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队自岳阳之战后进入战役调整与准备期,出于谨慎从事及训练基地容量有限,整个护卫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次扩编仍然是分二步走。第一期征召新兵员额一万多,组成上百新兵连。而整个扩编计划之一是组建八个四千多人的野战旅,总兵力在三万五左右。
而此次护卫队整个扩编整个计划是四个野战师八个旅;水军二个师各含一水军旅一陆战旅;二个水军独立守备营;一个教导师分水、陆、骑、炮、工兵、后勤、侦察特战诸部三个旅,其中水、陆各一旅,骑、炮等合成一旅;中央警卫旅一个;快反旅一个;守备旅五个;另加直属总部的特战营、侦察营与若干守备营等。
这个扩编计划完成后护卫队八个野战旅三万五,二个水军师一万五左右,快反旅、教导师等主要进攻力量已超过六万。另外五个守备旅预定在现有占领区放二个,岳阳放上一个,二个预备调出去守新占领区。加上特战营侦察营助战与一些守备营辅助,整个野战力量达到近十万,完全可以开始斩断魔掌计划。
现在两江夹心地带根据地岳阳方向与襄阳方向各有一个守备旅,中央警卫旅更是中流砥柱。加另一个守备旅与即将组建的几个守备旅,二个水军独立守备营等力量,必要时还可动员民兵及水军可以快速回援,完全能确保安全。
这是整个扩编计划,预定在年底前完成。而护卫队斩断魔掌作战计划将在十月打响第一战,在此关键时期方少云不用说有外人求助时需他出面处理,即使没有这类事他也不可能久离荆州去视察。为此岳阳回来他也忙碌着护卫队扩编事务,特别是在编制上与人事上基本上都要他拍板决定才行。
护卫队大战在即,荆州这里也是外松内紧,表面看只是多了新兵更加热闹一点,其实中、上层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进入大战。
荆州这里如此文天祥那里更加热烈,历史上他之前发展起来的军队旋起旋灭,失败后几乎没剩下什么。此番他谋求再次起义不受许多有残余力量龟缩一方的部下支持,起义规模极小、时间极短且零散。但此时因方少云影响北方叛乱规模大了许多,李恒在击溃文天祥的起义大军后未及追剿即被忽必烈下令暂停军事行动,部分军队北上,另一部分预备北上。
因李恒仅是击溃文天祥的主力不及追杀让其收拢了大部分兵力,而所有部下也没有四散而去后悲观失望,不久即聚拢起来而且是经此一战有一丝军队成色。所以文天祥前期义军以人数言被李恒击败少了三分之一,而以战斗力论其实是不减反有所增加。
蛰伏的一段时间中文天祥一方面整顿义军、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再次游说各处士绅并获得广泛响应。在向联盟求助获得可武装几万人的兵器装备后文天祥是信心百倍,率先再次发动了大起义。
文天祥的信心是有根据的,如他的义军经过一次失败有所蜕变,这次联络士绅们纷纷响应,最缺少的武器装备也几乎白拿到不少。而元军自上次大胜后不少兵力北调,战略上已取守势,有这几个条件他的乐观情绪不喟无稽。唯独他根本不知道元北方叛乱虽比历史大而且时间长,却远远未到动摇忽必烈统治地位,而后面更大的叛乱还未开始。
文天祥受信息传播隔绝与政治思想及历史观局限,未认识到元军此时军力收缩仅是战略调整,而不是如金侵江南时力量枯竭。加上他手上原有一支军队与几县之地,又因名气大,这次起义几乎裹拢了四十万人,号称八十万人大起义,而这次起义不仅规模大、时间早,论成果也是十分可观。
另外在从护卫队那里获得的兵器到达并分给他现有义军各部后,这些获得精良装备的各部义军士气更为高涨激昂。在各处士绅的配合下,分掠各地的原各部义军攻城略地如郊游一般军队一到城门即打开。而原投降元的官吏与新附军见势头如此,只等义军到来不是投降便是反正,甚至有提前主动起义响应的。
因为元军本属外人又呈疲软之态,一时间之前投降的、隐居的、逃避的士绅官吏,不管骨头软的、胆子小的或投机取巧的与真正心里欲反抗者一起兴事。此情此景颇似激流之中泥沙俱下,积粮之仓谷稗难分。不过如此一来声势浩大外效果也惊人,文天祥几部分义军几乎每日都有占夺州县捷报过来,如成席卷之势,不过一个来月江西之地差点儿全都恢复宋统。
文天祥早走一步起义之势轰轰烈烈,张烈良这里也不逊色多少,他见文天祥顺利竟不等向联盟求助的武器装备运到就匆匆发动起义。之所以如此着急乃是势头如此好再不动手功劳要让文天祥抢光了,虽然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个人前途终究也要考虑。升官、封爵、名声这个好机会不争却是错过了,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是今日也,已经慢了一步岂可再误。
