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纯粹到不能再纯粹的文科生,从小还只对文学,历史这些感兴趣。数学出奇的差,我妈为此头疼不已,高中说起来都是一段血泪史,一句话就是将整个三年都奉献给了数学,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分数不好不差,总之没有拖我后腿。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拖后腿的成了地理和政治,地理就不说了,毕竟有理科性质,政治,破天荒地不及格,而且偏偏还是高考。这都是命啊!
可能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我没有选和文学有关的专业,而是成了一名真真切切的工科生。是的,从此,数学物理与我为伴,恰巧,这两科,我初中高中经常不及格,我自己都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和物理扯上关系。我爱它,它不爱我,就是这么简单。但是,我偏偏不能放弃,我偏偏还要克服它,和它抗争到底。有人可能觉得我作死,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后来,我觉得这是一次挑战。我接受挑战。
第一次看见教材的时候,我整个人是懵的,什么材料,什么高数,什么微分,我不擅长的通通来到了我的面前。而我唯一还算擅长的就是英语了吧。我真是感谢,还要学英语!可能这是我最喜欢英语的时候。第一节课,令我很欣慰,因为不止我一个人是懵逼的,满眼看过去,大家的表情都出奇一致--痛不欲生。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夸张。
我退却了,脑子里大多时候是空白的,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乱翻书的状态,我不是在坐飞机,因为我连飞机也上不了。每每这个时候,就会偶然听到旁边的人这样自我安慰。“没事,反正才大一,这又不是专业课,着什么急。”我点点头,无比赞同,说得太对了!于是,自暴自弃的大一生活开始了。一边和内务抗争,一边又和无比多的自习课抗争,一边还要和这些课程抗争,两个字,心累。大一,我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走遍了我所处的城市各个景点,用脚丈量他们的距离,也是我最心满意足的时候。
可是,如果我只是满足于现状,这样坐以待毙的对待我的大学生活,我的青春,我也不是我了。每节课我不懂归不懂,专心写笔记是必须的,能听懂多少算多少,作业尽量自己独立完成,只求期末及格。而剩下的时间,我在琢磨着,我到底要不要放弃现在这门专业,自修一门我喜欢的我擅长的。这应该是人的第一反应,遇到困难,第一个反应就是逃避,第二个反应就是狂问自己怎么办怎么办。至少我是这样,又想找出路,又想安于现状,隐隐记得这样一句话,人在过了20岁以后,过的日子都是重复以前的样子。
只要你想改变现状,随时开始都可以,都不会很晚。我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尝试着找到自己最爱的最想做的事,所以后来的两年我去图书馆,什么书都会看,外国的经典小说,经典名著,哲学书,历史书,几乎后来的两年,在我完全找不到我要做什么的时候,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图书馆呆着,而我的专业课依然只求及格。假期只要放了超过三天,我绝对不会在学校乖乖地待着,因为我想去认识更多有趣的人,想去看更加广阔不同的风景,想去经历我没有经历过的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这样做着做着,别人眼里的枯燥无味,我自己却自得其乐,充实无比。当你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时候,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比想象中做得还要好。比过去的自己还要优秀,这就足够了。世上的人千千万万,比也比不过,比自己不是更加安心吗?
我在寻找一个能懂我的人,大家都说,知音难觅。可是因为难觅就不觅了吗?我试图和结交的人聊天,甚至出去外面,住青年旅舍的时候,我也在想办法和别人搭话,只是想发现更精彩的人,只是想找到一个知音。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依然无所获,但是我在另一方面的能力提升了。至少有一点,不会轻易上当受骗,也不会****朋友。朋友贵在精而不在多。这个以后我会单独说一说。
很快,我们班上的人都知道我喜欢出去旅行,有这个兴趣的人也会愿意跟着我一块出去了,至于出去相处的怎样,这都是后话了。不去发现,不主动去寻找,什么也没有。这些看起来无用无意义的事情,为我日后打下了基础。所以,无论是哪段岁月,那段岁月的经历是痛苦还是喜悦,我都很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