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护城河的阻拦加冬季难于泅渡,对岸还有游兵监视,这三个急欲逃走者没有逃脱。阿里古因失望最后带领侍卫如飞蛾投火冲锋死于枪下,而黄顺、任宁被抓住后虽直呼投降,因是叛宋之将又不愿主动投降,最后被枪毙了,同样死在枪下。
这一仗虽然在城墙上及城门口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地,但发生激战的区域小,其实打死元军还不足千人。因为表现强势有不可战胜形象,一下子将元军士气打掉后俘虏了一万多元军。
这么多俘虏也不是好事,虽然需要他们干活但也要有人管理,也要有粮食。好在这些人近半是元军来后从乡村抽调来的农民,他们非但没有在战争中受益反而是军营中最受欺侮的人。这个情况早已调查清楚,因而处理办法也早就议定,这办法也就是将这批人先都释放了。
这些强征的农民释放了而那些老兵们虽大多数是原宋军,可他们投降虽是跟着主官自己也该有点责任,因而他们将会至少判三年劳役,其他人当然甄别审查后再决定。
除了一下子俘虏了上万元军,在荆州城还抓获了数十个文官。附近地区的元朝官员奉阿里古之令都逃进了这里,他们现在可逃不走了,城门被封锁后逐户清查人口使他们无处躲藏。
处理这些事将由唐人杰管了,朱明心仅是留下一个守备营让他们看管俘虏营及各处库房等地,他自己次日就带领大队人马再次溯流而上向枝江而去。
路过枝江大部队并未停下,这里的元官员已经在荆州被抓,因而仅用一个连上去稳定一下局面就行。无政府管理虽说暂时问题不大,但护卫队既然路过当然该接管过来。
枝江上去是峡州,方少云并不知道这里后世称宜昌,他连大多数省名与省城名也搞不清楚,地区一级那里还有什么记忆。不过叫什么没关系,有关系的是峡州现在还是宋统治区。
不知道历史是怎样一个情况,反正此地在护卫队襄阳一战后元军虽已占了枝江但攻势停下来了。峡州等宋统治区的官员当时对眼下的状态,不管看不看好护卫队都是乐意的。毕竟他们虽然元军真攻打过来多半不会拚命抵抗,但内心也不愿意元来统治。
这也不是说他们欢迎护卫队,从他们的私心来说是这僵持的状态最好。此时此地元军与护卫队胶持,他们虽名义上属宋实际上有点如独自王国一样自由,征收来的钱粮也不必上缴,想办什么事也可以随心所欲没有人来管你,乱世时如此逍遥还奢求什么。
不过这样的状况不会持久,这一点他们心知肚明,只要护卫队与元军之间的平衡打破,就会有获胜一方过来接手他们的地盘。这个事他们无力参与也无力选择,只能静等这一天到来。而且真让他们选择也很纠结,所以他们干脆谁来投降谁不去多想者多。
说实话护卫队占领襄阳一开始这些官员没有人会看好,所有的人都以为护卫队那个土豪太没有眼色。那襄阳不是宋的六县之地你占了就占了,大敌当前这小事暂时顾不上。但元军不仅有征宋的大军,稍微聚拢二三万人一巴掌将你拍死了。
塔出的失败让他们不敢相信,这取六县之地才多久?若是有六十个县再整治一段时间,岂不是二三十万元军也难拿下护卫队了吗?
此时才是他们真正考虑护卫队能否在本地区占优势的问题,虽然元军与护卫队二家他们谁也对付不了,但他们考虑此事不是为投不投降,而是护卫队来了他们要不要、该不该与之合作,或者说是不是真心投降并为之服务的问题。
巴东让护卫队占了,峡州的宋官员知道下面该是他们了,不料攻击不是来自巴东方向而是荆州方向。知道护卫队已经屯兵荆州,峡州的宋官员在州衙门第一次正式讨论护卫队过来该怎么办的问题。
虽然所有人早已经有了决定,私下也多有讨论,但正式表态还是第一次。对护卫队的到来他们虽不欢迎却是无力阻挡,只有一二人提议召集乡兵抵抗外,大多数人却不赞同这个主意。
这些官员不赞同抵抗乃是他们这些年早已想明白了,若元军或护卫队一开始来攻打,他们或许还有勇气与冲劲去抵抗,但形势越来越恶化,他们的血也越来越冷。
拼死只需有血气之勇,这些年前途越来越渺茫让他们不断在忠义与生死之间纠结,而越纠结越惜命头脑也越清醒。眼下他们连元军也抵抗不了,拿什么与护卫队斗,所以是认命者占上风。
知道荆州已被护卫队攻占,峡州宋官员更没了抵抗之心,因而朱明心过来宋的官员虽未迎接,不过城门照常大开着,一付任尔所为的架子。峡州如此仅剩下的当阳与远安二县也没什么反抗能力了,朱明心仅是各派了一个连过去接过政权,然后等工作组的到来。
至此朱明心的军事征服计划已经完成,虽然过年已只剩下几天,但他仍然还要协助军事法庭小组忙碌着将元军俘虏甄别后组成各个级别的劳改队。
如罪最轻的组成劳役工程队,主要是从事管理宽松的信号台、城堡、道路等建设。判刑长一点的劳改营从事易监督的拆荆州、峡州及各县城墙或建城堡等工作。判刑最重的人当然仍然送矿山,挖矿石不是活累,主要是地点固定设施齐备看管方便。
