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未干透用于造船会发生收缩、扭曲、易霉变等潜在或不定时暴发的缺陷。这样的船走远洋算等于送死,在近海水战也抗不起炮战,让元水军这船既笨还带病上岗。
可惜这个问题工匠们都清楚,但忽必烈逼得紧,不管是工匠还是官员倾向先完成任务为好。因为忽必烈对造船速度不满意,再拖延可能就要人头落地,各人只能先求自保。造出来的船毛病多一点还可以每年修理补救,人头落地装不回去了啊。
船的情况如此火炮相对难作假些,可惜这事启动早成绩小花钱可不少。好在主持这个的工匠中有的人不少乃是铸钟的。最先铸铁实在成不了改成铸铜还真的成功了,因为双方交战太一边倒,元方仅获得大部分是伤、亡之人身上带着的铁丸、铅皮铁芯子弹无法对照,能打响算是成功了。
因为弄不清楚护卫队火炮真正材质、口径、威力,仅是战场上看到一眼实在不是铁证,因此好似铁质改成铸铜也算解决了有无的有了。有了火炮北方元军的首要任务是水军打败对方封锁长江行为,这一来首先需要的都是重型火炮。
按理这也似造船乃是放大的问题,但二者有点不同的是船造大些依样画葫芦还行,难度增加不太大。而铸造一二百斤小炮管难度为一百的话,铸造一二千斤的炮管难度超过二百,不是线性递进。根据护卫队火炮威力元工匠最后成品几乎达到了五、六千斤,这个难度几乎是造小炮管的七八倍。
首先浇铸量如此大熔化炉得造大型的,这个在技术上有点难度,好在有钱有人力还有连续浇铸技术解决。但这个模具不是放放大就行,巨大的泥模非常难干燥透,这与铸大钟比难度上各有千秋。或说钟多么精美还形制复杂岂铸个炮管可比,但这话只说对一半,铸钟乃是长期精心准备才能铸成那么一件,而火炮生产量大还所有重量集中在一起,这模具的牢固度质量可是要求极高。
铸钟的难度是复杂但可以靠时间去堆砌,因其浇铸壁薄而分散模具强度要求不高。加上铸小炮时简单,到铸大炮时才发现问题多多,许多费劲不小的模具浇铸出来的成品坑坑洼洼根本不忍一睹。还好在都是老工匠又有巨资可供试验,这才经过一段时间摸索获得了成功。
正式试炮那日忽必烈与蒙元大部分高层都到了现场,试验对象是找了附近地区残剩的一段县城城墙。可怜这城里的人为这次试验被赶出城三天,许多人没什么附近亲友可投宿,在已经寒冷的秋季露宿了三夜,不少人因此生病丧命,这完全是无妄之灾。
忽必烈要选一段城墙作实用试验倒也正常,但他要求保密有点滑稽。最可恨下面执行的官员完全是只要讨好上司草菅人命,在他们看来不就是露宿一下吗,伟大、英勇的蒙元将士不也常会露宿不是。
做好万事俱备的火炮试验仍然是冗长而杂乱的,原因在于高官来得太多,试验地点距大都又有数十里路,众人赶时间困难。而且这段时间蒙元不顺士气不高,忽必烈为此比往日更为宽容,让能赶得动路的老臣来观看乃是鼓舞众人。为此提前一日排场,在试验地点不远搭起大量帐篷外还搞起烧烤大餐。
次日也是候众人在早搭起的了望台坐定才开始的火炮试验。因为距离近又反复校对试验一开始便非常震撼与成功,随着三声巨响斜看没有硝烟影响视线的众人见到了城墙在晃动,大块碎砖石飞溅。随后约十分钟五轮射击后因炮管过热用浇水冷却一下再射三轮城墙就垮塌了。
这让在场的人大为欣喜,特别是见到过回回大炮操作的人更加激动。回回大炮虽然在襄樊之战中功不可没但缺点同样明显,如笨重、造价昂贵、抵近攻击危险程度,对城墙破坏速度等比之火炮可是都差了一大截。
不到一刻钟将城墙轰塌一个口子让在场的人无不惊喜自家也有了克敌制胜、逆转形势的利器。虽然这火炮似乎是太笨重,靠几十匹马拖过来,但它的作用却是无以伦比的。如蒙元大军之前骑射无双就怕坚城,这一来还有什么能挡住元军铁蹄。
公开试验是为了鼓舞士气,这炮对付护卫队陆上还用不上,眼下要对付的是护卫队水军于是火炮毫不犹豫地运去装船了。只是装上了船怎么用不知道,千方百计做了个笨重的木架算是解决了能不能用的问题,可是高低调节左右调动无法解决,只能靠驾船去凑近发射阵位外,炮发射后移动要许多人才能复位。
这还不算每次开炮还会将船震得裂缝渗水,这有结构问题也有匆忙加技艺不高的建问题。为此只能拼命加强结构,另一个是随时修漏,再不就多一些人勺水,反正这船本来就渗水不差多几个人勺。
等到试验将旧船轰烂这船算是成功了,在忽必烈眼中这船算是具备了战斗力,至于航行训练与水上对战训练自己与自己在渤海湾里训练一下就行了。
本来这样的训练会以年计算的,只是伯颜送来阿里海牙大败奏折忽必烈有点急了。他是怕护卫队打败阿里海牙后正处于修整期,等修整结束再去攻打张弘范伯颜收拢的残军及一部分新附军指望他们牵制护卫队没戏。而且试验证明有了火炮守城虽占点儿便宜,据此想以弱胜强困难许多倍。