或说之从联盟那边求助的大量武器装备已在路上,不如稍等几日岂不更好更有把握。只是张烈良等几个主要人物商议时多数人觉得多等一天就是多失去一日时间,此等形势主要是声势大就行,武器装备到是次要。
而张烈良这里虽举事匆促,倒也证明这些人的想法正确,即使举事时没有一支武装精良的强大武装力量,但攻州占县仍然是十分顺利。历史上他领导的起义时间还要晚,坚持时间也不过一、二个月,波及地区也不大。而这次因元军北上或准备北上的军队太多,造成的军力空虚除没有第一时间镇压外,元军力竭假象引发的人心浮动使起义更顺利几倍。
特别是元军没有第一时间出动镇压,许多投机者也忍不住要乘机而动或反戈一击了。这些人十分功利,有奶便是娘,大一统时代蝇营狗苟百般钻营,如今乱世更加如鱼得水,那里有什么羞耻之心。元军南侵见南宋势弱且生死选择就在眼前之时纷纷投降,此时见形势反转怎么会转性死忠蒙元。这些人能守卫至义军薄城算是尽责,主动联络以作内应者不少,因而张烈良这里也是越来越声势浩大,大部分州县都是兵不血刃而下的。
文天祥、张烈良二人领导的起义军规模大、声势足,不少隔离二者较远地区的一些原南宋官吏或士绅领导的起义也是雨后春笋。虽不少起义者仅占据三乡五镇甚至只是聚拢乡民占山竖旗,但一下子夺占县城或三五州县连成一片的也不少。
这些零散规模大小不一的起义中向联盟求助的几支乃是其中翘楚,而其中原因不难解释。比如这几拨人都是早有预谋,并且知道借势还比较谨慎,除政治上因历史局限比较短视外,军政事务准备上还是较为充分,比大多数盲动者优势大了许多。
因文天祥、张烈良二人带动,江西、湖南二处一下子恢复了一大半,而闽广、云贵也是星星点点,所有义军不到二个月已号称过五百万。只是这个人数不说虚实,其实只不过是十之八九乃是聚散不定身无片甲,只有锄头棍棒的农民组成肯定不会错。真正编制成伍有刀枪披甲具,有过战事经历之兵最多什一而已,且大多数乃是跟着长官反正或投降过来的原新附军。
这些新附军大部分是原宋军,过去由他们的长官带领投降元军,现在又由他们的长官带领回到旧阵营,而且这次仍然是基本编制未动,原班人马仍然是官为官兵为兵,只有换个名称其它一切未变。
这样的义军构成声势浩大不错,却是如沙雕一般徒有外表,根本磕碰不得,一阵大风也会使之露出原形。除非是元军真如金南侵时一般,其一不曾有尽占江南之地打算,只想逼降赵构做其傀儡,二是力量远不如蒙元江南折腾一番力竭了,这才一败便退回江北。
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之际元军动了,首先是留下来的元军在张弘范、李恒等人的指挥下发起反击,其次是集结准备北上的元军也重新投入剿灭南宋势力的事上。北方仅是伯颜留下部分军队镇守上林,以威摄与防备其他叛乱外,大部分军队再次南下,欲一鼓作气灭亡南宋残余。
元军一出手各处义军高涨势头即刻遏止,只是野战失败后退守州县元军此时兵力分散,无法一战而下似如僵持尚还可以乐观。可惜元军正不断蜂拥而来,那些首当其冲的州、县城不过是坚持三五日还是七八日的区别,根本没有挡住或拖住元军多少时间。
这个转换当然有个过程,一开始元军不多,打败兴高采烈向前扩张的义军后,对退守州县城池的义军暂时无法快速取胜。此时起义风潮一头受阻其他方向尚未受到多大影响,所以扩张速度还大于失去之地。随着元军增加起义军要获取胜利变得艰难,那是因不少人看势头有变充当内应或主动反正者大为减少,反过来因军力增加义军失地速度也在加快。
起义军的失败速度之快并不令方少云诧愕,之前他就没看好这种盲动。他知道不管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但其历史局限性是逃脱不了的,这起义看样子轰轰烈烈其实不管军事政治都不曾有过好策略,所有一切仍然只是反抗二字。
纯盲动式的反抗及拉到黄牛就是马的扩张队伍不可能有多强大战斗力,而韧性更加差,因而这场文天祥、张烈良带动的大起义在短时间僵持后,随着元军聚集很快就崩溃了,而崩溃最大因素乃是之前反正的官吏与新附军再度反水。
所谓得之容易失去也容易,指望朝秦暮楚之辈能坚持还不如指望母猪上树可能性大些。大起义占领的广大地区只不过二个来月便十去八九,这其中投机者叛卖伤害最重,但起义军尽是乌合之众也是一大因素。一支军队不说有崇高理想,其次长期严格训练,但至少编制完整、有一定的武器装备。可惜义军连起码的编制成伍、统一指挥与简陋武器装备也没有完成多少,因而其失败怎能让方少云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