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湖略成半月形,左岸背靠悬崖,正是半月的凸起部位,右岸矮山连绵一线,矮山尽为古木遮掩,参差不齐地勾勒出半月湖那凹陷的弧线。沿着弧形湖岸往右走,一路上尽是厚厚的青苔、杂草和藤曼覆盖,但虽则如此,地势却颇为平整,好像是经人工修整过。从表面看来,还真是有点沿湖观光大道的形制。我用脚步丈量了一下,这路面宽约十米左右,一路望去,每个路段左右两侧的间距也较均匀。途中碰到有几个高低起伏的地方,不知是地面塌方还是大石挡道,老头子就砍下一个大树杈去掀地衣。一掀开来,下面竟露出平整的长方形大石,常年经地衣覆盖及雨水浇淋,痕迹自然斑驳陆离,然而刻凿之痕却历历清楚,显然是由人为加工所成。老头子接连掀了好几个地方,下面情况都是如出一辙,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震惊。难道这个山间大盆地,曾经竟有人类群居生活于此?
大约走了二百来米的样子,忽见前方有一大石挡道,斜斜地倚在矮山脚下,像面墙一般。走过去一看,才发现是从矮山上延伸出来的光滑石壁。一如既往,石壁上依然覆有厚厚的地衣,底部有几个露出来的地方正在涔涔滴水。石壁虽大,但也没什么奇怪,在这喀斯特地貌中,只要有地堑或悬崖之地,这类屏障一般也会应景而生。但当我弯腰去看那滴水的地方时,发现石面上隐隐有一些刻痕,就从缺口处顺手往上一扯,掀开一大块。果不其然,这地衣下面,竟掩藏着各式各样的图案。
我从马老头手里接过树杈,把可以够到的地方都清理开来,借着那石壁上潸潸流淌的水,折几根树枝把石壁擦洗了一番。等那刻痕里的淤泥及残屑被清理干净,完整的图案就露出来了。毫无疑问,这些图案与考古发掘中的图画记事颇为相像,只不过在考古发掘中,我们所见到的表意符号一般较为粗陋,那毕竟是远古生产力的产物。而眼前的图画却截然不同,每一笔每一画的勾勒都极为细腻,表意符号的形象也是鲜活灵动,除了刻痕较为粗糙之外,其余细节都可以说是栩栩如生。如果从图案构成及质地上来说,你很难相信这是古人所为,你宁可相信这是运用现代机械雕凿而成。但从图案的表意上来说,现代人又似乎完全没有必要用这种方式来记事。况且,如果是现代人所为,那图画形象不可能这么古旧,那雕凿之痕也不可能这样粗糙。
“傻大帽,我想我们发现一处古代遗迹了。”水风轻高兴地说,在我清洗石壁之时,她一直盯着那上面的图画揣摩。
“我知道,现代人不可能跑到这里来干这种事。”
“那你知道这是什么时代的遗迹吗?”
“不敢肯定,看这大石上的图画形状及符号表意,只敢说是上古时代,有可能是春秋战国那会儿。”
“上古时代,那是肯定的。我跟你说,这八成是古滇国的遗迹之一。”
“何以见得?”我有些惊讶。
“很明显,从图画的表意上来看,这描绘的是一个大型的杀人祭祀场面,这个相信你们都看得出来。”水风轻一边指着石壁上的图画,一边讲解道,“图画正中立着一根大柱子,柱子上盘着几条大蛇,柱子右侧有十来个人裸体跪着,被反绑在大桩子上,估计是奴隶或者战俘。柱子左侧有两个祭司,各自手里执着权杖,看那架势,似乎正在呼风唤雨。祭司后面有四人用肩膀扛着坐椅,坐椅上端坐一男子,长发披肩、目光炯然。此人应该是本场祭祀的指挥者,也是现场最有身份地位的人,因为就他一人坐在别人肩上。这人后边,列队站着两排兵士,身上都穿着华服,手中执剑或其他兵器……”这些,只是画面的中心。在中心以外,尽是人山人海,有篝火熊熊冲天,有壮士击鼓呐喊,有民夫振臂高呼,形象不一而足,表现贴切到位。
“对啊,这些我也看得出来,确实是祭祀场面。可单凭一个祭祀场面,如何说明这就是古滇国的遗迹呢?”见水风轻老是这么由表不及里,我就打断了她的话。
“就你性急。”水风轻瞪了我一眼,“我是从其中几个物品上看出来的。”
“哪几个物品。”
“铜鱼形杖头、蛇头纹形铜叉子。”水风轻伸手指着画面上那两个祭司,祭司手里各执一杖。
“你怎么知道就是铜的?”
