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它改变了中国革命方向,加速了革命胜利进程。毛泽东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关连接
东西文化论战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及西方思潮在中国思想界的喧嚣,使一向崇尚思想统一的中国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激烈对峙。这一文化景观,从1915年起一直延续到1927年。
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要“改弦更张”,向西方学习,走民主和科学的道路,并对中国旧思想,特别是孔孟之道进行了猛烈批判。从1916年起,以杜亚泉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为了捍卫“国粹”,反对西化,连续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反驳陈独秀等人的观点和主张,他们极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化不如中国文化,反对西方文化的输入。
1920—1921年,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与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相继出版,使东西文化之争进入一个新高潮,论战的深度大大前进了一步。梁氏提出,对中国文化,不应妄自菲薄,中国文化恰逢其时,可以“避免西洋的弊害,应付世界的需要”。他提出儒学复兴的问题,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从而形成了现代新儒学学派。
冯玉祥“逼宫”
辛亥革命以后,清帝退位,但仍保留皇帝尊号,享受外国君主之礼,清室成员仍居故宫,禁卫军原封不动,财产、宗庙一律由“民国政府”保护。于是,溥仪关起宫门,继续当他的皇帝,“王公大臣”照例天天朝拜,山呼万岁,紫禁城俨然成了“国中之国”。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这种怪现象才彻底结束。
冯玉祥,河北青县人,生于1882年,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他十四岁入伍,辛亥革命时参加滦州起义,由于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他拥护共和,同情革命,主张革新。
1922年,冯玉祥追随直系吴佩孚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打败奉系张作霖,任河南督军。可吴佩孚一心想除掉冯玉祥,冯玉祥被调任陆军检阅使,在南苑“专事”练兵。冯玉祥丢了地盘,又无粮饷,对吴佩孚耿耿于怀,决心报仇。
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和张作霖联合了起来,倒戈反直。10月23日凌晨,冯玉祥在直系援军第二路司令胡景翼,京畿警备副司令孙岳的接应下,发动了“北京政变”,将贿选总统、直系的曹锟囚禁起来,吴佩孚在内外夹击下,迅速溃败,浮海逃往南方。
冯玉祥由于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对溥仪的小朝廷十分不满。1917年,张勋复辟时他曾发表通电,要求驱逐溥仪出紫禁城,由于段祺瑞等从中作梗,未能如愿以偿。现在,北京政变成功,在掌握了北京政权后,他决心乘势除去清王朝留下的这个“小朝廷”。
溥仪等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在得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消息后,惊慌失措,已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溥仪准备逃往天津租界,几个“王公大臣”纷纷劝说溥仪早做准备,以防万一,溥仪在他们的怂恿下,竟幻想“武装自卫”。一天,溥仪摆起“天子”的架子检阅他的“御林军”,哪知,他的老兵将没操练几步,一个个吁吁作喘,队形散乱;检查武器时,只有为了站岗所用的二十来支步枪外表还像枪样,其余大部分则早被铁锈所侵蚀,内外已成一体了。最后,溥仪又看了看指挥刀,只有几把站岗用的还好,其余的刀和鞘却永远也分不开了!溥仪看到这般情形,不禁对天长叹一声。
1924年11月5日上午,冯玉祥派得力部下鹿钟麟等率二十名军警,直趋故宫,驱逐溥仪。“小朝廷”的内务大臣绍英闻讯慌慌张张地出来迎接,他一见鹿钟麟等,便满脸赔笑地搭讪:“弟兄们,辛苦了,请入内用茶。”鹿钟麟正色道:“我们是来让溥仪搬家的,不是来做客的。限你们两个小时出宫。”绍英一听,心中害怕,可嘴上还硬,他嘟嘟囔囔地说:“大清皇帝入关以来,宽仁为怀,民心未失,你们为何如此紧逼。”鹿仲麟立即严厉呵斥:“辛亥革命至今已十三个年头,可清废帝仍踞故宫,实属非法。如果说满清宽仁,则更是无稽之谈。清兵入关,到处杀戮,到今天老百姓依然记忆犹新。”绍英无话可说,只得入内向溥仪通报。
这时,溥仪正和婉容“皇后”在宫内吃水果聊天。忽然,绍英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气喘吁吁地说:“皇、皇上,不、不好了,冯玉祥派兵逼宫来了!”溥仪一听,如同劈头打了个响雷,刚咬了一口的苹果,“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滚了起来。绍英呈上冯玉祥的信函,里面写着:
