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一个奢华的字眼,一个不需努力便可坐拥一切的字眼,一个让当事者自豪,旁观者羡慕嫉妒恨的字眼。在中国,子承父业是天经地义;“儿子惹祸老子平”好像也是天经地义;“学得好”、“嫁得好”、“奋斗”、“拼命”都不如“生得好”。“拼爹”、“坑爹”、“啃爹”逐渐在社会中显现。随着一句“我爸是李刚”,中国人拼爹时代已然来临。
开豪车、住豪宅、炫富、嚣张……几乎是中国富二代的代名词。那么除了中国大陆地区,地球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都在“拼爹”吗?
他们为什么只打面的不打轿车?
一些香港巨富家庭子弟,大多有在美国打工的经历。家里也不是缺乏钱财做支持,但是,他们不少人在留学期间是自己打工挣零花钱的。一位香港的社会学家说,这是家族培养接班人的conscious strategy(精心设计的战略)。
上世纪90年代,如果你留意,你会看到一些北京的富家子弟打车专挑面的而避开夏利,在路边摊上买日用品和礼物,假期在公司里从底层做起去认真地实习。他们从小就明白工作的价值和工作能带来的满足感,而不是躺在祖先的树荫下乘凉,这不仅有利于家族事业的延续,对孩子将来能幸福而有价值地过一生,也至关重要。
美国有不少对儿童进行财商教育的方法,大都建议从孩子3、4岁就开始让他自己管理一点儿零花钱。有的人主张,孩子每周完成一定的工作——比如擦桌子,洗碗,但不包括个人管理方面的事情,比如刷牙、叠被、整理自己的衣物后,大人可以给孩子固定数额的钱,比如三岁给三块钱,四岁给四块钱。也有的人主张,只要孩子没有大的失误,可以直接领取一定数额的零花钱。具体采用哪种方案,家长可以根据情况而定。但基本原则是,首先,孩子不应该马上掌握数额太高的钱,比如,爷爷奶奶给的几百元压岁钱可以用孩子的名义存到银行里,将来上大学用。其次,大人应该帮助孩子学习延迟满足,鼓励孩子把每周的零花钱积攒起来,几周以后买个大点的玩具。
如何教育孩子理财和节约其实是门学问。
你可以让孩子自己管理一点儿零花钱,首先可以教会孩子合理地分配资源。比如,当你的孩子在你给他(她)买冰淇淋的时候,若他(她)每次都要买最贵的那种,你不妨给他(她)零花钱,让他(她)自己负责冰淇淋供应,很快他(她)就会弄明白如果买便宜一点的那种,他(她)可以多享受几次。出去旅行的时候给孩子一点儿钱自己买东西,他(她)很快就发现不同地方的物价差异,甚至弄清汇率。
富二代的零花钱
约翰·洛克菲勒是地球上第一个亿万富翁,他有4个孩子,三女一男,儿子是最小的,他疼爱这个儿子,甚至把自己的名字都给了他。
不过,外人可看不出他对儿子有多好。小洛克菲勒长大后不好意思地承认说,自己在8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在家里最小,前面3个都是女孩,他就拣姐姐们穿剩的衣服穿。
小洛克菲勒和姐姐们一样,也要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他们的工资基本都是计件式的,比如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钱,第二天还不吃奖励1角钱,每拔除菜地里的10根杂草可以挣到1分钱。报酬最多的是修复花瓶,可以挣到一块钱。而唯一的男孩小洛克菲勒基本垄断了一项家务——劈柴,这个报酬是每小时1角5分钱。
等小洛克菲勒长大,继承了父亲庞大的企业,他也把父亲的“育儿经”发挥到淋漓尽致。
小洛克菲勒有6个孩子,女儿是老大,其他5个都是儿子。有人曾这样警告他:“任何人有你的钱财和5个儿子,家里就有可能出现至少4个败家子。”
在孩子小时候,小洛克菲勒基本上没给他们“败”的机会,等他们成年,他们做的,就是把家族的企业继续发扬光大。
小洛克菲勒家中仆佣成群,但孩子们衣服破了得自己补,出门要收拾行李衣物,也是自己的事。
每星期六早餐之后,几个孩子一个一个排队走进父亲的办公室,从童年时代起到离家上大学,每个人用这种方式取得一周的零花钱。每个孩子在领到零花钱的同时还得到一个小帐本,用来记录钱是怎么花掉的。钱用得正当、记得清楚的,下周领钱时就有5分钱的奖金。
零花钱的数目总比需要的少,而且,再去要肯定是要不到的,于是这些未来的富豪们也只好通过做家务活来挣。差不多还是那些活儿,逮苍蝇、捉耗子、砍柴、拔草……还加了个“肥差”:擦皮鞋。
为了得到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几个男孩可没少花精力。后来当了副总统的二儿子纳尔逊和兴办新工业的三儿子劳伦斯,在得到联合承包的允许后,高兴极了。
儿女们外出上大学后,小洛克菲勒给他们的零用钱跟其他大学生相比,只少不多。四儿子温斯罗普交友广泛,也比较喜欢抢着买单,估计交女朋友时也不大喜欢AA制,所以,有一次,他欠债了。温斯罗普涨红了脸去问父亲要钱,无奈怎么说都没用,提出了几个还款方案,也没被理睬。最后只好找大姐借钱还债。
