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张烈良等人启动大起义正高潮时,护卫队也正是大征兵第一期新兵征集后,由新兵连训练三个月整训刚结束,一、二旅拆散扩编成一、二师四个旅之时。同时也是一些守备营合并组成五个守备旅,水军也开始组建第一陆战旅及二个独立守备营之时。
原本此时方少云的注意力该在此处,毕竟如此大扩编之事还包括征召第二期一万多新兵,但他却主要精力放在了解这些起义的进程上。而这样做的原因乃是护卫队扩编早已做好方案,人事上也同样如此,只要没什么意外他根本不必多动脑筋。这扩编方案及人事安排都是他亲自决定的,现在联盟规模尚小且人事关系简单,基本上不会有意外发生。
至于作战计划虽然拟定甲乙丙丁数份,一来时间未到尚难决定,而且元军布置情形会受到文天祥、张烈良起义影响,方少云关心此事正是对下一个战役的关心。毕竟大扩编是自己已控制的地区,什么情形心里有数,护卫队不管人事军事还是组织装备等都作好了准备,不会有什么变数。
反之作战计划之所以甲乙丙丁要准备多份,每份计划还有数份变数备案,正因为作战计划是根据已知条件及大致的参数加可能的变化拟定的。
这已知条件大致分为地理如地形、人口、交通、基本水利、气象等情形,另是敌方军队人员、武器、训练及可以动员的力量加粮食储备、防御工事等等事项。这些东西通过事前调查与侦察大概可以确定九成以上,除非是绝对力量压制下,这些是制订作战计划的必然考虑因素,知己知彼其中之一。
而大致参数乃是双方军队战斗力评估的系数,这个东西有点不大可靠,主要是蛮难相互比较。比如说双方军队组成时间及武器装备即使差不多但战斗力仍然不能等同,这中间训练与作风影响很大,另外士气更重要,而这些是无形的。
大致的参数不定可靠但制订作战计划仍然只能将之作为最重要参数加于考虑,比如敌军有一万人守卫己方少说也得派五六千军队过去。如此计算也就是将敌军的系数当作0,5左右,而这系数虽然不定准确反映出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可惜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
特别是冷兵器及简单热兵器作战时期,人数差距对士气有着不小影响。若一万人对付千人即使乌合之众也会有莫名其妙的勇气,而千人去对付万人心理上总有些怯意,除非多次以绝对劣势胜对方才行。而护卫队新兵多老兵也经历战场少,对付元军这参数暂时只能定在一比二。
参数也不仅是战斗力一项,完善的战役计划或为更好完成作战任务还要考虑自然条件与民心士气等因素。将之作为参数外,防御工事、粮草储备、气象条件、时间限制等也是参数考虑条件。
这已知条件与大致参数是制订作战计划首要条件,这些虽然在调查、侦察与评估中必然会有所失察与误失但相对而言不致大错。但对作战计划影响最难确定的因素是敌军援兵的有无、多寡及时间等因素。
特别是护卫队下阶段作战目标处在元军与义军主力作战区域不远,义军能支撑多久?或元军主力会否改变作战方向?这些尚未确定,所以方少云将护卫队扩编具体事务放手让手下处理,自己专心了解义军与元军双方调动与作战的情况变化。
眼下虽不是三国时期,其实三方势力纠缠在一个数百里内战场仍然相同。因这么近现在三方势力互动比三国时期更直接,因为三国时期三方互动主要是战略上的。
比如说刘备孙权虽有合作,但在战役上配合只有前期有点,如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即此类,之后根本不存在战役合作与配合。后来双方即便是战略上合作关系也仅是有个约定而已,战役层面仍然是各自行事。
而现时三方互动往大说是战略性的,可那是大局面心照不宣而言,真话乃是战役层面实际存在的现实而不是有所约定。因为此时三方主力将在数百里路方圆内作战,虽然元军主要目标只能是义军,但义军胜负也关系元军何时转移目标,转而全力介入护卫队下阶段作战区域。另外忽必烈也有可能突然觉得护卫队更危险,而令元军主力转身救援护卫队将攻打的城池。
这是下阶段作战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方少云一方面让参谋部多作这方面的预案,在下阶段作战计划实施时不至于因此而手忙脚乱慌乱调兵应付,甚至是造成被动或重大损失。另一方面他亲自管控掌握义军情报,分析其与元军作战形势变化,加强情报预警,以免被形势突变造成己方应付匆促失措。
