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系统关系着中华帝国边线的挤压战术,特别是西北二个方向不是高山大漠就是草原荒原,弃之不说地下资源,就是为防不定期野蛮民族入侵也是采用挤压战术好。
相比之下机帆船技术不那么急迫,不急迫是帝国现有船只建造技术已经领先世界。而且登陆澳洲与美洲等时间还不急,加现有船只也能做到,只不过有大型机帆船效果更好,属于锦上添花性质一样。当然现在去英伦三岛占一个岛做做离岸平衡手也不错,但现在欧洲乃中世纪,迟一点去让他们与绿教、蒙元再次大碰撞一下也无妨,阻力还低许多。
经过三年建设中华帝国基本上恢复到南宋时的经济规模,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超过南宋,执行力比南宋时高几倍。这个经济数据说明可以开始准备北伐了,好在还是初步准备阶段方少云还能抽出时间来为火车系统与机帆船研究贡献知识与经验。
由于知道也只是暂时还空闲一点,方少云抓紧时间除从事具体方案实际研制外,更对机帆船系统的研究者、技术骨干与主要工匠开始上课。这是具体方案研制只有了解一些表象,只有积累许多经验加以总结才行。他上课虽然讲述的仍然是肤浅的理论,但至少让参与研究的人知道螺旋桨及其系统是怎么回事,该怎样研究。
如此做不是为早日甩锅,而是让机帆船项目的人早点有自主研究能力,省得他忙不过来时耽误机船研制。毕竟说是机帆船为远航准备为主,其实内河航行所用才是如今的重点。现在不是二十一世纪有火车与高速公路,水上交通在水系发达地方占绝对统治地位,虽然内河航行于风关系不大,之所以如此机械动力于航行效率提高有绝对的效果。
只是现在整个中华帝国小农经济为主,大宗货物种类不多运输量不大。加上这次北伐能利用机帆船的地方实在不多,方少云才将重点放在海船机帆上去,采用先外水再内水的方式。另外这样做的好处是海船机帆要求低,暂时要求乃是辅助动力,好安装、好研究。内河乃是水情复杂要求高,不如突破一步再进一步。
不管这个具体发展步骤是什么方少云也没多说,他只是乘北伐此时尚在初步准备阶段,各种事众干部轻车熟路不必他过多协调、决定。于是将能抽出来的时间主要是放在机帆船研究项目的参与者理论培训上,属于最明智的选择。
而且事实上也是如此,随着北伐的各项准备工作展开,时间点的临近,那怕方少云再放手参谋部负责但许多问题必须得由他决定,所以年底时他能抽出时间过问火车系统与机帆船项目越发少了。
北伐是件大事,虽然不关系江南的安危,却是中华民族故土恢复的决定性之战。自斩断魔掌计划以来这是可预见期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存在较大风险的大决战。江南之战虽然斩断魔掌计划的第一次战役战果不论以占领区域,还是以消灭敌人数量计算并不是三次战役中最大的,但却是最具决定性的。
第一次战役利用长江天堑与护卫队水军的绝对优势将蒙元分割了开来。因为蒙元统治基础还在北方,在江南的军队数量虽多却是无根浮萍,只要截断长江南北交通江南元军只能是孤魂野鬼与孤掌难鸣。
江南争战方少云大胆利用蒙元在南方统治未久又不得人心的痛脚才大胆先截断长江,而不是乘蒙元剿除南宋残余多占地盘,乃是联盟将江南不大残破又快速拿到手的关键。因为当时占领数十个县也来不及整治,等蒙元反过来围攻这些地方即便不成包袱也难于一下子成为助力。
正因为如此若当时在江南占领了数十州县,接下来便会几年争战。这样的争战模式便是联盟根据地一点点扩展,蒙元从北方不断调兵遣将,在南方整编新附军过来争夺。如此一来几年激战可能将北方人力资源比现在多消耗一点,但江南也致少会多死上千万人,经济到十年时间也恢复不了的地步,所以这截断长江是江南之战最关键的一次战役。
长江截断后江南元军降不降与常规的江南争夺战比肯定是损失小而收获大的一个战役,因而是一个决定性战役。而江南战事有这样一个可以一举决定局面的战役,北伐有没有呢?