说到记账,孩子们早已习惯成自然了。还是温斯罗普,一次放假回纽约,同行的同学看到他在记账:这罐饮料多少钱,那道菜多少钱,火车票多少钱……大概回去老爸要立刻检查的。这位同学感到十分惊奇,他想不通,这么有钱的人,记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干嘛。
小洛克菲勒由于宗教信仰自己不抽烟,也不赞同儿女们抽烟。他规定,20岁以前不抽烟的儿女可得到2500美元的奖金。相对于少得可怜的零花钱,这真是一笔巨款!当他发现大女儿抽烟后,就毫不客气地取消了这笔奖金。
如今,洛克菲勒家族企业已经传到了第6代,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无法不受这个家族的影响。
潘石屹:让儿子学会节约
在外人看来,潘石屹的两个孩子可算是含着金汤匙长大,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然而,在穷苦人家出身的潘石屹看来,过于优越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并非有利。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对外界的接触也渐渐多了起来。很多人得知他们是潘石屹的儿子,都对他们极其亲热。时间一长,两个孩子养成了骄奢、跋扈的坏毛病,这让潘石屹十分担心。
2008年春,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母亲张欣早早就起来为两个孩子准备了可口的盒饭,可没想到,孩子回家后,盒饭竟原封不动地带回来了。原来,为了不在同学们面前丢面子,他们竟谎称父母给的零花钱掉了,向老师借了几百元钱到高档餐厅吃饭。
见两个儿子如此浪费,潘石屹生气极了,对他们大发脾气,并表示这些钱会按月从他们以后的零花钱中扣除。潘让和潘少从未见过父亲在家发这么大的火,吓得躲在张欣的怀中不敢出声。
当天晚上,潘石屹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孩子们,正是因为你们出生在富有的家庭,更需要在生活中学会节省。自己带盒饭,并不是吝啬,而是一种合理的节约。有时候,贫穷反而能成为将来的财富。”
见孩子们不解,潘石屹干脆讲起了自己当年的故事:“爸爸刚到海南创业的时候,没有钱住宾馆,晚上只能睡在天涯海角的沙滩上,又担心衣裤被流浪汉偷走,每晚临睡前,我都先在沙滩上挖一个深坑,把衣裤埋进去,睡到上面压着才放心。第二天穿上衣服,身上的沙子淅淅沥沥直往下掉。”潘石屹说得风趣,可孩子们听了却难过地低下了头……潘石屹知道,无论对孩子如何教导,大人的行为最重要。因此,潘石屹给自己规定:除非特殊应酬,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吃海鲜,只喝白开水。
潘石屹在北京的山里有一栋房子。每年他都要抽一段时间,特地带着一家人来到山里居住。在那里,一家四口人分工合作,砍柴、择菜、生火做饭……忙得不亦乐乎。傍晚,看到自己参与制作的一大桌丰盛的农家菜,两个孩子虽然已经累得满头大汗,却显得无比兴奋,饭量也比平常大了许多。
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般吃着粗糙的农家饭,潘石屹欣慰地对张欣说:“今后,无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只要他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一副健康的体魄,我就满足了。”
美国富家子弟的“穷养”教育
钱不是最重要的,即便你再有钱也不能因此享受到特殊待遇。这是美国富家子弟接受的“穷养”教育核心。
有这样一个美国的富豪家庭:先生是德国人,太太是浙江湖州人,两个家族都是做旅行用品生意的,生意遍布全美洲;除此之外,夫妻俩还投资房地产,家产以亿计算。但在父母心目中,家里最珍贵的财产却是四个孩子。
大女儿26岁,二女儿24岁,三女儿21岁,最小的儿子15岁。自三个女儿先后降临人世,父母便时常就如何避免财富给孩子带来优越感的事进行商讨,最后决定采取中产家庭的教育方式:刻意回避财富,让他们过普通家庭的生活,穷养之。
穷养自有穷养的乐趣。他们家有一个老习惯,经常整理并清洗不再穿的旧衣服,修理和清洗不再玩的旧玩具,然后捐给教会或是慈善机构,给那些有需要的贫困家庭。这件事一直很受孩子们的喜欢,每当整理旧物送去教堂的时候,四个孩子都争着做这件事情——越是小事,越容易激发他们行善的热情。
行善之外,节俭是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姐妹三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密切关注附近商铺的打折信息,和朋友们一起在苹果店门前彻夜排队等待抢购特价新款手机;半夜去曼哈顿或者纽约上城的伍德卜瑞抢购佳节限时销售的特价商品,或者索取免费限量精品。
在中国人看来这压根不叫节约,是抠门,就算是一般的家庭也不差这点钱。但做母亲的却对这些事情津津乐道:这太超值了!排上10个小时左右的队,第二天凌晨没准儿得到一份价值上千元的商品,至少可以节省一两百块钱!
