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大扩张从军事角度其实根本不值一提,宋统治区虽然不小但朝廷已经从福州败退。在江南大部分已经沦陷的情况下,这个败退意义仍然具有指标性,说明了新朝廷仍然不能止住颓势。
在此情形下,此地宋官员多半明白他们的尴尬境地,他们多少明白自己之所以仍然不被元军吞没,主要是护卫队在襄阳打败塔出之故。因为宋军主力败的败降的降,他们所在的州县犹如成熟而无人守卫的红苹果,元军根本不需要多少力气去抢摘,只要一些三流部队在后面顺手摘下就行了。
打断这个进程的正是护卫队在襄阳的作战,塔出一败原来周围蠢蠢欲动的元军保守起来。因为他们明白自己仅是三流部队,前方轮不到他们建功立业,周围若没有强敌顺手攻占宋统治区不仅没事,多少有点功劳及抢掠到一些财物。因为出现了强大的护卫队,若在攻打宋统治区时护卫队从背后攻打他们而失人丢地,他们就是妄生事端的罪人了。
这是近来此地保持平稳的主要因素,而宋官员因为越来越失望情绪消极加上他们手上的力量又分散,所以这次护卫队要攻占这些州县反抗意志不坚、反抗力量不强。
宋统治区如此元占领区的官员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他们的主力正在更南方围歼南宋势力,二流部队也在次前线,这里仅是三流部队。本来仅凭他们的气势也能攻占南宋残余地盘,可他们的力量不强,遇上能灭杀塔出这样强军的护卫队,外强中干的本质决定他们其实不堪一击。
事情发展果然如此,水陆二军分二路如摧枯拉朽般将这十多州县的地盘收入联盟囊中。只是军事行动容易而民事工作却是一点也不轻松,甚至是因为潜江、沔阳、江陵、荆州等地因战争,因元军杀戮与抢掠已十分残破凄凉,要恢复比宋统治区要难度增加不少。
好在之前占领的地区经济上都恢复了过来,仅这个地区提供的财力不动用方家谷区企业的收入也足以养活护卫队。加上之前储蓄的物资这些年用去不多,再说元占领区不大而宋统治区不需要全面输血,因而经济上没有问题。唯是需要安置的宋官兵及各地难民不少,这比单纯进行农村合作化困难许多。
亏得干部一批批培训出来,虽然他们仍然是很年青,可不少已经经历了三次组织合作化或股份制的经验。有这些人在,加这次又有大批干部培训出来,下面干具体工作的人到是不缺。只是县一级的干部配备方少云多少得关心外还有个事他也要考虑。
这个事是联盟现在所占之地有的县太大,不少地方其实是分置过县的。经调查方少云知道了比如兴山、保康等地历史上分析过县,而现在该怎么办?还有现在有府、州、路、军、监、县、郡等等名目该不该统一名称?再一个是有些县隔江二地,联盟所占不完整,是现在调整还是如今不变,今后恢复原状?
这些问题虽暂时不变含糊过去也行,但从行政效率上说还是将之解决了为好。因知道军事行动不大会有意外发生,另一个将在外除非来请示不搞遥控指挥,所以方少云在护卫队出动后主要考虑这类问题。
作为后世人他觉得现在的行政区划实在是有点烦琐哲学,同一级别名称与管理不统一,不似后世那么简单清晰明了。这个问题今天不解决以后仍然要改,为此他决定省、州、县、乡、村五级制。大致上省辖五至十州、州辖五至十县、县辖五至二十个乡,然后依照人口将州县乡村分为甲乙丙三级。
这是行政区划,现在联盟的干部也是没有级别的,为此他考虑大致上分为十八级。这级为三年一考,合格就可以升级,三次良好可以超升一级,二次为优也可以超升一级。
这个级别不与官职完全挂钩,只是待遇之一,而整个收入与军人职、衔、年资合一相同,文职干部也是干部级别、职务及年资合起来算。如此合计乃是算功劳也兼顾苦劳,让辛辛苦苦一辈子的一些基层干部到晚年也能有份不错的收入。
至于行政区域调整他认为还是调整为好,而一个县级区域的划分应该以自然地理分隔、适当的大小及适当的人口为标准。如深山区、草原区、沙漠区等人口比较少虽然可以划大一点但也不能太大。而人口也一样,在这个时代五万左右比较合适,人太多人均耕地不足会影响到生态的。
现在人均耕地足够用,但这二江中间地带从地理上来说自成一区,隔江而治太不方便肯定调整为好。另外有些原设置的县虽然人口少些,从地理因素看置县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二者应该一起考虑调整。
方少云对此也就是一个决策,他考虑好后在军政联席会议上将理由一摆众人觉得事实就是如此,确实调整为好而不是图好看。有了决定方少云也没有空去操作具体事务,这事是比较麻烦的,需考虑历史沿革与自然地理诸多因素,想到乔子民比较细心将这事就交给他了。
这文职干部待遇确实是该提出来解决了,而调整行政区域划分也有利于理顺管理体系,即使是调整及重新划定各县区域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看也有必要。而除了这些事外联盟区域大了,方少云考虑再将中心放在方家谷有点不合适,应该另选一个行政中心。
