阴陵泉,三阴交;脂血症加太冲、阳陵泉。
方法:实证用中强刺激或用电针加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虚证则予弱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疗法
取穴:内分泌、神门、胃、脾、胰、饥饿点、皮质下。
方法:每次取穴2—3个,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亦可用埋针法或王不留行耳穴按压法,嘱患者每日按压3—4次,尤应在饥饿时按压,以产生酸、麻、胀、疼感为度。
3.电针加埋针方法
取穴:梁丘,公孙。
方法每日取一穴,交替使用;强刺激后接电针仪,通电20分钟,起针后,皮内针埋留3日,每3日针1次,连用30次。
运动治疗
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踢球及各种有益的体力劳动,以微汗而不过度疲劳为度,以增加能量的消耗。
心理治疗
鼓励控制饮食及积极锻炼,消除自卑心理。
(第四节)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A缺乏症是因体内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以眼和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中医属“眼疳”、“雀目”范畴。
本病患者一般有维生素A摄入不足史或慢性消化吸收障碍史。
临床表现为:
1.眼部表现:夜盲,眼结膜及角膜失去光泽、干燥、畏光,严重者出现毕脱斑甚至形成角膜溃疡、角膜穿孔以致失明。
2.皮肤表现:皮肤干燥脱屑,毛囊角化,以上下肢伸侧为重;毛发枯黄易脱落,指(趾)甲失去光泽、脆、薄多纹,易折断。
3.其他症状: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反复感染,小儿生长发育落后,精神较差伴其他维生素缺乏症状。
中医疗法
1.肝脾亏虚
主证:双眼发病,夜盲,眼珠干涩羞明,频频眨眼,面色萎黄无华,食少腹胀,消瘦,毛发无泽,神萎,舌淡苔少,脉缓。
治法:健脾消积,养肝明目。
方药:八珍汤加减。炒党参、炒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生地黄、陈皮等。夜盲重者,加夜明砂;积滞重者,加山楂、麦芽等,并可配食猪肝、羊肝食疗。
2.脾虚肝热
主证:白睛萎黄,黑睛失泽,目珠转动时白睛表层环绕黑睛处呈晕状皱起,知觉减退,羞明,重时黑睛表现枯晦、糜烂,腹胀日久,便溏,午后低热,夜寐咬齿,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法:健脾清肝,杀虫除疳。
方药:肥儿丸加减。常用药人参(或党参)、茯苓、白术、黄连、胡黄连、芦荟、使君子、山楂、麦芽、龙胆草等。黑目翳溃、黄液上冲者,加栀子、白芍、蒲公英。
3.寒湿困脾
主证:羞明明显,黑睛糜溃,变为蟹睛,旋螺突起,眼珠枯萎,白睛粗糙,身体消瘦,毛发枯焦,腹膨胀,纳呆,腹泻,声嘶,舌淡,苔白,脉沉濡。
治法:温中健脾除湿。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常用药熟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茯苓、扁豆、薏苡仁等。阳虚重者,加肉桂;积滞者,加山楂麦芽;有虫者,加使君子、鹤虱;烦躁者,加胡黄连。
药膳疗法
1.鲜胡萝卜每日煮熟或生吃600克。
2.新鲜番薯叶100克,加水煎服,连服1周。
3.菠菜羊肝菠菜500克,羊肝500克,谷精草15克加水共煎,吃肝、喝汤,有清肝明目之功。
4.薯叶肝鲜嫩红薯叶100克,羊肝100克,加水适量共煮,肝、叶汤均食之,每日1剂,连服7日,有养肝明目之功。
5.决明子冰糖茶绿茶1克,决明子10克,以沸水300毫升冲泡并加入冰糖250克,每甘1剂,分3次饭后服,有清肝明目之功。
6.鹌鹑炖萝卜鹌鹑2只常规宰杀去脏洗净,切块。胡萝卜200克切块,加水适量,调味品适量炖熟,吃肉喝汤,每日1剂,连服5—10剂,有健脾益气、养阴明目之功。
7.麦仁决明粥决明子10克加水300毫升,水煎取汁,再加大麦仁60克煮粥,然后加入鸡内金粉10克,每日1剂,分2次食之,连用10日,有健脾消疳、清泻肝热之功,专治脾虚、肝热型夜盲。
西医疗法
1.积极去除病因,调整饮食,给予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积极治疗继发感染,合理安排生活。
2.眼局部处理干眼病时可用消毒鱼肝油滴双眼,并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或0.5%的红霉素眼膏防止继发感染。角膜软化溃疡时动作宜轻柔,不可压迫眼球,以免角膜穿孔。可增加消毒鱼肝油用量并用0.1%利福平或0.5%卡那霉素滴双眼,每日20次,并用1%阿托品散瞳,以防虹膜粘连。
3.维生素A治疗轻症给予维生素A每日2.5万—5万单位,分2—3次口服,重症或消化吸收障碍者,可先用维生素A注射剂0.5—1毫升每日深部肌内注射1次(每支0.5毫升,含维生素A2.5万单位,维生素D2500单位),3—5日后病情好转即可改为口服,并逐渐减量,症状消失后可改为预防剂量(4岁以下每日2500单位,4岁以上每日5000单位),不宜长期服用以防中毒。
(第五节)新生儿低钙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