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失陷史弼死职、镇江随后被占领,随即整个长江完全封锁住。一个个恶耗让忽必烈也有点顶不住。虽然这些事确实信息乃迟了多天才由镇江一北方汉人小官员,十分辛苦找到一艘小划子冒险夜渡长江报告的,不过之前元送文书的驿卒都过不去长江的消息反馈,让忽必烈已经感到不妙与蛋疼。
如此完全隔断长江南北历史上还真没有过先例,忽必烈与元高官还是经伯颜猜想才惊觉这个可能性。不过当时包括忽必烈在内所有人,虽惊觉还是不全信伯颜的猜想,现在成为现实才发现长江被截断对元的伤害,想象远没有现实更可怕。
痛定思痛,长江南北被截断之前几天时间送达的军报,绕道四川会延误多少战机?政令不通怎么统治?南方物资、财税无法运到北方要这地方干吗?军队分隔南北无法补充会逐渐消耗掉,北方有事也无法使用这与没了有何区别?
只是事已至此忽必烈与十几个元高级官员再三商量也没有太好办法解决。之前传来南宋即将被完全抹杀,这时间让元军主力返身攻打护卫队打破封锁最多只不过能提前一二个月,只能坚持一下为好。毕竟护卫队要守住的是二千多里防线兵力如此分散,元军主力回头还能全部守住这些人说什么都不相信。
咬咬牙灭宋再反击是元唯一可选择的,当然造船铸炮等事也要加速。其中有人提议让朝鲜也帮助搞材料、出工匠及造一些战船、辅助船这话最让忽必烈满意。另有人提议从南方调些造船工匠北上也获得众人肯定,因为南方造船水平肯定高一些,数量也一样。
商议好一切忽必烈派出亲信到扬州,让已负责扬州一线的阿塔海协助偷渡长江后,将密信送到张弘范、阿里海牙、逊都、李恒等人处。密信意思是南方战局不再遥制,下阶段任务是尽快灭宋,然后张弘范、李恒水陆二路并进至金陵、镇江方向,视护卫队兵力虚实或攻或牵制。阿里海牙、逊都协力灭宋后回师鄂州方向,同样视护卫队虚实或攻打或牵制。而二路共同任务协作先不顾一切打破封锁,保持长江基本通畅。
想到一段时间南北勾通成问题,忽必烈将下阶段任务一次性布置完事。按这设想灭宋已是分分钟的事了,就欠一个句号。而张弘范与阿里海牙二路人马不算新附军之类主力就有四十多万,分成间隔近千里协同钳形进攻护卫队没有那么多军队抵挡,左支右绌调动起来也不可能应手。
如此情形打开一个方向封锁不成问题,而只要达到这一目标元与护卫队之战就有了转机。如夺回金陵就能将之逐渐堵回荆州,如夺回鄂州其在金陵等处部队便成孤军。得不到支援的几万孤军也不大可能在江淮地区有多大作为,慢慢围剿便行。
因为对守住金陵、镇江已不抱太大希望,布置完这一些后忽必烈从千辛万苦的那个元官员报告上获悉此事也只叹息几声。因他将全部希望放在张弘范,阿里海牙的灭宋了返身攻打上了。
张弘范、阿里海牙等人接连受到忽必烈催促前已经很着力了。他们也知道眼下形势,作为战争中打出来比较杰出将领那里不清楚在护卫队与南宋二大敌人中,必须先解决南宋。只是南宋之事在皇帝投降后又起反复,加上北方叛乱使没能一举将之解决。
护卫队的崛起真的是让他们不可思议,宋、元大战完全看不到乘乱而动的机会。这护卫队还仅是山角旮旯里一个小家族搞出来的不算,才几年时间多次打败元军并在荆州地区已有一定的基业,凭水军之强即便是割据一方忽必烈说不得也会忍了。
不过就算如此之前他们看到护卫队崛起只是觉得其比较强悍(能以少胜多多次聚歼大量元军);策略上也十分聪明(发展水军,又尽占两江之地,利于武装割据),仅此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看他们认为护卫队虽打了几场漂亮仗,说到底仍然有借势与取巧之处,若元军主力腾出手来其逍遥日子到头了。不过因其所占之地好,又有强大水军,元军虽强拿其也没有太好办法,真表面上服个软忽必烈有台阶下弄个事实上割据地位肯定行。
正因为这样想他们对忽必烈催促加紧剿灭南宋残余的心理十分理解,但也不大认为护卫队会做大到能威胁元在南方统治的地步。毕竟护卫队两江之地只有百万左右人口,还大力发展水军,之前胜仗主要依靠比宋更好、更强大的火器之力。这方面元之前虽不重视现在正在着重,而且元已经有数千万人,护卫队人力已达瓶颈仅凭火器获胜的好日子不长了。
他们如此认识也没什么错,拉开场子对战兵力少的一方再强也一时吞不下多少,直到护卫队把长江南北给截断了才知道还可以这样玩。当然此时他们并不觉得护卫队真有封锁长江的能力,只是觉得护卫队有点疯狂,而这疯狂正戳在元现在最大的弱点上,给元造成极大的困难。
当然这困难是暂时的,问题是再暂时也得解决,而要去解决只能先彻底解决南宋,不然长途跋涉赶回去打护卫队南宋苏醒过来使之前努力白费了。
实际上张弘范、阿里海牙在忽必烈不断催逼下比历史上做得更好,不管南宋朝廷还是文天祥、张烈良等人义军都得到方少云大量武器装备支援,但南宋形势比历史上好不了多少。