一、大清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利;
二、自本条件修改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王室家用十万元,另拨二百万元设立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旗籍贫民;
三、清室即日移出故宫,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
四、清室私产归清室享有,但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溥仪预感到大祸临头了,但他借口时间仓促,要赖着不肯走,鹿仲麟严肃地说:“你到底愿意做平民,还是愿意做皇帝?我们自有对待皇帝的办法。景山上的大炮,可就不客气了。”鹿仲麟本想吓唬一下这帮“龙种”,没想到闻讯而来的皇帝国戚当真了,吓坏了,顿时,抱成一团狼嚎大哭,溥仪无奈,只好哭丧着脸说:“我走,我走。”
当天上午,溥仪召集王公大臣们开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决定接受冯玉祥所重订的优待条件,即刻离宫。溥仪及清室成员乘坐冯玉祥派来的汽车移住什刹海醇王府,即北府,被冯玉祥软禁起来,故宫由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
冯玉祥驱逐溥仪这一行动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北洋军阀,官僚政客,前清余孽对此大加非议,段祺瑞指责冯玉祥“不近人情”,张作霖主张再请溥仪回来当“皇帝”,但是,国内各进步力量无不击掌相庆,支持冯玉祥,称赞他完成了一件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大事,剪掉了清王朝留下的一条尾巴。溥仪离官的第二天,北京市民张灯结彩,悬挂国旗,表示庆贺。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驱逐出宫,完成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相关连接
“贿选总统”曹锟
曹锟(1862—1938),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天津人。早年追随袁世凯任北洋军管带、统领、统制等职。1916年任直隶督军,1919年被拥为直系首领,后与皖系、奉系军阀之间发生战争。1923年把总统黎元洪赶下台,以5000元一张选票,到处收买议员,又以40万元的高价,收买了国会议长,共用去贿赂款1350余万元,这样当上了大总统。史称曹锟为“贿选总统”。
国共合作北伐
1925年在北京,国父孙中山为追求和平统一而奔波,病情加重,与世长辞。
这时,广州的国民党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蒋介石于是粉墨登场了。
蒋介石,名中正,浙江奉化人,年轻时曾经有意学武,进入保定军校学习,又到日本振武学堂学陆军。后来则拜在上海青帮黄金荣、杜月笙门下,出入于交易所,大搞起股票投机的买卖。不久,他到广州来,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当了黄埔军校的校长。
孙中山逝世后,广东有实力的国民党人主要有三个人:粤军统帅许崇智、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和深得人心的左派廖仲恺。当时,蒋介石还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人物。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现了,蒋介石抓住时机攫取了军政大权。
1925年8月20日,革命派领袖廖仲恺突然遇刺身亡。这是继孙中山逝世后,革命阵营的又一个损失。蒋介石乘机把刺廖的罪名推到许崇智和胡汉民身上,派学生军包围了他们的公署,逼迫胡汉民出国,许崇智逃亡上海。国民党最有影响的三个主要人物死的死,走的走,而蒋介石则当上了广州卫戍区司令。紧接着,他又把黄埔军校的两团学生军组成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自任军长,俨然成为广东的实力派。
此时蒋介石羽翼未丰,而人民革命的力量相当强大,苏联军事顾问团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蒋介石在这种形势下,就以左派面目出现。他每次讲话,必不离“总理三大政策”,并且大声教训别人:“中国革命,实实在在说一句,是完全为农工阶级来革命的。国共两党如果发生冲突,一定会使革命失败。”他称苏联顾问鲍罗廷为“尚父”。一次正在开会,他突然叫中山大学学生全体起立,向着鲍罗廷一鞠躬,弄得鲍罗廷莫名其妙。
蒋介石的这些表现使很多人相信他是孙中山政策的忠实执行者,连鲍罗廷和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也深信不疑。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和国民革命军总监。
与此同时,北洋军阀则陷于分裂,一片混乱。第二次直奉大战中战败的直系军阀吴佩孚,退守到两湖地区;直系军阀的另一头领孙传芳夺取了上海,盘踞在华东五省;段祺瑞因执行卖国政策,遭到反对,在1926年垮台,奉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但也遇到了麻烦;冯玉祥的国民军东山再起,和奉军在天津一带展开了激战,使张作霖无暇南顾。这样就给广东的国民革命军向北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26年6月6日,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27日,十万北伐军分三路从广州誓师出发,一场决定中国前途的战争开始了。
