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对症处理畅通呼吸道,加强护理,维持水、电解质、酸碱、热量平衡,也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预防与调护
1.夏秋季节,特别要注意饮食卫生,节制生冷。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要注意对痢疾患儿的隔离。
2.对患儿密切注意观察,如面色、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病情变化应及时处理。
3.对惊厥、昏迷的患儿,要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吸氧、吸痰。
4.患痢期间应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即使痢疾初愈,食欲恢复时也要控制饮食,少食生冷瓜果及油腻食物。
(第六节)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经消化道侵入空肠远端至近端结肠之间的肠道,引起肠微绒毛变性、黏膜固有层充血、水肿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一过性玫瑰疹,相对缓脉,无欲貌,肝脾肿大,白细胞数降低。中医属“湿温病”
范畴。
临床表现
(1)感染后潜伏期一般1—2周,儿童症状、体征多不典型,发病过程也不典型,且常以并发症症状为主诉就诊,常易误诊。
(2)发热39—40℃,持续2—4周,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是本病典型特点。
(3)发热同时伴全身不适,表情淡漠,少数人出现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发病第1周末,胸、腹、背部皮肤出现数十个玫瑰疹,但近年来这些症征均不多见,而主要表现为呼吸音粗糙和右下腹压痛。中毒症状重者,可出现谵语和昏迷。
(4)婴幼儿除高热外,主要表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往往早期误诊。
(5)并发症常并发肺炎,而且多数以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就诊;肠出血较多见,大量便血者少,而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多;中毒性心肌炎并不少见,多数发生在极期,表现为乏力,面苍,萎靡,心音低钝,心率增快等;并发肝炎者,肝功能异常,时有黄疸;并发肾损害者,尿中可有蛋白及红细胞。
(6)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症状轻,不典型。
中医疗法
1.穿心莲30克,如意花根15克,一枝黄花9克。水煎,每日1剂,用到热退后3—5日。
2.半枝莲、鸭跖草、地锦草各15—30克,金银花10克,板蓝根30克,一枝黄花45克,水煎,每日1剂。
3.鸦胆子研末装入胶囊,每粒0.2克,5—15岁0.4克,成人0.6克,每日4—6次口服。
4.穿心莲30—60克,1水煎,每日1剂;或研末装胶囊,每次3克,每日4次口服。
5.大黄3份,白芨2份,共研为粉,每次1—3克,每日3次口服,主治伤寒并发肠出血。
西医疗法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予以高营养流质饮食,对症治疗,退热首选扑热息痛。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阿司匹林,防诱发肠穿孔,慎用安乃近,防大汗虚脱,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及热量平衡,出血重者加用止血药。
2.药物治疗
氯霉素25—50毫克/(千克/日),最大量不超过1.5克/日,分4次口服或分2次静脉滴注,要定期查血象,预防粒细胞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复方新诺明50毫克/(千克/日),分2次口服;氨苄青霉素100—150毫克/(千克,日),分2次静脉滴注;复达欣50—200毫克/(千克/日),分2次静脉滴注,菌必治20—100毫克/(千克/日),1次静脉滴注,先锋必50—200毫克/(千克/日),分2次静脉滴注。氟哌酸10—15毫克/(千克/日),分3次口服,可用于大龄儿童。可选其中1—2种,均用至体温正常后5日,停药5日再用5日。
3.治疗并发症
肠穿孔者,立即转外科手术治疗;肠出血应予止血药;肝炎应投入保肝药;中毒性心肌炎应投入大量维生素C,复方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以及三磷酸腺苷等,加强心肌代谢的药物治疗。
预防与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隔离病人。
