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钱能干什么,它以前能干什么,一块钱的价值究竟在哪?
一块钱,在经济学家眼中,不同时期对于商品的购买力不同;在历史学家眼中,一块钱可能就是一个铜板,一个金币,它只是一个货币单位,一块钱见证一个时代消费品的更替;在艺术家眼中,一块钱太少,沾满了铜臭味而不值得一提。但是在大多数普通人的眼中,一块钱能吃什么成为了首要考虑的问题,这是民以食为天的基础。
记忆中,现在一块钱也就是早餐买两个包子或馒头;一块钱就是坐一趟公交去到我们的目的地;一块钱似乎可以买到一瓶矿泉水,一块钱也可以买一个鸡蛋,一块钱,就这一块钱,每天在我们的手里被挥霍着,而我们却从来没有心疼过。
很怀念小时候一块钱可以吃四个包子,很怀念小时候一块钱可以吃两根冰棍,很怀念一块钱可以吃一碗好大的米粉,很怀念那时候我们拥有一块钱很幸福时光……而现在,感叹一块钱能购买的东西是越来越少了。钱不值钱,最明显例子就是一块钱对应的商品购买力下降,这是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总体趋势,财富增长的同时民众的购买欲望也在增加,相对来说,货币贬值处于一种合理的区间。一块钱购买力下降,归根结底还是货币的发行超支,造成了货币的贬值,其中重大的因素就是庞大的行政支出,政策失误等造成,而不是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限制民间资金的流动来抑制投机。
“积少成多”是亘古不变的原理。在这样一个社会,我们也不能忽视一块钱的价值,一块钱我们做不了大事,但是没有这一块一块钱的聚集,我们什么大事也干不了。
一块钱现在能干什么
与现在相比,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块钱可算是巨款了,那时的一块钱可以买到很多斤的大米和鱼肉;20世纪90年代的一块钱也很厉害,可以买很多场的电影票和棒冰;而如今,手里拿着一块钱的人大多不敢出门。
如今的一块钱,究竟能买什么?
在钱越来越不禁花的年代,网友们感慨,真是要一块钱掰成两半花。除了买一份晚报,打一次电话外,一块钱意味着什么?它可能是大部委机关食堂的一顿午饭,打工者街头一顿勉强果腹的早点中的一根油条或一块烧饼……一块钱——事业单位一顿自助早餐。
早上8点,在统计行业某杂志的食堂里。“嘟”的一声后,刷卡机显示扣除了一块钱。
小刘托着餐盘在摆满食物的桌子前徘徊,在包子、馅饼、油条、油饼、鸡蛋等早点前作着选择。“我们食堂是自助的,自己只要一块钱就能吃顿早饭。按道理应该是五块钱一顿,但是单位给补助四块钱,我们只花一块钱就行了。”
而在北京打工的安徽小伙黎明,每天早上上班前都会习惯性地摸一下兜,看看有几块钱、够不够吃顿早餐,很多时候他只摸到一块钱,这意味着他只能在街边那种看上去连基本卫生条件都不具备的早点铺上买一块烧饼或一根油条或一个包子,但是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吃饱。有时候,他还不得不省下这一块钱,因为要用它来坐公交车,当然,这一块钱只够搭乘非2块钱起价的非单一票价制的公交车10站地以内。
一块钱——可以在便宜的早市买一个快要过期的面包。
全职妈妈李女士每天要精打细算过日子,让一块钱也要有用武之地。因为在便宜的早市上,一块钱可以买一个西红柿或者两个橘子;在晚上快打烊的面包店里,一块钱可以买到原本两块五的小面包;在批发市场,一块钱可以买两根铅笔,或者一块橡皮,或者两个练习本;在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块钱的冰棍或者烤羊肉串足够孩子高兴半天。
一块钱——在城乡结合部的馒头铺可以买到三个小点儿的馒头。
收废品的老冯来自河南驻马店,在北京通州的一个小区定点收购废品已经好几年了。问他一块钱能做什么,他的回答是:“一块钱在俺们农民工这里,也干不了啥了。”随后他想了想补充说:“一块钱能在我们卖废品那个地方附近的一馒头店买三个馒头,不过挺小的,一个人也不够吃,一块钱现在基本上买不到什么菜,我们天天吃的白菜豆腐都贵了,豆腐至少一块五一斤,白菜7毛多一斤,你说一块钱怎么花?”