“我就是知道,怎么地?你不要这么猴急,我待会儿会解释给你听。”水风轻嗔怪道。
看那祭司手里所执权杖,或许历时非常悠久,但细节仍然历历在目。那铜鱼形杖头,目测比两个祭司的身高还要长,顶端拄着一条鱼,鱼头很尖很长,鱼尾呈扇形,鱼身上缀满了菱形鳞片。蛇头纹形铜叉子,形状也就是一条盘曲的大蛇张开血盆大口,从口里铸了一根八字形的叉子突出来。蛇身上的纹理也是细腻精致,柄上还绘有其他图案装饰物。
“那你接着说,我不打岔。”
“还有人形柄铜剑、猎鹿铜扣饰。”水风轻指着那两派列队站着的士兵。所谓人形柄铜剑,执在左边排头两个人的手里,这图画是平面的,只看得清剑柄的侧面,也不知道是人头还是什么动物头。猎鹿铜扣饰也是系在这两个人的腰上,形状勾勒的大概是一个男子左手掐一头鹿,右手高高举着剑,想要一剑砍下去的样子。
“还有这几个铜纹大鼓,隔中心有点远,看不太清楚,但形状应该差不多。”她又把手滑向了外边那些壮士敲着的大鼓上。在我看来,跟普通大鼓相比,这几只大鼓倒是没有什么稀奇之处,只是多了个敞口的底座而已。
“还有其他的吗?”
“你扒出来的地方,就这几样东西,当然,还有这些人物的服饰,服饰是最具特色的典型。我跟你说吧,刚才我说的那杖头、叉子、人形剑以及扣饰,和我前些年在瑞士苏黎世、李特勃格博物馆的古滇青铜文化展上看到的非常相像,所以我才会跟你说是铜的,并且指名道姓地说出名称来。但这壁画毕竟是平面作品,比不得出土文物现场展览,所以形状上看起来会有一些差别,但我觉得差别也不大。展览上,每样物品都是有名称的,只是不知道用途,在这壁画上,每样物品的用途都安置得一清二楚。”
“如果你说的没错,那画面背后的这些人,应该是生活在青铜时代的成熟鼎盛时期了?我觉得再怎么也得西周往后。古滇青铜器的铸造水平堪称一流,早了也未必能做出那样的水平来。”
“可以这么说。上次我看那青铜文化展,着实是炉火纯青,把青铜铸造做得那样纯熟,在工艺发展上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而这石壁上的画,又出现了那些青铜铸器,也就是说这些画面背后所生活的先民们,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正普及这些玩意儿。……结合这几样物品,结合这画面上人物所穿的服饰--这服饰,跟那青铜文化展上立体人物身上穿得也非常像。再结合地理地域。我敢说,咱脚下的这块土地,肯定隐藏着古滇国的遗迹。”水风轻一口气解释完,在我面前表现得颇为自豪。
说实话,看了这些东西,光从画面写实水平上来说,我就觉得叹为观止,的确是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那线条的勾勒水准,放到现如今,绝对要一个资深的素描师才做得出来。水风轻所说的青铜文化展,我倒是没见过,曾经在书上浏览到一些相关图片,但走马观花地一翻即过,也没有留意得这么细致。不过听水风轻刚才一通解说,脑海里还真是有些印象。
至于说古滇国,以我所掌握的史料来看,也只能是以管窥豹。这是一个由西南边疆古代民族所建立的神秘古国,有关它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太史公以凝练的笔墨,对西南各少数民族、西南各古国及部落择要作了概略性说明。当时,古滇国辖地是以滇池区域为中心,在古滇国的东部,就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大狂夜郎国,而其西部,是以洱海区域为中心的昆明国。古滇国出现的时间,并无史料记载,但据后来的考古资料证实,最迟不晚于战国时期,但这也仅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界定。在其出现以前,滇池及周边地区是什么样一种情况,我们无从知晓。据太史公《西南夷列传》中所说,这一带的众多夷人部落全都结着椎形的发髻,耕田种地,有一些小城邑和聚居的村落。可见,应该还是非常朴实的农耕社会形态。在此,我们不去追究具体的国家及部落形制到底如何,反正古滇国跟夜郎国一样,偏居一隅、封闭落后,没有见过大世面,以为天下之大,非自己莫属,各自称雄一方。直到公元前122年,古滇国才真正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