没有火炮时代据城而守对抗二倍敌军轻而易举,地形、地势复杂些十倍优势也困难,如四川钓鱼城守了数十年蒙元也未攻占下。现在对比战力张弘范据城而守最多也只能与十万护卫队对峙,这样的状况证明只要长江封锁不打破张弘范处于危险之中。
对此忽必烈也没有什么办法,即使江南不要了数十万军队也撤不回来。若有选择他此时宁肯将江南元军先接回北方,用几年时间发展火炮、火枪,整军备战发展水军,等条件齐备再伐江南。
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就如牌打到一半要输了别人不会让你重新抓牌再打。所以摆在忽必烈面前只有二条路可选,一是让张弘范守着被动等听消息,而这消息多半不妙。另一个选择是打败护卫队水军,只要获胜一场不管进退都自由了。
那么这样选择自己有多少把握忽必烈觉得金陵以下应该有七八成胜算。这胜算的信心来源于他的船大又多不少,陆地讲人多打死人少,水面上讲船大欺侮船小。只是忽必烈新任水军总管张禧一再强调冬季作战不利,船只数量优势还不足,船大了金陵水战易搁浅,不如配了中型船再决战等理由才将战事拖延到春耕结束。
至春耕结束忽必烈知道这时间乃是这时代战事再起季节,他担心张弘范大军安危逼令新水军总管张禧出战时怒气冲冲斥责说:''护卫队有几条大船?''
''五条''
''我们呢?''
''十八条''
''那你还这样畏缩不前?''
''有的船刚投入使用,训练不足。''
''什么时候才训练足了?我看你是吓破了胆,也罢我另差人去。''
''不、不、不,还是我去,十天内就出发。''
''唔,这还象样么。我们十八条船对方五条,埋伏在他们的巡逻船路上先打一艘试试。十八条船对付一条难道这点胆子也没有?赢了再吃掉巡逻船再进攻不就优势更大?''见他答应忽必烈面授机杼。
对这零敲碎打战术水军总管张禧当然也明白,因为他毕竟算是元最懂水战的人,襄樊之战时被任为水军万户后升任水军总管的。虽然征伐南宋时也没有所有的水军由他主管,他这个内河水军总司令其实是虚的,不过兵败汉水逃脱后他手下船无一条,忽必烈虽没有免他水军总管更成空的。
对忽必烈没有追究败仗责任张禧还是非常感激又愿意报恩的,再加上再次被任命为水军总管他的忠心达到了顶点。虽然作为元内河水军第一人他并不看好与护卫队水军作战的胜负,并知道忽必烈用他是没什么选择,但这时代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张禧再不效死难道要背着骂名过一世。
张禧之所以不看好元水军乃是这些船太笨拙,水战中可能损失大,在勉强拼掉护卫队水军一些船后守住长江口也勉强,攻占崇明岛已经无能为力。正确做法是再等一年因双方发展速度不一,元方优势更足时决一死战或许真能一举夺回至金陵的控制权。
不过忽必烈忧虑护卫队获得江西大杉木会造更多船及张弘范军年内受毁灭性打击,至使夺不夺长江控制权无所谓的想法张禧也无解,只是本能地拖延出战。这次被逼无奈才义无反顾地准备出去一决雌雄,不过临走时关照家人先回家隐居,若他有幸生归再说其他。
张禧未出战已摆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姿态悲壮是悲壮,但完全是弱了气势。他如此手下倒还好,如此反差乃是他没有启用任何一个老部下,主要是担心胆怯情绪传递。而来自沿海渔民的新士兵虽然没打过仗对护卫队传说也有所闻,毕竟如初生牛犊不怕虎。
给船上补充了水与食物,张禧按时出发。他也不再拖延反正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因为对护卫队巡洋舰活动有点了解,他带领船队来到了长江口,分成三小队下帆布了个大口子,说定联络旗号意思等候起来。之所以在长江口等乃是不易错过,分成三队乃是左右夹攻另加堵住去路十八条船对一条,绝对优势在手保证不让对方逃脱。
平时元的船根本不敢走长江口怕被发现,那料今日张禧船队到达二三个时辰也不见护卫队的船。要说这也正是那么凑巧,所谓天意弄人不外如此。
当然该来的终究会来,爬在桅杆上的元水军士兵先发现护卫队的船。而这也正常,元水军船大桅杆高又下了帆发现困难些,不过有望远镜加速度快其实护卫队巡洋舰要避战容易。但信心很足的舰长发现对方迟一些却在第一时间下令航向不变冲进包围圈,并且首轮火炮就将对方打得冒烟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