或许有人对方少云动不动拆城墙有些不满,但他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修建各处城堡各处信号台及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建材,他根本没有那么多劳动力去生产。再说只要他能崛起今后用不着城墙这类防御建筑,而且砖墙二三百年已经风化了,五六百年也剩不下什么了,还是先派用场为好。至于作为文物古迹留下典型的百分之一二就行了。
元军俘虏及元的官吏如此处分简单,但峡州、奉节及其他宋军因没有抵抗处理上起码优待二等,因而只能从他们中招了一些人充入护卫队野战军及守备营。而宋官员也由他们自择去路,或归家或加入干部培训班都可以满足,除了有贪赃枉法者仍然要依法处理及非法所得要罚没外。
这些事一时间也忙不完,不过四旅的军事行动已经完成三旅在什么地方呢?相比四旅水陆并进,三旅出兵仅有近四千陆军,而且四个旅就三旅没有上过战场,这让土根、让三旅的士兵们大为委屈,因而见到方少云一直抱屈或求战。
这次战役三旅摊到比较艰苦的活,他们将杀入上下通江、南乡、宜汉、达州、开江、万州等川东地区。因这里地僻人少,三旅的军事作战任务并不大,主要是其它地方暂时不宜伸手,乘现在军力有闲让三旅作一次实战性的军事拉练。
因为作战任务不重,三旅是新老兵合编后才出发的,而且他们也没有追求效率而分兵,几乎是一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过去的。除此之外还有工作组跟着他们,只要拿下一地马上就进行工作,可说是占一地稳固一地。这样的作战样式方少云准备在一二旅扩编后也进行一次,因为以战代练效果肯定好。虽说成本高一些,多占几个县力量终究大一些,还是好处比较多一点。
正因为如此土根对这任务不大满意,后来方少云同意下次战役他为前锋才没话。而且此次作战仍然是在汉江与长江夹心地带,方少云之所以不放手大占地方主要还是交通问题。
这块区域山多人少交通不便,占领太多费了不少人力资源利用太低就不合算了。而且汉江、长江到此间交通上的利用比较困难,所以方少云的策略是开路与重新规划开发二项优先于占领。
这地方占领一个县有一个营的兵力足够用了,但拓宽道路,将合作社及市镇串连在交通干线旁,这样的地方才是有价值的。不然占领了也花大力气改造了,有商品运不进收了税粮运不出来仍然是白费劲。
正因为三旅如工程兵一般行军,每日行军不足十里路外各个连队都分包一段路基开拓,在关键或困难路段甚至有的连队要连续干多天。因而三旅说是野战军,其实每日挥舞的仅是十字镐及山锄、斧子等工具,所以到过年他们才刚开进第二个县城。
只是他们的任务要到三月才结束,时间尚早着。再一个此行打硬仗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二个县都是兵不血刃拿下的。毕竟一个县才有多少人守卫,此地又是在宋官员手上,民众对护卫队只有欢迎之意。那些官员对守住城池根本不抱希望,顺势投降便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
土根与三旅士兵行前也知道这个情况,他们的行动算是实战训练磨合部队,算是这方法的先行者,虽然捞不着仗打也比呆在营地好,情绪也比较高涨。
虽然三旅只占领了二个县城,但四旅一路横扫攻占了十余个州、县城及几个置过县又撤了的大镇子,总而言之使联盟一下子扩大了一倍以上,人口更是从三十多万扩展到八十多万近九十万,可说是圆满完成了方少云预定规划的任务。
这个任务一完成使联盟的防御态势大为改善,不再似过去四面受敌。或有人说这现在不仍然是四面是敌,有那个方向是空白?
这话当然对,但陆地直接面对与隔江相望敌对从防御上来说根本不一样。陆地上小部队也可以随时袭扰,可以玩多路进攻,还可以在几处驻扎重兵牵制你。
但现在一隔大江小部队过来是送死,特别是方少云在沿江设立观察哨与信号台,即便是三五人的小船也逃不过监视。小部队过来不似在陆地真潜伏过来观察哨也有点无能为力,大江上无遮无盖,小部队虽可以夜航但白天船是藏不住的。
小部队过来一发现就是灭亡,而大部队需要大量船只运输,这一来对其动向更易作出预判。没有水军元军隔江驻扎再多兵力也没有用,想过来没有船空想,有了船不打败护卫队水军仍然是空想。
现在联盟八成的防线是江岸,虽然新占领区观察哨所及信号台系统尚未完成,有一二个月的空窗期,不过忽必烈也没有这样快的反应速度。本地区的元军也没有这个决策权及多少实力来争夺,至此方少云知道他的第三目标已经达成。
方少云的第一目标是躲进深山打造一个山寨式避难所,以武力作后盾,用金钱收买为手段从元地方官员那里获得半独立性。而第二目标是在方家谷区形成武力自保为主,可以适当付出一些金钱的割据势力。第三目标是在有了方家谷区的基础上才制订的,那就是尽占这二江之间的夹心地带。
而这前二个目标仅是自保,不受元官员直接统治,第三目标才是崛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