但这个行政中心放什么地点为好眼下有三处地方可远择,它们是房州、峡州与荆州。从现在的区域来看乃是房州处于中心地点,不过房州虽处于中心地点,但对于今后执行斩断魔掌计划而言却是偏心了。因而方少云考虑再三觉得现在搬到汉阳操之过急,还是将中心迁到荆州为好。
这个想法军政联席会议上众人也是一致同意的,家大业大再龟缩山里交通不方便。而且是那里迟早得搬出来才是,随着区域扩大干部培训班也越办越大,再在里面大搞房屋等基本建设完全是一种浪费行为。而荆州现在空闲房屋很多,建筑材料也有不少,所以方少云决定不仅联盟的机构加干部培训班要搬出去,其它机构也尽量向荆州搬迁过去。
这些机构如报纸、如医院、如农业研究、如供销总社、如商业总公司、如银行总部等等。另外如盐业加工也要尽快建设新加工厂扩大生产,这个点放在荆州也应该。
再一个是一下子扩大了如此大的区域,而且是不可能反复争夺稳固的根据地,要大搞建设如水泥之类建筑材料及铁制农具等需求缺额极大。现在农具在方家谷区虽然还有储备,但总的供给量不大,还要考虑今后的发展需求及扩张需求,因而要尽快扩大生产。
现在扩大一方面是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也是也是为下一阶段扩张准备,因为就合作化需要农具的数量是以第一次为最高峰。这个原因是这时代的铁制农具虽然有,但农民手中的农具不仅质量差数量少,就性能上而言也是没有后世那么成熟。因为可以赊购可以贷款可以分期付款,本来就缺少农具的农民一下子放开手脚大量购置成为必然的行为。
合作社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有几个因素,如扩大了耕种面积;在改良水利与土质后旱涝保收良田增加;良种率提高;牧业、渔业、养殖业等副产品生产增加;生产效率高等等。
这些是合作社有组织后效率高的因素;有资金支持的因素;有新技术的因素;但足量又先进的农具也是因素之一。仅是农具而言联盟区内的农民用铁量就是他们过去的好几倍,这是物质的力量。
整个农耕文明从采集开始,随后用得是石器木器耕种,到青铜器时代仍然是还有刀耕火种的,铁器时代一开始农具仍然是原始的。不过仅此一代代发展下来生产力水平也有极大提高,此时农具虽然改进不少,但方少云来自后世设计的农具当然更先进。
农具先进却是用铁量扩大了几倍,现在的钢铁产量明显有点紧张,好在这次俘虏不少,重刑犯全都派去挖矿石应该能再建造起二座小高炉。
钢铁生产重点暂时仍放在方家谷区问题不大,因为这里有铁矿石与煤炭,炼了钢铁运输出来比运输原料过来还省去不少运力。但水泥、石灰、煤炭、砖瓦等产物需求量更大,原材料荆州附近都有,迅速扩大并就近生产才是正理,这些已经有过前期规划现在到了实施之期。除了这些造纸、印刷产业不仅要扩大,至少印刷必须在荆州也设立一个中心。
当然在荆州附近地区也该重设一个大军事基地,将所有新兵及兵力全都放在方家谷区已经不符合形势了。下一次新兵召集起来时起码有二百个连,而且部队都放在方家谷区实在是有点缓不济急。那里既不是中心地点运输也不方便,远不如荆州这里水路运输方便,且离今后战略方向比较近。
这些事都是决策层面的,方少云早在动手之前都有过考虑,甚至是根据前期侦察对这些有了初步计划。这个初步计划包括地点、规模及所需要劳动力的来源,技术人员的来源等等问题。
这决策虽在三四旅出战之后就在军政联席会议上决定了,而实施基本上是年后的事。当然要搬出方家谷区也不是一句话的事,不仅是联盟政府方面的还是军事方面,现在这里的人绝大多数都要搬走。甚至是工厂里的不少技术、管理人员也要搬走。
在方少云的计划中方家谷仍然是一个特区,保持着一个县级政府机构。而工业上主要保持与军工生产有关的炼钢厂、机械加工厂、枪械厂、火炮厂、弹药厂、纸甲厂、望远镜厂等。及暂时因保密原因而留下的玻璃厂、酒与酒精厂及新试验出来的肥皂厂,及因原料因素的中成药厂等。及主要供本地建设用的建筑材料生产的这一块如水泥、石灰、砖瓦等。
在方家谷区的原军营将成为伤残军人、工人、干部疗养荣养院,而烈士陵墓仍然是本地区唯一的。现在陵墓已经有二十多战斗中牺牲或受伤医治无效的烈士,加近十个其他功勋获得者年长病故或工伤死去者,这里将作为后世语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心。另外一大批之前因避元而为富人改造的山谷今后将作为度假村使用,至少这里暂时不使之一下子冷落起来。
为了预防万一这里仍然保留一个守备营,因为这里有大量重刑劳改犯。这些人虽有监狱系统管理,基本上终身走不出这里了,不过作为后世人方少云虽不给这些人自由,生活上或精神上都不曾虐待他们,另必要的防备还是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