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对忽必烈意图在南方设立一个统帅部的想法是十分理解的,之前安排张弘范、阿里海牙二人一系列战略安排是连贯且明确的,并相信此事马上会解决这才不必有长期性安排。那知阿里海牙一败再败短期已难突破,护卫队封锁数月南方政务已有较大耽误,再靠绕道或偷渡长江保持政令军令、人员往来畅通不大可能,忽必烈之想法乃当务之急又势在必行。
十几个大臣一思考这事太大、要求太高所以最先提议的人选是真金太子。之所以提出让太子去江南除汉臣有点私心外,还有考虑到有这样资格的人实在不大多,再加能力、忠心等因素选择余地太小。
正因为如此再加上江南这个坑不大好填,许多人在有人提议让真金太子去时比较默认的,只是见忽必烈不认可才不断有推荐他人的声音。不过这种推荐同样不仅是善意公心,如推荐伯颜的人最多,其实他们大多觉得其太出彩了去江南填坑败了就是他们的机会,嬴了反正他们也不会损失更多。
让伯颜去江南忽必烈一时间倒是没想到,只因他在和林准备对付蒙诸王可能的叛乱。这个迹象已经明显所以他的位置十分重要,可与现在的南方比还差了许多,因为北方有他自己在,对付叛乱只有反应速度快慢差别,镇压下去不成问题,但南方不同,没尊大神顶不住。
至于能力、地位、忠心,伯颜是丞相,是征伐南宋主帅,还一攻占临安有令即回就回朝一点不居功。从这些来看伯颜去南方镇得住、管得好,军事谋略也高明,实在是自己手下最好人选。
有了人选忽必烈让众人讨论南方主帅的名称、组织、责权等问题。这些东西有些很具体,比如授官与处理官能有多大权限,对这有人认为五品有人主张四品,这个尺寸不关原则,而是众人的见识与气度。忽必烈的态度倒是倾向彻底放权,只是伯颜处理的官员可回北方申诉,不合适南方当官者北方再适当安排,伯颜要北方派官员过去也要尽力满足。
有了人选商量了一些具体安排忽必烈虽依然忧心忡忡还是亲自写了封信给伯颜。信中将江南现状简单叙述一下后说让他去那里总管一切,让他马上回大都,路上考虑好有什么要求或想法。还有是尽量早到江南,现在那里群龙无首,阿里海牙、张弘范等将领处也只能让他们暂时找几处筑垒固守,将附近地区的新附军收拢、筛选、整编一下应急具体还靠他去协调军地关系,在战略战术上把关。
至于江南的财力、人力他都可以调动使用;官员也全部可以重新安排或贬退;南方现在的政策也可以权宜修改或废除。可说是这次忽必烈给伯颜的授权非常高,虽然还比不上成吉思汗时木华黎先封太师后封王,独掌攻金事务,在蒙元史上也算得上数二数三的级别。
伯颜收到忽必烈八百里快递送到和林的信也是有点无语加无奈,他也想不到自己一言成谶,更想不到护卫队竟然用小小城堡隔而不绝的办法封锁长江。这一来因城堡无法攻克一处二处长江虽不是完全封锁住,借助长江水面宽阔和水上巡逻真把长江隔断了。
如此局面要自己去江南统一民力、物力、军力只要授权又对骄兵悍将下得了狠手治理不难。难就难在打破长江封锁上,再一难是时间上不知是否能够整编出数十万有战斗力的新附军,鼓舞起北方元军的斗志,组织起防御护卫队的战线。
只有防御住护卫队必然会发动的反击,自己才有时间收拾江南民心,恢复江南经济,研制更强大的火器,发展强大的水军。
这些是伯颜看了忽必烈的信的第一时间反应,第二反应是自己该不该去趟这浑水,觉得极难推托才细细考虑该怎么办才能完成任务。这时他还不算老但因忽必烈打压北方汉人军阀世家,他已成为忽必烈手下最有智谋的儒将帅才。在这情形下只要考虑到江南净是汉人,忽必烈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忽必烈没有选择余地他也不会有选择余地。
接到忽必烈信的当天没考虑太久伯颜就明白他别无选择,于是吩咐准备马车行李,又召来和林的文武官员交代一下次日清晨带了一小队骑兵就离开了。路上马车里才有空细细盘算护卫队下一步可能的动作?他什么时间才能赶到江南?首先该着急什么?从北方要带什么人过去?另外还需要什么东西等问题。
白天赶路达十四小时,晚上写下自己的想法或要求用快马送往大都给忽必烈。伯颜这样赶路很辛苦但速度很快,当然也是蒙元马多可以不时换马,不然也不可能。
紧赶慢赶伯颜赶到大都因一路信件勾通与忽必烈见面仅是忽必烈道几声辛苦之类话语,其他东西倒是不必再多说什么。最多家人要安排一下,另外与几个同僚勾通勾通各自想法公私之事托付一下,在大都仅仅住了二个晚上第三天清晨再次带着一小队骑兵向四川方向而去。