北伐军当时共分为八个军,其中四军(军长李济深)、七军(军长李宗仁)、一军(军长蒋介石)和八军(军长唐生智)军力最强,而又以号称“铁军”的第四军的独立团最为骁勇。北伐军受到了各地人民的热烈欢迎,迅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第一路四、七、八军7月攻占长沙,立即向吴佩孚亲自坐镇的武昌进军。8月26日,第四军的六个团向武昌南大门汀泗桥发起进攻。
汀泗桥是座铁桥。三面环水,一面背山,易守难攻。吴佩孚布置了两万多人,筑起了碉堡,下令在这里和北伐军决一死战。
战斗打响后,敌军火力凶猛,北伐军伤亡很多,打了一天一夜,还是没有打过去。
这时候,叶挺领导的独立团坚决要求上阵,被批准了。叶挺带着队伍,在当地农民引导下,抄小路插到敌军右翼,冷不防出现在山顶上,战士们像下山猛虎,朝汀泗桥守敌扑过去。敌军顿时大乱,北伐军两下里夹攻,终于打通了汀泗桥。
28日,更残酷的贺胜桥之战开始了。吴佩孚下令把临阵逃脱的一个旅长杀了,把头悬在桥上,想以此逼迫士兵继续卖命。
北伐军士兵冒着猛烈的炮火,勇猛冲杀,各营、各连、各排都独立作战,对敌形成了大包围圈。经过生死搏斗,敌军终于顶不住,开始退却。
吴佩孚急红了眼,见到败退下来的军官,就让执法的大刀队在阵前斩首,在贺胜桥头上,挂起了一颗颗人头。然而,这也阻止不住士兵们后退。士兵们见此情况,索性向执法的大刀队冲杀过来。到这时候,吴佩孚才知道大势已去,连忙登上火车逃跑了。北伐军终于打垮了吴佩孚的主力,攻下了武昌。
在这同时,第二路二、三、六军占领了南昌、九江,歼灭了孙传芳的主力;第三路一军遇到的敌人最弱,于12月攻占福建、浙江两省。至此,长江以南半个中国归入了国民革命军的手中。这个胜利是北伐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尤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在革命洪流奔腾向前的时候,一股反动的逆流也在兴风作浪,给中国的前途罩上了令人担忧的乌云。
原来,北伐军的节节胜利,引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惊慌,他们感觉到北洋军阀已经靠不住了,而对国民党的底细又摸不清楚。蒋介石在许多场合摆出一副“革命到底”的样子,也使帝国主义真假难辨。他们对蒋介石采取又打又拉的办法,为的是在北洋军阀支持不住的时候,在中国另找合适的代理人。1927年3月24日,美英军舰向南京城内轰击,打死打伤中国军民二千余人,毁坏了许多房屋,实际上是对蒋介石提出警告;与此同时,英美支持的江浙财团又向蒋介石试探,以提供巨额资金为诱饵,换取蒋介石投靠英美帝国主义。果然,蒋介石在3月25日、26日连续发表讲话,腔调就和以前大不相同了,他说:“我对英美两国并无敌意。”“世界任何以平等待我之国家,都是我的朋友,即使这国家在以前曾压迫过我们,我们也愿意恳切地和他共同联合起来一致努力。”
帝国主义要寻找新代理人,蒋介石要寻找靠山,双方一拍即合。从此,蒋介石“向右转”,中国革命的局势就再次急转直下了。
相关连接
胡汉民
胡汉民(1879—1936),广东番禺人,国民党元老,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留日,1905年加入同盟会。后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1927年任国民政府主席,次年任立法院长,1931年因与蒋介石发生“约法之争”被囚禁。获释后联合两广势力与蒋介石长期对立。1936年病故于广州。
“秀才军阀”吴佩孚
北洋军阀吴佩孚(1874—1939),在历史教科书中已被定性为反面人物,然而其人生历程却十分复杂,有时还带着一些传奇色彩。
他是山东蓬莱人,本是一介书生,22岁考上秀才,但次年即因得罪家乡的官吏、豪绅而被革除功名还被通缉,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的梦想破灭了。他逃到北京生活无着,靠占卦算命来糊口,1898年在天津投军,从此披上戎装。
1904年,日、俄帝国主义为抢夺我国东北的控制权而发生战争,他被派任日方间谍,化装成肩挑小贩,冒险混入俄军地盘刺探情报,立了功;因敢作敢为而被北洋军阀头子曹锟看上,两年后当上了管带(营长)。此后积极投身军阀混战并大有“斩获”,很快晋升为团、旅、师长,不几年就拥兵数十万,被封为“孚威上将军”,盘踞于洛阳,控制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还遥控北京的曹锟政府,成了实力最强的军阀。由于他会写诗、绘画,字也写得颇好,因此有“儒将”之誉,他也常以此自豪。
可是这位“儒将”却缺乏儒家所宣扬的“仁”道,他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不惜“龙泉剑斩血汪洋”,对其他军阀毫不手软,对芸芸众生的命运更不屑一顾。1921年与湘军打仗时竟下令掘开簰州的长江大堤,致使许多无辜百姓葬身鱼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为了争取自由、人权举行大罢工,他残酷地镇压,制造了著名的“二七大惨案”,为自己的历史写下了最黑的一页。
他50寿庆之时,正是权势鼎盛之日,各地的军政要人和文化名人、各国驻华使馆的武官云集洛阳,清废帝溥仪也派出其“摄政王”前来祝贺。连曾名震朝野的维新派首领、著名学者康有为也大拍马屁,献寿联云:“牧野鹰扬,百岁功勋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表现了这个“大帅”叱咤风云的气概,还吹捧他更壮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