常规地说这样的好事还真没有,历史上北伐不管成不成功都是从江淮争夺到华北一路路打过去的。若是要复制斩断魔掌计划截断黄河成不成呢?可惜这黄河洪水时太暴躁,冬天又封冻,根本截断不了,所以即使想封锁黄河先将黄河以南蒙元军队清理掉也不可能。
中国有二大气候分隔线,一是长江,一是秦岭与黄河。若是黄河能完全截断那蒙元主要军队将可以一下子消灭七七八八,因为他们绝大部分正布置沿长江一线。除若是能截断黄河可以在北伐中起杠杆作用外,只有方少云觉得突然袭击大都才能有奇效。
突然袭击大都方少云的计划主要是保护文物、古藉之类。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文物、古藉在北宋时让金夺去又转到蒙元手上了,南宋投降又将南方的剩余文物、古藉全都运送了大都。方少云担心忽必烈在军事失败后将这些东西运去草原或干脆毁了,这二者都不是他想见到的。
传统北伐只能一路向北攻打,如此攻打速度再快忽必烈见势不妙要走完全无法阻止他干点什么。所以只能用突然袭击大都的办法来阻止,而突然袭击大都只要成功也能达到斩首效果。若是能斩首忽必烈,蒙元一下子群龙无首,在护卫军军事压力下崩溃是免不了的。
这样做的风险与弊端也不少,首先是海上航行被发现的可能虽小但登陆后要行军几天才能到达大都。这中间行踪被暴露的可能性不小,被暴露对攻占大都虽不是灭顶之灾般失败,但攻打难度肯定加几倍。更麻烦是让忽必烈有破坏文物古藉与逃窜机会,致使功亏一篑。
另一个弊端是忽必烈及其在大都的皇族、大臣被一锅端后,北方蒙元军队没人号令毫无战斗意志一下子全逃避草原。这一来除无法清算这些人的罪行惩恶扬善外,蒙元势力在草原仍然能保持一定实力,于下一阶段作战肯定不利。
只是利弊权衡参谋部与护卫军的高级干部都同意方少云突然袭击元大都的计划。而之所以比较一致同意首先乃是有能力,这有能力也就是说做得到。没能力说一千道一万全都是空话,护卫军现在有能力一下子运输五万以上野战军实行两栖登陆作战,这兵力足以对付元在大都的守军,这是底气所在。
其次是这计划有可行性,护卫军有过两栖作战经验,而北伐历史上从未有过类似的作战样式。这二点是保证这个突袭作战成功的首要条件,而且不管怎样了如此攻打比一步步向大都攻击前进好。出动十万军队分二三路向元大都攻击前进当然也可以,但不少城镇再成废墟,平民再遭战争牵连而被烧杀抢掠与饥寒交迫是肯定的。至于忽必烈欲毁掉文物古藉不取决于何种攻打方式,反而是突袭才能不给忽必烈选择机会。
当然蒙元皇族与高层在大都被一锅端虽然蒙元人、色目人、一部分北方汉人会逃之夭夭,但北方战事会减少一大半,作战规模与烈度也会减少几倍。如此护卫军的进军速度快几倍,平民损失少几倍,救济规模也会大大下降,一利一弊总而言之利多于弊。
方少云的北伐计划一如他之前的谋略一样地天马行空,但参谋部看了他组织几个小参谋制定的方案还是认为这计划有可能性与可行性。而且关键是有些类似斩断魔掌计划中第一战役般一举定乾坤的作用,基本上一战可以定北伐胜局。附带还有北方可以比较安定地接手,不至于处处烽火处处灾民处处尸骸废墟。
不过护卫军与参谋部高级干部都同意这个作战计划并不是第一年扩编十万野战军就动手。奇袭大都只要五万人马为什么不马上动手的原因是北方太大,这十万人马不足于占领整个北方。况且蒙元骑兵多,只能一字平推将骑兵机动能力卡死,兵力太少出现漏洞损失一些后勤运输队也是不大好。
当然这扩编出来的军队放在江南不动也有几个不利,首先是无法获得战争经验有点白白浪费之嫌。另外还有如此多军队放在什么地方也会受到忽必烈生疑,至于分散在南方布置虽然利于保密但方少云觉得还是不如投入战事为好。
这一点参谋部与护卫军高级干部也比较认同,只是出战方向各人主张不同,经过讨论还是认同方少云的四川战略。方少云之所以要进行四川攻略乃是一年平川后在进行大都突然袭击时出战陕西、山西。这样一来与河北连成一线将皖北、苏北、山东、河南、、、等大部分在长江边、汉江边与护卫军对峙的蒙元军兜住,形成一个大包围圈。
这样做方少云认为可以补救突然袭击大都将蒙元首都占领,蒙元首脑一锅端其军队变成惊弓之鸟,生出大抢掠后逃窜回到草原之念。因为后路被截他们欲逃也要乘早与轻装上阵,另外还要考虑逃不了新帐老帐一起算的后果,因此急欲逃跑不易逃脱才有所畏惧与忌惮。
这个设想不错,既让新扩编的军队有事干,又让忽必烈产生战略误判,还是真正作战计划的伏笔。在方少云主持下政务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参谋部联席会议正式通过了这个大战略。此后是秋收后征召了十万新兵员与老兵混合扩编了十个师,经冬季训练开春组成了左右支队大规模入川。
有这兵力加入现在护卫军慢吞吞向前推进的攻势一下子改变了,虽然没有大踏步向前,但与之前三五月才可能攻占一县的速度比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形势下坚持数十年抗元的钓鱼城迎来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