当时,大汉朝的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今阿富汗)归来,说他在阿富汗之时,发现有人把蜀地和邛县的产品(布和竹杖)捣卖过去,派人询问是从哪里得来的,人家说是从东南方的印度流进来的,而印度商人呢,又是从蜀地商人手上批发得到的。这时,又听说邛县(今四川西昌一带)西面大约两千里的地方,有个叫身毒的国家(印度)。既然二者可以贸易互通,可见把干戈捅进来也不是没有可能。张骞发现了这个重大秘密,就跟汉武大帝极言利害之能事,说阿富汗位于大汉的西南方,非常仰慕中原的繁华,只是苦于被匈奴阻断道路,未能开通交往之道。假使有一天互通之道打开了,身毒国捷足先登,拆墙犯到我华夏之境,对大汉那可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汉武大帝听他这么一说,还真的是放心不下,就派一批使臣向西南夷沿小道出发,寻找张骞所说的身毒国。使臣行至古滇国时,滇王也是闲得愁闷得慌,非得找上一点茬,把这些使臣给扣留了下来。这以后,大汉王朝又陆陆续续派出十多批人前往,也都被滇王所拦。一年多以后,使臣们全都滞留于昆明国一带,无人能够到达身毒国。这滇王阻拦就阻拦呗,还非得问人家“汉朝和我滇国比起来,到底哪一个更大”。这明显就是孤陋寡闻,不知道中原有个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嘛。使者们回来,跟汉武大帝言明此事,说西南夷的古滇国和夜郎国,俱都是雄大之邦。其君长各自为政,自视甚高,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不通,常年坐在井里看着自家天大,居然敢跟我大汉王朝比大比小。臣等认为,完全可以想办法把这些蛮夷之国招徕归附,听从我大汉差遣。众人这一比一划、一解一说,汉武大帝对此事也就真上心了。不过,这也只是太史公《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下来的一面之词,通常来说,干这种事的政治初衷,无非就是扩张地理版图、实现政治统一。
公元前112年秋,汉王朝以铲除乱党的名义,组建了五路大军,十万人级别的部队,向南越王国(广东省广州市)发动灭国性攻击,于公元前111年初将其剪灭。这其中,有一路大军是驰义侯“遣”所率领的巴蜀、夜郎兵团,主要由囚犯和民兵组成。大军沿牂牁江一路南下,当行至且兰国(今贵州省平越县)时,号召该国加入讨伐南越大军之列,但且兰国王心里悬得慌,唯恐率军出征后,邻国乘虚而入,上演一场烧杀掠夺的灭国惨剧。于是打死也不从命,并跟邻国联合起来,意图背叛华夏大地,杀了大汉政府使节团和犍为郡(四川宜宾)郡长。大汉王朝鬼火一冒,立马从征讨南越的巴蜀、夜郎兵团中抽调出八股兵力,猛烈围剿,一鼓作气斩杀了且兰国王、邛都国王、筰都国王。且兰、邛都、筰都都是和古滇一样的西南夷古国,并且都处在滇国周边,地理上互为唇齿,这一下统统被灭掉,滇国自是面临唇亡齿寒之险,只是向来自大惯了,古滇国王未必能够先知先觉。
公元前109年,汉武大帝本着和平解决的外交策略,派遣使者出访滇国,劝其归降。滇王仗着势大国强,军队数万,且邻近又有劳浸、靡莫这样的同姓大国相扶,因此志气颇高、腰板挺硬,不把来使的话当回事。并且劳浸、靡莫还不是省油的灯,五次三番袭扰大汉使节团和戍边士兵。使者归来,与汉武大帝说明此番经过及其过节,大帝火冒三丈,当即决定用武力把它给拔掉。
就在同一年,汉武大帝派了两员大将,征调巴蜀民兵,一举挥军西进,势如破竹,先灭了劳浸、靡莫,再以大军压境之势开到了滇国城下。滇王失去援助、势单力孤,碍于局势,不得不选择投降,俯首称臣。滇国破后,大汉王朝乃在其境内设置益州郡(云南省晋宁县),代替中央政府执掌行政事务,但考虑到其地方特殊性,仍然赐予滇王金印,令其继续统领滇国臣民。如此这般,随着时间慢慢流淌,时至西汉末年,汉族人民大量涌入边疆地区,汉朝的郡县制也随之日益巩固,并逐渐取代滇王政权。至东汉初期时,滇国声威已经苟延残喘,很少被人们提及。又至东汉中叶,曾经在西南边疆煊赫一时的古滇国彻底销声匿迹,成了封存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从出现到彻底消失,古滇国存在的时间大概有500年左右。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考古发现,我们所了解到的,大多是有关古滇国的今生事迹,对于它出现之前的前世印象,则实在是无从查考,揭不开那层未知的神秘面纱。由于古滇国不通中原文字,更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只能在青铜器上述说自己的民族故事,因此史料记载颇为匮乏。尽管新中国成立后,也有不少古滇遗迹被发掘,很多古滇文物被出土,但对于它的那些尘封往事,留给后人的只能是无限遐想。
不过神秘归神秘,古老归古老,这里不关咱们的事。咱们不慎涉足此地,发现大石壁上的图画,也是纯属偶然。本来吧,这鬼地方大正午的起雾罩子,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心里隐隐觉得是不祥之兆,应当及早抽身离去才对,不料那万年老参竟莫名其妙地跑了,这又是马老头的命根子,只得不顾一切地拼命死追。等追到湖边消失无踪了,我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几个人又沿着这半月湖走了起来。这一走不打紧,发现古滇国遗迹也不打紧,打紧的是,我们竟不知自己这条小命已经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