老冯说:“去年一块钱还差不多能买一棵白菜,今年一棵白菜至少5块钱。”以前老冯还经常逛一元店,现在一元店都没了,都改成两元店了,“两元店里的东西也不能要,我去买过牙刷,刷一两次就掉毛,东西不行。”
一块钱——可以在宜家一支冰激凌。
在北交大读研的刘莘说,她逛宜家的时候,最喜欢买一支冰激凌,一块钱一支。
如果换成娱乐方式,一块钱的价值似乎立即降低,有网友统计,如果把一块钱换算成娱乐项目的时间,那么得出的结果约等于“电影2分钟(半价电影4分钟),话剧1分钟,演唱会15秒……”更不要说在进行娱乐活动时,人们还有购买零食等附加消费,不过这一切对于游戏玩家都不存在:“一个合格的玩家是没有时间吃零食的。”
也难怪游戏玩家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颇为无奈的感叹——这世界上一直没涨价的东西,只有两件,游戏点卡和工资。
各大超市,最便宜的矿泉水是一块钱,有的还略低于一块钱。但这种普通矿泉水的种类,却明显不多。
“一块钱能买现在某品牌的婴儿纸尿裤,M码。”刚做母亲的赵女士第一个反应就是宝宝用品——因为孩子刚刚出生几个月,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这方面:
一块钱只能买一小半儿便携装的日本进口品牌奶粉,只能冲20毫升,够宝宝一顿四分之一的食量;或者是一个婴儿的彩色墙贴,或者3个彩色气球,其中还是一个大的、两个小的……赵女士说,孩子身上的东西一般都是最贵的,除了上面的几种物品外,她基本想不到能够用一块钱买到的婴儿用品了。
经常买菜的保姆则说,一块钱能买2两香菜、或者两个馒头、或者6两油菜、或者1颗大蒜、或者1个半鸡蛋、或者半斤劣质大米、或者1两猪肉……一块钱——在高校附近的打印室能打印10页A4大小的作业题。
在北师大校园内一座教学楼的一层,4台电脑、3台复印机、两个小伙子都在忙碌着。工作一天后,电脑和复印机都有些发烫。复印机上方的墙上贴着一张价目表:“打印,50张以下每张一毛;50张以上每张8分。”这个价格对于林女士来说太便宜了。而远离高校的地方打印一张A4纸基本仍然是一块钱一张,因为贵和不方便,一些家长还买了家用打印机。
这家店的小伙子曾经告诉过林女士,之所以便宜主要是因为量大。老师、学生有时打印上千张、上万张。另外,对老师、学生也不能太贵,贵了,就没人来了,毕竟校园里还有好几家像他们这样的打印店。
如果是公交卡内的一块钱——在北京市还可乘单一票价一块钱公交车两次。
每逢限行,张军习惯乘坐公交、地铁上下班,从亚运村到东单。一趟公交,持公交卡是0.4元,上下班两趟就差不多了。但倒地铁,这一块钱就不够了。
一美元在美国生活中的价值在美国的许多“0.99美元超市”里,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0.99美元以下。
比如:方便面,0.99美元能买8包;橙子,0.99美元能买10来个;一瓶炒菜油,一瓶蚝油,一盒鸡蛋,一瓶牛奶,一包青菜,一个微型收音机,价格统统是0.99美元。
美国的平民百姓,只要不“奢侈消费”,只需很少的费用(100美元左右),就能买到足够的食品和一般消费品。
一美元虽是小钱,在美国却也能买到相当数量的食品。与之相比,冀望我们的一元人民币来填饱肚子的几率微乎其微。或许有人会说:一美元大约相当于7元人民币,7块钱买一棵青菜就觉得便宜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在美国生活的平民,而不是拿着人民币到美国消费的人。类比一下,我们就可以判断一美元在美国平民生活中的价值:最新的调查显示,纽约人目前的年收入大概在2万美元至10万美元,撇除货币单位和购买力,数字上跟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收入是差不多。
一块钱的泥土
我们往往只看到现在穷人和富人的天差地别,却忽略了他们的历史和过去。今天的富人,可能就是昨天的穷光蛋;今天的穷人,可能就是昨天的富人。穷人和富人,他们曾经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然而结果为什么迥然不同呢?再来看看这样的故事。
三个小伙子结伴外出,寻求发财机会。在一个偏僻的山镇,他们发现了一种又红又大、味道香甜的苹果。这种优质苹果在当地的售价非常便宜。
第一个小伙子望着这些苹果,双目发亮。他立刻倾其所有,购买了十吨最好的苹果,运回家乡,以比原价高两倍的价格出售。就这样他往返数次,成了家乡第一名万元户。
第二个小伙子望着这些苹果,沉思片刻。他用了一半的钱,购买了一百棵最好的苹果苗,运回家乡,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果苗栽上。整整三年的时间,他精心看护果树,浇水灌溉。
第三个小伙子望着这些苹果,一连几天围着果园东走走、西看看。最后,他找到果园的主人,用手指着果树下面,说:“我想购买这些泥土。”
园主一愣,接着摇摇头说:“不,泥土不能卖,卖了怎么长果?”
他弯腰在地上捧起满满一把泥土,恳求说:“我只要这一把,请你卖给我吧!要多少钱都行!”
主人看看他,笑了:“好吧,你给一块钱拿走吧。”
他带着这把泥土返回家乡,请专家化验,分析出泥土的各种成分、湿度等。然后,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坡,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开垦、培育出与那把泥土一样的土壤。最后,他在上面栽种上苹果树苗。
十年过去了,三个人的命运迥然不同。
第一位购买苹果的小伙子依然去购买苹果,运回来销售,但是每年赚的钱越来越少了,有时甚至不赚或者赔钱。
第二位购买树苗的小伙子早已拥有自己的果园,但是因为土壤的不同,长出来的苹果有些逊色,但是仍然可以赚到相当的利润。
第三位购买泥土的小伙子,也是最后拥有并收获苹果的人,他种植的苹果色香味甜,引来无数购买者,总能卖到最好的价格。
在这个故事中,三个人一个比一个聪明,他们留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样的机会,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结果。最先赚到钱的人不一定赚得最多,谁考虑得长远,放长线钓大鱼,谁收获得最多。
其实,财富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但如果我们不懂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它、挖掘它,那么我们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个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