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就是这样既容易又极为艰难的事,说容易高层定个战术分兵合击、围点打援、两面夹攻,顶层定个战略围魏救赵,东守西进,远交近攻就几句话。兵力充足弄个一字平推那是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玩,而且玩得非常顺溜成常胜将军。
但说打仗难也非常正确,同样一字平推不同将领可能间战损率、时效比等无法比较,这就是打仗之难。你打出的结果胜乃是名将、败就是无能,这中间不少无人知道的细节也往往是永久的秘密。而所谓的名将是不是大多数只是考了六十分,嬴了该赢却打成险胜的仗而已难于判定。
如元宋之战蒙元的名将大多数也不过是嬴了该嬴的仗而已,因为南宋即便是吕文焕于军事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之处,贾似道那里又有多少军事才能。他们二人乃是以政治指导作战,碰到纯军事问题就抓瞎,所以虽有过胜绩最终狐狸尾巴还是显了。
况且有的人战略眼光不错具体战术不行,有的人战役级战术比较好,战斗的战术比较差。譬如蒋百里、刘伯承与林彪三人,蒋百里早在抗战前就提出日必侵华,还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后来的战争经过证明他的战略设想是有远见的,可惜他的战役水平不高,帮人当参谋长是长输将军。
但刘伯承战略上不曾见到有何高见这是一般人不清楚的东西不论,可他战役上的战术水平表现十分出色。至于林彪一点两面、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战术说到底乃是连排、营团级战斗战术,与战役战术挂勾乃是硬凑。当然这三种类型的将领作为一支军队最好都有人在搭配打仗,如蒋百里制定战略,刘伯承制定战役计划,林彪具体指挥岂不更好。
护卫队是方少云一手创造,这创造比一般意义创造要更真实、更名副其实,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大多数人所谓创造一支军队只是拉起人马而已,方少云却是造武器带组织连战术及宗旨,从队伍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战斗力建设连带提供武器一下子全包圆将护卫队创造了出来。
这既是无可奈何又是后世知识传播面广、阔、深的缘故,不然方少云想包揽也做不到。正因为护卫队由他一手包揽创造,加上后世观念方少云在胜利在望时,仍然对下阶段军事行动计划的选择上惕惕小心,如履薄冰。他的成功历史上将肯定会列身名将,作为一个势力的开创者只要这势力不倒台,连举世无双、战无不胜,算无遗策等的桂冠也少不了。
当然这些桂冠安在他头上也不完全是阿谀,另外江南大局已定他坐享其成也没事了。但他仍然不愿意护卫队多作牺牲,民众多受苦难,回到隆兴琐事不必管找一隐蔽而临水竹林小院主要考虑下阶段战略方针。
方少云因左右为难不好取舍烦恼,不过时间尚充分不忙决定每日下午都在钓鱼,这一来外人见之还以为他很悠闲。但忽必烈这里就不一样了,伯颜到达江南后整编新附军、整顿官场,让阿里海牙与张弘范二军放弃进攻转入积极防御稳住了形势让他放心不少。
如此做打破长江封锁虽然暂时没有希望,但他对伯颜分析护卫队这般布置兵力分散且用到极点,只要元军多点保持压力,让护卫队无法集中兵力这样的均势会暂时不会打破的观点十分认同。对伯颜打破均势要么由护卫队强行在某一个点上突破带动局势失控,要么由元军获得大量新附军支援并获得新建元军水军配合在长江下游打破护卫队封锁而改变的设想也赞同。
因为伯颜分析二种可能时说元军不管是金陵、鄂州、汉水之北三个方向都有二十万以上军队。即便是攻坚缺乏手段而无功,但护卫队要重创这几处元军起码要集中十万兵力。这一来十万零一点的护卫队其他二处兵力完全空虚,即便是其堡垒坚固没有兵力守也枉然,所以这完全是不可能的,而护卫队进攻其他地方也存在兵力不足问题及对战局态势影响不大的困境。
反之江南只要一年时间整顿出五十万新附军肯定有,得到这支军队后只要蒙元在北方组建的水军在长江口压一压护卫队就难守住。如此水军不断向上压长江控制权也会逐渐易手,等元军也有火炮就是奠定胜局之时。而且过了这一难之后元军战斗力会成倍增加,对外扩张更加锐利。
对伯颜之言忽必烈认为分析透彻,知道火炮与水军的重要性于是再次拨出巨资研究生产火炮与船只。在巨大资金投入下,及朝鲜迫于压力拼命凑集材料并征集大量工匠制造下许多之前不敢想象的大船造了出来。在纸面上数字已经越来越好看,让忽必烈觉得希望就在眼前。
那料晴天霹雳伯颜将阿里海牙大军遭毁灭性打击的奏折送到,忽必烈阅之差点儿吐血三升。阿里海牙大军是蒙元现在对付护卫队的三叉戟之一,这个刺刃被毁还让联盟占领区扩张好几倍可说是伯颜之前战略完全破产。更可恨护卫队真能聚集起十万多人马还行动迅速果断,一下子将阿里海牙大军杀剩下大猫、小猫三二只,难道元军现在成泥捏不成?