方少云将主要精力放在义军发展及元军动向上乃是出于眼下三方联动情形,但南宋朝廷与文天祥、张烈良这里早被胜利冲昏头脑。不断传来收复光复某县某州捷报奏折让他们似乎是天天过节,盘算的是按此速度多少时间就能尽复旧地。某几个乐观者甚至在盘算之后收复江淮后趁势北伐问题,毕竟南宋早年岳飞曾打到过朱仙镇,在后世也有人认为再尽力一搏将金完全击败也有可能。
因为形势发展太顺利,对联络护卫队共同对付元军的问题在南宋朝廷及文天祥、张烈良这个层面现在基本上没什么人提议了。这个现状一方面是南宋文人中缺乏不拘一格并具有超脱战略眼光的人,另一方面也是他们自视甚高,加对护卫队力量根本不了解,主观癔断护卫队取胜局面乃是因元军全力以赴对付他们投机取巧而来。
正因为如此在南宋朝廷高官与文天祥、张烈良等看来现在仍然是双方交战,护卫队最多是心有恶意的地方豪强匪民。这一来南宋朝廷与文天祥、张烈良等不是没有向护卫队提出过合作意向,但态度高高在上,完全是以他们的认识来办。
有这样的看法是不了解护卫队实力,加知道联盟对官绅地主的态度并不友善。而且现在形势一顺利他们的合作意念大为下降,基本上作为可利用一方,还是等恢复旧地必须压服的地方势力。南宋最主要的文武大臣们这样的认识,双方有多少战役、战斗合作空间可想而知。
南宋方面对形势如此判断,元之忽必烈及手下比较之下更为清醒与实际得多。一般而言开国势力其头领雄才大略的多,其手下出自低微阶层比较实在又久经考验者多。另一个是元军方面吃护卫队亏是实实在在,所以对护卫队有更为触及痛感的认识,因而一点也不轻视之。
至少在忽必烈看来他有二大对手,南宋是只打残的巨虎,此时乘元北方大叛乱之际发动的大起义犹如垂死挣扎之回光返照。至多在时间上只要不充分,这只衰弱到极点的巨虎重新焕发青春是奢望,恢复之前全盛力量更如梦想而已。
他可肯定的是南宋想恢复活力必须有一些新气象、新改革,而这一点现在没有一丝迹象。所以这次反弹仅是元军部分军队北调平叛,部分军队进入待命状态后南宋方面乘虚而动罢了。当然时间是个关键因素,若元军这样的状态持续几年南宋或许能恢复之前五六成实力,而现在这反弹才几个月,匆匆组织起来的义军及刚占据的地区不可能有多大战斗力及统治力,仍然是虚架子而已。
反而护卫队占地虽小,据少量情报分析其占领区民生治理十分高明,百姓生活富裕安定已经归心。另外擅长奇技淫巧,生产的货物属于之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者不少,不仅运销到南宋及元的统治区,其生产的兵器装备等更加骇人听闻。
护卫队的头领治理民生有一套不算,训练军队更高明,而生产的武器装备给护卫队更是如虎添翼。按个头南宋现在是垂死的老虎,护卫队乃是强壮的小狼,忽必烈清楚这二者现在或许护卫队更危险,但他却没有选择余地只能先打死南宋。
只能先打死南宋表面原因是其恢复过来块头太大,先攻护卫队未必能顺利灭掉,处于二者夹击中的元军日子更难过不是。而实际原因是元军现在没有能战胜护卫队的水军,即使将大部分军队主力布置到汉江北岸与长江南岸对其没什么威胁,反而只有让南宋获得恢复所需的时间。
对此尴尬忽必烈也无可奈何外也是有点后悔。当初护卫队刚占襄阳时若能缓一缓攻打南宋,出动十几万主力加水军协助泰山压顶之势或许就没有今天的麻烦。
只是世上没有后悔药,事不到临头也难看透。当时派张禧一万多水军仅是欲封锁汉江,这计划并不算是激进冒险。等张禧水军失败再想派大军去剿杀护卫队暂时没有了可能性,因为没有水军掩护与运输粮草,军队即便是过了汉江也会因缺乏食物而无法持久作战。
到现在忽必烈其实可选择余地并不多,或者说几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区别仅分在攻打南宋残余时是否分出部分军队来防守护卫队。而且这分军的利弊难说得很,如分军肯定会拖延灭亡南宋时间,另一个是分军太多不可行,而分军太少扼制不了护卫队突过江来占地。
对此忽必烈与大臣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要扼守汉江北岸长江南岸少说需近二十万军队,还不如全力灭宋比较稳健。
个中原因当然是要扼制护卫队代价太大,大到抽出这些军队后剩下军队难于顺利灭宋。在此情形下还不如全力灭宋,然后转身围攻过江的护卫队。先削弱之,等自己水军调集与重建装备大炮后再过江与之决战。
这策略从理论上而论无疑是比较正确的,支持这论点的是护卫队毕竟规模小,只要全力以赴灭宋所需时间不过一年左右就可以解决问题。其间护卫队不管渡长江南进还是过汉水北向占领的地盘并不会有多大,其对新占领区整合还不可能完成,只能以其原来的力量来对付全部元军。在这情形下新占领区并非是护卫队助力,反而有可能是其包袱,不必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