以比较标志性事件来看历史上此时文天祥早被俘张烈良早彻底败了,现在二人分别被阿里海牙、逊都围困算是形势好不少。但这形势虽好看也有限,二人也支撑不了几天外历史上张弘范明年才攻打崖山,南宋朝廷二月才败。而现在才十二月初崖山被张弘范断了汲水、采樵之道,决战在即。
现在宋元形势看似还守了二城,朝廷也尚有数万水军,但实际上每处都是只剩下一口气勉力支撑。若朝廷一失败文天祥、张烈良怎能支撑得起,何况这二人也仅仅是还能拖延一下,他俩自身难保被俘、被杀计日而已,怎可能挽救回南宋消亡命运。
张宜中与历史上一样去越南求救兵而一去不返了,他没有投降也仍一有机会就欲把南宋的舵挽回大局。但他虽聪明能干却无法完全做得了南宋的主,更可惜他根本跳不出历史臼范,即便是由他完全掌舵也救不了南宋。而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回顾历史也没发现那个大臣真有这样的可能。
张宜中不是救时之人最多是太平宰相的料,张世杰也只是普通将领,他的忠诚没问题军事才能实在有限。之前小规模陆战倒是胜多负少,但水战能力实在够呛,焦山一战被元军火攻打得大败不算,现在崖山被围他仍然欲凭自己船大锁船成阵以高大船尾临敌。
如此一来张弘范的水军船虽小却是灵活,游斗进攻十分自由。弓箭对射宋军居高临下便宜不小,但元军进退方便,多用火箭不直接伤人危害更大。如此战斗宋军处处被动,船上人救火也来不及,怎可能还有胜机。
或有人说张世杰此举乃是无可奈何下的办法,汲水、采樵之道被截士气不足逃亡严重才出此下策。可三十六策走为上他可以早走啊,断了水不战他也呆不了几天不是。另外民船结阵、战船游斗之策也可用,若兵无斗士不锁战船会逃走,那你也别难为手下将士了,愿走早放鼓舞忠士还有三分战力,捆绑在一起不会增加战力只会碍事的道理也不懂?
作为将领审时度势要了解敌人也要了解自己的情况,这个内容包括武器装备、粮草供应、训练水平,还有士气斗志。什么地方不足就要解决,如士气不足不解决带病上阵还要用最笨拙的办法控制,张世杰他坑了大家也坑了他自己。
历史功过是非有时一死遮百丑的情况太多,如明末史可法算是个比较廉能的官员,但他在明末的贡献也仅此而已罢了。其实在政治上、军事上南明时期他虽属于数一数二的高官,政治上没能跳出党争,军事上也没什么作为,甚至是糊涂到赞同联合满清剿灭农民起义军地步,根本不清楚此时形势变化。唯其守扬州不屈死难,于明末太多勋贵高官屈膝满清比守了气节,属少有的亮点。
史可法不谓不守了气节,可他居了南明如此高位,本该做得更好十倍、百倍才是,为抗虏而死者众也岂缺他一个。所以史可法算是民族英雄也是民族罪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占着茅坑不拉屎岂不有罪。或者说这时代让史可法跳出历史局限要求太高,可惜事实上他不少错误乃是低级错误,摊开来并不好看。
史可法如此,张世杰比之好了不少,但也是有占着位置使能人无法出头之嫌。北宋末年岳飞、韩世忠等崛起于行伍,虽然情势有异,但南宋末年就几个成名许久官员在领着打仗乃是最大悲哀。张世杰成南宋末期军事上唯一擎天柱,只可惜此柱有点名不符实。
受到李恒陆上断绝汲水、采樵,配合张弘范水上窥视威胁,张世杰应对失措败局难免。此一战虽因方少云搅动历史,结局仍然不能有较大改变方少云之后闻之不胜感叹----思想不改变小节再变也难蜕变。
当然因忽必烈的催促加历史之前已有些变化,如小皇帝未病死仍然是与卫王兄弟二人,但此战陆秀夫仍然是抱了小皇帝兄弟二人一起跳海而死。另外在忽必烈严令下,蒲寿庚也派了大部分战船在后面伺机,乘张世杰、刘苏义解散船阵逃走之际杀出,使这次海战宋军战船能逃走百一而已,连扬太后与张世杰也没有幸免,可说真是一战灭了南宋朝廷。
正如历史发生过一样,崖山之战以近十万追随南宋朝廷的文人、官民绝望下纷纷投海自杀落幕收场。这场面很凄惨、很悲壮,如现代人在现场不知会有怎样感受,但这是伪命题。
方少云历史再差那主要是不系统、不全面,只有东鳞西爪那么一点,不过这事还是读到多次。他知道这事心里很痛,只是读历史让人心痛的场面太多,后人只能一声长叹。
至于指责他们消极还是褒奖她们有气节乃是见仁见智区别,方少云认为他们二者都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乃大都历史悲剧予后人感叹原因所在。穿越后他非常想在自己手上避免这个悲剧,不过这很难,就如一个江湖游医说人病入膏肓要在脑袋开刀一样,人若信你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