节俭的精神还体现在许多地方。
老二要到外州上大学,临走时和父母商量:我想带一只小冰箱和很多衣物,可不可以不坐长途车?但她同时也知道父母肯定不会亲自开车送她,也不会派专职司机为自己跑上几百公里,于是提出另一个建议:我和几个同学拼一个车去,出点油费钱。
提议迅速被获批:油费老二自己出。
老二的油钱来自于平时打工兼职攒下的私房钱。
他们的三个女儿都有在餐馆、咖啡店和商店里兼职打工的经历,但没有一个愿意在自家公司做事,“不管你做得好不好,别人都不会对你给予肯定,因为在他们眼里你是老板的女儿,身份不一样。”但老二老三有时候会回公司帮忙,领取和普通员工一样的报酬,“这和在别处打工是一样的。”
一次老三要出去玩,向母亲申请兑换10美元零钱。老妈接过女儿的10美元,然后找出10张1美元的零钞递过去。她妈妈的大陆朋友在旁边忍不住了:“太离谱了,你再给她10块钱零钱不就完了吗?一家人这么见外。”母女俩的解释非常干脆:
“两回事!”母亲说。
“谢谢,阿姨,我不需要了。”女儿说。
在父母刻意的“穷养”教育下,三姐妹形成了共同的观念:兼差打工,是为了锻炼自己、贴补零花;当义工是为了学会服务社区,接触社会;找工作首先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次才是赚钱。
富人该如何教育孩子勤俭?
为人父母者无不感到,教孩子学会节约是件令人头疼的事。而对有钱的父母来说,这件事情的难度无疑会更大。富豪家庭住着豪华私人别墅,举家乘坐私人飞机去度假。当孩子想买某样东西时,做父母的无论如何也无法开口说:
“咱们买不起!”要劝孩子推迟购买想要的东西,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如今的富人大多发家于中产阶级,他们希望给孩子灌输勤劳致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因此,他们将孩子送去参加“财富教育夏令营”和“私人银行培训项目”,接受如何省钱和如何花钱的相关培训。而银行的真实目的也许是想将这些孩子发展为未来客户。然而,这些努力的结果往往是,真正接受了相关培训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那么,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勤俭呢?
首先,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该随时有求必应,应该学会推迟满足孩子要求。
有一位很有钱的母亲。她说,一天孩子们放学回家对她说,一个小伙伴拥有“微软载原月韵载猿远园游戏机、一部卡丁车和一台弹球机”。她于是告诉孩子们,等到生日或过节时,再考虑他们的这些要求。当然,她可以告诉孩子,“只要等一年时间,你就可以得到一台载原月韵载游戏机。”
《华尔街日报》记者乔纳森·克莱门特的做法则很特别,每次带孩子上餐馆吃饭时,他都会给孩子“上一课”——让孩子在“一杯饮料”和“员块钱”之间做出选择。结果,孩子们“喝了很多白开水”,当然也就攒下了不少零花钱。
其次,现身说法,与孩子好好谈谈。乔纳森·克莱门特表示,给孩子讲述家庭困难时期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节约教育。对于靠自我积累,从中产阶级或中低产阶级创业起家的富贵家庭,这种教育方法特别有效。有这样一个富贵家庭的孩子,一谈到她那亿万富翁老爸,女孩就会滔滔不绝:她的父亲在加州做第一份工作时,曾将皮带捆在双脚上当鞋穿,因为当时真的穷得连一双象样的鞋都买不起。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打动了这个女孩。
再次,“嘲笑”财富。这只是富人的一个小伎俩。当你是百万富翁的时候,嘲笑财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克莱门特表示,以那些“浪费毫不容易积攒的财富,花钱如流水,最后坐吃山空”的故事,来教育富家子弟勤俭节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两代人创业,一代人毁业”(即“富不过三代”)的警示语,应该贴到每户富豪的大门上。
最后,与孩子一起计划未来。乔纳森·克莱门特说,他打算为孩子支付的费用包括:大学全额学费、结婚资助缘园园园美元、支付孩子买房的首期付款以及给孩子准备一些退休金。他表示,这么做是想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当我的经济责任尽完时,孩子们就必须开始自己承担起经济责任。”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让他们明白,自己将来会继承哪些东西,无法继承哪些东西。这一点对富豪来说特别重要。一些父母表示,不能告诉孩子将来会继承数百万美元,理由是,这样会宠坏孩子。但是,富家孩子并非傻瓜,他们对于未来自己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早就心知肚明。因此,父母直接亲口告诉他们,才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富豪担心“不劳而获的横财”会毁了孩子及其生活,那么最好告诉孩子,“别想从老子手里继承一分钱遗产!”
富家子弟旅行记
一个开着价值一百多万豪华车的富家子弟,突发奇想,到高速公路口搭车行走半个中国。5天的旅程颠覆了他听过的很多“教诲”。
开着自家一百多万的豪华汽车兜风时,吴大伟几乎从没注意过路边试图搭车的人。即使看到,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呼啸而过。
直到有一天,一阵“头脑发热”之后,20岁的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吴大伟决定也去搭一回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