其实此时到江南有三条路,绕道四川最稳妥却不好走还费时;从海上走因绕道外洋需大船还风险难测;从长江偷渡速度快很危险外每次只能过一个二个人。这三条路偷渡一来不是太必要,二来风险大到不大好承受,所以首先否认。从海上走船有一条还是蒲寿庚不定期来往两地的,伯颜所需要的人不少,他们还未聚齐聚齐了从海上走,伯颜无法等又不好占了一条船走。
这二条路无法选剩下的他只能走四川,不过走四川辛苦是辛苦,完全在元军控制下安全上到没什么事,至于还有个钓鱼城仍然在反抗对伯颜过路毫无影响。至于历史上崖山之战后钓鱼城投降,但此时钓鱼城知道护卫队崛起全城人觉得汉人希望尚存一致不愿降。才造成至今还在反抗的事伯颜不可能知道,方少云也弄不清楚是不是由于他挠动历史的缘故。
伯颜赶到咸宁已十月底了,从年初元军主力灭亡南宋朝廷及义军残余匆匆赶到长江边,攻打护卫队城堡受挫后发展新武器再攻打受挫,到伯颜赶过来那件事不需要几个月时间。对此伯颜真的很无奈,要是年初就如此大动作整顿南方经济,收拾人心,发展火器今天即便是打不破护卫队城堡形势会好上几倍。
至少将所有新附军整顿一下剔除老弱病残、冗官冗员、汰弱留强,少说筛出三四十万可堪一战的一线部队加二三十万地方守备终究有的。这些军队配合元军主力攻打或不足,但现在防守形势与仅有丧失士气的北方元军不能比较的。况且这样整顿后剔去屯田一部分人头费也省下一大块,不仅士兵待遇可提高增加士气,就是发展新武器资金来源也有保障,可少搜刮民间。
另外官府也整治不力,为降低抵抗力度招降纳叛有点流于滥收滥纳,致使冗官冗员比南宋时期还厉害。这样的后果是残贼害民者多,正经政务荒芜拖沓,造成财政收入减少百姓痛苦不减。
若没有护卫队崛起这些问题会在战后开始着手处理,但年初长江一截断政令难通,此事若平日还好,可在这大改大动收拾处理战后残局时这点比较麻烦。
伯颜的授权虽然比较高,等于完全统领南方事务,可惜差不多迟了七八个月时间。而现在才赶到江南光是了解情况也要一段不短时间。特别是军事上的问题先要有个比较稳妥的过渡方案,只有解决了护卫队可能存在的反攻对策,他才有时间去处理新附军整编,江南官场整顿及新武器生产等问题。
因为军事优先伯颜第一站赶到咸宁去见阿里海牙,奏折再详细还不如当面听汇报。再说护卫队有没有反攻迹象及元军采用什么战略来应付下面局势,他想现场看一看,听一听所有高级将领的意见。把这事先定下来再处理其它的东西,战场不稳定其它事也难安心处理。
为提高效率伯颜到咸宁接到通知的张弘范、李恒带十几个万户级将领或幕僚,已经从苏州提早到达了。阿里海牙见到张弘范有些愧色,不管怎样当时知道金陵方向护卫队屯兵七万左右,自己攻击面上不足万人,由张弘范牵制自己主攻属于主动让功劳。
当时自己也是信心满满颇有灭此朝食气概,那知折腾了好几个月兵员损失近二万,打造的新武器几乎全部丢弃在战场上,自己也差点儿丧命。这样的情形下二人见面虽心里嘀咕:换你张弘范过来不定更惨。但人家不提这茬一味慰问,道些不意护卫队城堡、火炮、火枪合起来如此厉害等语,让他欲辩没有理由开口,只能闷吃遭人暗中奚落的亏。
二人作为武将为争功互相拆台的事多少有过,再说北方汉人军阀世家出来的将领文化层次高,基本上都是文武俱备,而蒙元将领恃勇逞强之辈较多,双方在战场上虽各有所长,总而言之是汉人受到打压肯定是忽必烈或明或暗的既定方针。
上层次打压北方汉人军阀世家无可奈何只能主动避让,但中下层次同劳不同酬总是让人不快的。这就如一家私企的中下层,见到老板亲戚能力差活干得少,钱反而拿得多升职快肯定是不满的,抓住弱点不免有些明嘲暗讽之言。张弘范此举类似只是水平高一些,双方还要同舟共济,话重了解气但撕破脸以后还怎么合作,下面局势更加严峻作为儒将岂会如此不智。
另外这番话张弘范也不尽是虚伪,他虽担任牵制任务对护卫队城堡攻击也是多方侦察及研究攻打战术。这一侦察与研究让他息了盲动的想法,这当然有阿里海牙初战失败,而自己面对的是护卫队主力,他不想做成则损失惨重败则被斥自大的蠢事。
阿里海牙与张弘范见面后双方将领也是非正式聚在一起讨论攻打护卫队城堡的得失成败。这些将领互曾统属及配合作战过,其中恩怨情仇复杂,不过一个锅里吃饭张弘范之军前时对阿里海牙之军失败有点雾里看花此时欲弄清楚点才好对付,而阿里海牙之军将领也有'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狡猾的言语诉苦与辩解',所以双方讨论倒还是和谐与热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