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营之神”王永庆的一封遗书说起
台湾著名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先生辞世前曾给子女留下一封发人深省的信,那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给子女们:
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身带走的……如果我们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我本出身于贫困家庭,历经努力耕耘,能够有所成就。在一生奋斗过程中,我日益坚定地相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乃是借由一己力量的发挥,能够对社会做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美好的发展前景……王永庆老先生生前向有“经营之神”之美誉,但很显然地,他早已从内心看破了财富如水的本质,故能够在“聚财”的同时又不断地“散财”,既“拿得起”,又“放得下”,从容淡定,挥洒自如,清净自在。而老先生能以九十多岁的高寿辞世,想必主要的也不是靠财富“护理”,而是基于一颗能够“看破、放下”的智慧之心。
中国近代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女士,晚年在变卖纽约长岛的住房时,曾被精明的商人用瞒天过海的方法所算计,损失了很多的钱财。当她的侄女孔令仪向她宣泄着内心的愤懑时,她却以过来人的超然态度,不以为意地对她说:“世间之物,历来都是你争我夺,可是争到头来又是如何呢?还不是眼睛一闭,所有的身外之物都变成了别人的掌上之物。当年慈禧老佛爷手中的财宝,比咱们这些人多得多呢,可她死后什么也没有带走,带到东陵里去的那些稀世珍宝,后来还不是给她带来一场盗墓之祸吗?”(见美国《美洲文汇周刊》,2010年5月8日,庄重文章《宋美龄卖纽约长岛大房时吃了大亏》)因为能有这样一种看得破、放得下的精神,宋美龄女士得以一百零五岁的高龄辞世。
世间的人们聚敛财富,其实很多人也并不完全是为着自己挥霍和享受的。他们中的许多人艰苦奋斗一辈子,仍然粗茶布衣,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却满心希望积攒起来的“金满箱,银满箱”可以让子孙后代过上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太平生活。便是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也常常未能免俗。
清朝末年的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还乡后,也曾一直思虑着如何帮助子孙后代永享太平之福。比起许多痴心的父母,他虽然也意识到,钱财总有被挥霍殆尽的时候,但不留下点什么,心里又很不安。故左思右想,他决定在长沙大兴土木,建房造楼。那些建筑设计豪华,用料讲究,其富丽堂皇甚至不亚于皇亲国戚的府第。他满心以为这些“不动产”将是移不动的,比流来流去的金银钱财要可靠得多。但一生节俭的左宗棠总担心工匠们偷工减料,于是不顾腿脚不便,每天拄着拐杖,跌跌撞撞地亲临工地监工。有一次,看到他又在这儿摸摸,那儿敲敲,一位年长的工匠忍不住说:“大人,请你一百个宽心。我做了几十年的工匠,盖过无数的楼房,造过数不尽的宅子,从没有倒塌过。倒是屋主常常易人。”
左宗棠闻听此言,一脸尴尬和惭愧。故别看左宗棠在用兵打仗上很有一套,但在对待财富的认知上,水平其实还是不如一个普通的工匠的。当然,他也许更不明白或者根本就不愿意相信:“财富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一代苦,二代富,三代吃花酒,四代穿破裤,五代宿街头”。
中国民间有句古话,叫作“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细细品味,其实是有着大智慧的。万贯家财可以败光,但只要有一门技术在身,无论是泥水匠、木匠、铁匠或漆匠,走遍天下也可以混口饭吃。
然而,换一个角度,我们更可以说:“万贯家财,不如慧心开窍。”
所谓“慧心”,就是以能契合“大道”的智慧去对待财富和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健康的心态。有了这种“慧心”,人类或人生就会经常充满幸福感,就能从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全身而退”,并及时卸下身心的重负,走更长更久远的路。
“慧心”比较起“机心”(聪明之心)通常有这样的区别:不吃亏的是“机心”,能吃亏的是“慧心”;拿得起的是“机心”,放得下的是“慧心”;注意局部和暂时利益的是“机心”,关心整体和长远目标的是“慧心”;“机心”贪着财富,“慧心”视财如水;“机心”使人际关系紧张,“慧心”让亲朋邻里和谐;“机心”力争每笔赚钱,“慧心”得失荣辱,从不斤斤计较;“机心”与生俱来,“慧心”后天打造……“慧心”也会“谋财”,但决不会“害命”——无论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命。“慧心”对待财富的态度,相当于田径场上的“接力棒”,排球场上的“二传手”,财富一到手里,就会马上着手“传出去”。
我曾到安徽宏村参访过,那是一个建于南宋绍熙年间,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古宏村人以其聪明和智慧,开仿生学之先河,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古水系牛形村落。村中,水是最重要的资源,前有南湖,后有月沼,九曲十八弯的水圳沿着家家户户的墙脚蜿蜒而过,静静流淌。整个村庄,何时取水做饭,何时洗菜浆衣,何时倾倒污水,都有严格的规定,人人遵照奉行。当然,若有火灾,人们亦可就近取水救火……面对那样一个完美的水系,我曾经将它遐想成一幅绝妙的“人类财富之水理想流淌图”。相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宏村人从来不曾有人想到要独占这片水,想到要断源截流,想到要在家中买水缸,建水窖“囤积居奇”,或者随意向水中倾倒污水……因为他们很清楚,这样一个“生态平衡”的“水系统”,一旦有人那样做,势必“一损俱损”,给整个村落的生存带来莫大的灾难。
经济一体化已越来越让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生活在这样一个村庄里,人们每天少不了要喝水、汲水、引水、游水、潜水、堵水、排水……然而又有几人是始终抱持着宏村人那种“浩瀚大洋,我只取一瓢饮”的态度的呢?
水,宁静的水,潜藏的水,清澈的水,污浊的水,雨雪冰雹,云雾水汽,滚滚江河,涓涓小溪……无论其面貌千变万化,本质上总是在流动。说其有形,实非有形,是名有形;一滴水是一切水,一切水是一滴水。水不能长久地堆在天上,也不可能永久地束缚在大海里。财富亦然,总是在富人的缸里和穷人的碗里流转不息……财富还是这样一种存在:它的内涵不仅包括错综复杂的物理组合和化学结构,还有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判断和心理预期,同时更是宇宙间因缘和合的产物。看破了,亦是空相,留不住的。而我们目力所见的种种财富之水窖,很可能也是上天布置在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又一个“陷阱”。参透的,自在潇洒;执着的,常戴锁枷。
当然,人类除了物质财富外,其实还拥有着大笔的精神财富。何谓精神财富?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个人和集体的经验和智慧。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是它的集中体现。而精神财富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和功用就是帮助和引导人们去正确地认知和感受人和自然,人和财富之间的真实关系。
故为官的,当放下贪念,该放手时且放手,推动财富之水往低处流;经商的,当知人有我才有,我有当“回流”,合作应让利,“聚来”须“散走”;打工的,发财之念尚可有,贪婪之心不可留,退休之后只能守,慎将钞票股市丢……同时亦须谨记:
赃财不取,浮财当散,善财应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