2.在流行地区应提前进行伤寒杆菌菌苗接种。常用的是霍乱、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四联菌苗;第1次6岁以下0.2毫升,6—14岁0.3毫升,≥15岁0.5毫升;第2次间隔7—10日后注射,剂量加倍,以后每年注射1次,有疫情时,应立即接种,第1次1毫升,7—10日再接种1毫升。
(第七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经呼吸道侵入血循环,形成菌血症甚至败血症,再透过血脑屏障,致使软脑膜、蛛网膜,严重时脑实质充血、水肿、出血、坏死,以至于产生颅内压增高的一种冬春季节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甚至惊厥,并有皮肤出血点及脑膜刺激征,重者可表现为败血症、休克、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中医属“春温”、“风温”
范畴。
中医验方
(1)流脑验方1水蛭虫30—60克,焙干研末水调,敷后发际至第2颈椎上,切忌口服。
用于各型流脑。
(2)流脑验方2吴茱萸10—15克,研末,白酒调成软膏,敷于手足心,并用纱布包扎好,敷1—2小时取下。用于各型流脑。
(3)流脑验方3石膏5—10克,研粉,用蛋清调成糊敷于患儿头顶部。主治小儿流脑发热。
中医疗法
(1)清温安脑汤生石膏、生地黄、玄参、天门冬、金银花12克,连翘、淡豆豉各9克,赤芍、生栀子各6克,丹皮4.5克,生甘草3克,上药加水45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次60毫升,每日3次口服,10岁以下儿童量酌减。
(2)化斑汤石膏30克,知母12克,玄参、生甘草各9克,犀角6克,粳米1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主治流脑气血两燔证。
(3)治脑膜炎方淡竹叶、羚羊角尖各1克,生地黄12克,生麦芽9克,杭白菊、南豆花各4.5克,苏梗、白蔹各1.5克、小环钗、瓜蒌皮、白杏仁各6克,甘草1.2克,羚羊角、淡竹叶另水煎和药,余药共煎,另取橙子1个,取汁兑服。每日1剂,分3次服。主治流脑久热不退,昏睡不醒,肢体偏瘫。
(4)除风散炒乳香、炒没药各6克,全虫3克,僵蚕9克,蜈蚣3条,共为细末。1—2岁患儿每次0.5—1克,2—5岁患儿每次1—1.5克,每日服3次,其他年龄酌增。主治流脑壮热昏迷,惊厥,角弓反张,频繁呕吐。
(5)蒲公英汤蒲公英100克,金银花、连翘各50克,辛夷、蝉衣各25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320毫升,分8次服,每3小时口服30毫升,1岁以下婴儿每3小时口服20毫升。
西医疗法
1.普通型治疗
(1)抗菌治疗首选磺胺嘧啶(SD)100—150毫克/(千克/日),分2次静脉滴注,每日总量≤4克,以生理盐水或10%葡萄糖配成5%浓度静脉滴注,同时口服等量碳酸氢钠,青霉素G钠(15—20)万单位/(千克/日)分次静脉滴注,若同磺胺嘧啶合用青霉素G钠则用(3—5)万单位/(千克/日),氯霉素40—50毫克/(千克/日),分2次静脉滴注,用药过程中定期查外周血白细胞;氨苄青霉素150—200毫克/(千克/日),分2—3次静脉滴注。上述药可选一种或两种合用,无条件静脉给药且病情较轻者,可肌内注射或口服。疗程一般7—10日。脑脊液正常,细菌学检查阴性后停药。
(2)有脑水肿者予20%甘露醇1—2克/千克,每4—6小时1次,直至脑水肿好转。
(3)较重者,可投入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胞二磷胆碱等加强脑细胞代谢的药物,川芎嗪等活血化瘀药物,有预防及治疗脑梗塞的作用,必要时可投入。
(4)维持水、电解质、酸碱、热量平衡。
(5)对症治疗吸氧和及时控制惊厥、高热等。
2.休克型治疗
(1)抗菌药物同普通型,但不用磺胺药。
(2)抗休克治疗详见感染性休克一节,包括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激素、强心及抗凝等治疗。
3.脑膜脑炎型
(1)抗菌药物同普通型。
(2)解除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等。
(3)糖皮质激素及改善微循环治疗同休克型。
(4)亚冬眠疗法复方冬眠灵(盐酸异丙嗪、盐酸氯丙嗪每次各1—2毫克/千克)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使体温维持在36℃左右,4—6小时1次。
(5)加强脑细胞代谢药物同普通型的用药。
预防与调护
(1)主动免疫流脑疫苗皮下注射30μg,以后每年加强1次。主要注射对象为15岁以下儿童。
(2)药物预防如有本病流行,对患者周围密切接触者以及对家庭密切接触的儿童用磺胺嘧啶预防,每日100毫克/千克,分2次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连服3日。口服生大蒜也可预防。
(3)早期发现及隔离病人,流行期间做好宣传工作,开窗通风,勤晒衣服,避免到公共场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