不过他虽恨阿里海牙无能败家,也知道这个事也真难只怪罪阿里海牙一个人,自己也是没想到呀。不仅没想到护卫队会有如此决心,有如此大的运力,有如此快的速度;还没想到会采用如此的战术;更没想到这仗这样迅速决出胜负。
因这三个没想到,等伯颜奏折送到黄瓜菜都凉了。本来这样的仗再快也要三个月见分晓,护卫队顾头不顾尾抽出几乎全部兵力与阿里海牙作战,如一字长蛇阵的整个长江战线两头的汉水北岸元军,与金陵方向张弘范大军大有文章可作。如今迅雷不及掩耳般结束了最主要战斗,让蒙元一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护卫队抢占地盘,因为再动护卫队已经腾出手了,只可能占不上便宜还白送人头。
阿里海牙大军被护卫队大败的消息让忽必烈跳脚几天,蒙元上层唉声叹气、鸡飞狗跳一阵忽必烈很快就恢复了斗志。原来水军的大船造出来并安装上火炮已经成功,并在一段时间训练后不仅掌握了航行技术,连火炮技术也掌握了,试验中几炮将一条二三百吨旧船砸烂成一堆朽木。
让忽必烈恢复斗志乃是这个消息给打的强心针。另外据蒙元长时间侦察护卫队水军在崇明岛一开始仅三条大船,现在是五条,可见建造速度不快。忽必烈不知道这船建造速度不快乃是方少云觉得这船暂时足用,已经在研究生产三千吨级远洋巡洋舰缘故,还以为联盟毕竟物力不足。
给他错觉的乃是这次造船不仅朝鲜还是北方相关人员都向他诉苦要多造大船缺少大料。既然蒙元有如此大地方森林如此多还缺料,小小荆州地区能有多少材料造船。因这原因他对自己水军的信心足了几分,只是惧护卫队水军有火炮才觉得麻烦。
所以忽必烈知道自己水军火炮装船上使用成功,觉得现在有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护卫队抢占江西那里出大杉木乃是造船好原料,而自己这里火炮搬上了船,双方有点比速度快的节奏。
忽必烈觉得该乘着联盟刚占江西无法一时三刻用那里的优良杉木造船时,而自己船多又大也装了火炮的机会将长江控制权夺回来的最好机会。要不然联盟造出更多的船,自己的优势就会下降,而且长江控制权在手联盟分成两半就可以合力对付一半护卫队了。
这虽然是忽必烈的一相情愿,但是有他的道理在。他的道理就是自己船多而且大,炮管也粗。他虽没有听说过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作为一个武装集团老资格头脑这个道理还是明白的。蒙元征西抢东还不是靠自己武力强大,张禧之败还不是船小无炮,现在掉过来自己船大优势当然在自己一边。
或者有人说北方与朝鲜造船技术逊于南方,怎可能造出千吨以上大船。这责备毫无道理,明初郑和下西洋距此时不过一百几十年,况且要有容易要好难,后世连普通人也能造飞机玩,造喷气式试试?
忽必烈虽然拨了巨资造炮造船但那也是极对不好办的'政治任务'。好在这船不用考虑运货、考虑经济性,唯一目标是比护卫队水军的船大,这一来就造的船大一些不就结了。
有人说蒙元有人懂?会设计?这话在理又不在理,没人设计没杀过猪总见到过猪跑吧!大船不会设计照小船造总不会错吧。你说照猫画虎画虎不成反类狗,那也对,但这是'政治任务'只要有没有不管好不好。要是造的船能比护卫队水军的好别说工匠们会直接求死干脆,连忽必烈也不敢这样想,所以也没有这样要求。
正因为对造船没什么过高要求,这次元方造的船主要要求是能安放火炮。为此他们选择的船型如后来的福船或沙船,如此选择考虑内河水浅是一则,其次是如此才堂堂正正好多放火炮。当然这仅是明面上的理由,还有个不得不选择的苦衷是复杂船型他们不会设计,建造难度也太大。
这样大的船还是专门为打仗而用,防御的又是威力吓人的火炮,为此造船工匠只能将最高大的树木一剖两半除去边皮直接当船板的。这一来有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屈服性差,这些工匠无法将厚厚木头弯曲自如,只能造出方方正正的笨船了,这是个聪明但主要是现实的选择,无可奈何啊!
当然这么干的第二个不足是木头除去的边皮处不大直线,二块木板合缝有时太大,靠嵌缝工艺不行。而要解决靠熟练工匠及更多时间,可这二者蒙元都缺,造成船造好了质量实在难说合格。另外这样的船看似船板很厚其实两块板接缝处并不太牢固,只相当普通百吨级船水平。
除此之外时间紧还造成许多木头并未干透就用了,这是造船大忌,留下的隐患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