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尚未明,明郎就出了石室,携带昨日收拾好诸物包裹,拿起宝剑便出了密洞。
因华山在长安城东面约300里,所以明郎出了密洞便一路向东前行。行了整整三个多时辰,忽然遇到一队赶马的商人,其中有一批瘦小的黑马,被赶马人驱赶着,就用仅剩的十几两散碎银子,买了匹瘦马。将包裹诸物妥帖的置于瘦马之上,骑上瘦马便径直向华山而来了。
因马儿瘦弱,明郎多有不忍,如此中间多有下马步行,终于在天黑之后,赶到了华州地界,这华州距离华山已经不足百里。
而此时的城门早已关闭,明郎只得升起篝火,和瘦马兄一起栖身在城外密林之中。明郎找将马拴好后,便拿出水袋和两个烧饼,用篝火简单加热,便算吃了晚饭。
吃过晚饭,明郎便在篝火旁边睡着了。
是日,天还未亮,明郎便从噩梦中惊醒过来,昨晚明郎自然是多有呓语,或惊叫、或呐喊、或悲咽,也曾数度惊醒,却始终没有再留下一滴眼泪。
明郎从噩梦中惊醒后,便去整理水草,来喂马儿,之后自己也简单进食。趁着秋露茫茫,空气清新,便早早起行了。
如此行了不到两个时辰,便来到了华山脚下。
(注:华山,上古尊称中华山,太华山。山海经有云:“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广数十里,远而望之,若华然,故曰华山。山顶有二泉东曰太丘泉,西曰蒲池泉,东西分流,挂溜腾虚,直泻山下……”
华山者,山势盘回峻挺,翼带河滨,控临关险,壮都邑之形胜,扼雍、豫,晋、鄂之噤喉。秦中险塞,甲于天下,岂不以此也哉!华山之巍峨,束河为池,山川之雄,泰华裒(póu)然,可称九州之首!
整个华山山系由五座主山峰组成:即东山朝阳峰、西山莲花峰、北山云台峰、中山玉女峰,南山二峰。其中尤以南山落雁峰为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其为“华山元首”,或源于此。
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绵,尽收眼底,使人顿时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感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仙情趣。峰南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下临一断层深壑,同三公山、三凤山隔绝。南峰由一峰二顶组成,东侧一顶叫松柏峰,西侧一顶叫落雁峰,也有说南峰由三顶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内。这样一来,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柏峰居东,孝子峰居西,三峰整体象一把圈椅,三个峰顶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如人正襟危坐而引双膝。)
书归正转,策马径直,终于来到华山南峰山脚,而今日的华山天幕,却是一派阴沉之色。望着这巍巍华山,明郎内心却是顿生起伏。因为这华山对于明郎而言,实在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明郎下马后在山脚休整片刻,心绪渐渐平定下来。然后从马上取下包裹、宝剑诸物,继而解下了马的缰鞍辔头诸物。来到瘦马耳边,一面抚摸着瘦马鬃毛,一面说道:“谢谢你了,马兄!一路相伴,辛苦了。现在你自由了,去过属于你的自然生活吧。保重!”然后对着马背轻轻一拍,瘦马便向前跑去。谁知刚跑出了几十米,瘦马便停驻,马回头望着明郎。而明朗看到瘦马如此,自然很是感动,微笑着大声说道:“走吧,快走吧!去过属于你的生活吧!”听到这些,瘦马似有会意,慢慢回转马头,便缓缓加速消失在了路径之中。
明郎看到马儿消失在视野之中,很是欣慰,之后孤身走进了华山的群山之中。
身处华山,往日情景,依稀而至,曾经和父母亲人游览华山的情境的点点滴滴,也在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经过半个多时辰的行进攀登,终于来到了华山山腰。
遥想当年:“明郎曾与父母双亲多次同游华山,在峰峦之上,明郎父母皆曾对华山做出精妙评点,芳清曾道:“华山峻泰,域内奇绝。造化于天,鬼斧神工,甲于天下形胜,既具天然磅礴之美,又兼后天人工之细致错落,章节之处多有灵韵动人,实在瑰美无比。”成弼也深以为意。
继而补充道:“华山山势雄削,松柏森爽,钟秀隽美,遍集众山之长。俊美此岳,峥嵘中华。高标赫日,半壁飞雨。直上数千仞,基广而峰峦叠嶂,屹于岭表。真乃难得之所,难得之境啊,……”说到此处,夫妻二人不免相视一笑,余下一切尽在无言默默相视之中。而那时,明郎只有十五岁,就在父母身侧。’
成弼夫妇沉溺片刻后,成弼转头便对明郎讲道:“我儿,依照华人传统,生前多忌讳谈论生死之事,可是生前不谈,死后何安啊!我与你母亲死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将余躯火化,骨灰相融,遍撒于华山之上,如此则欣慰之至矣!届时我与你母亲的魂魄便可世世相依,凭借华山雄奇壮美之风云景色,神游天外,双双遨游!岂不绝美!”说完这些,夫妻二人,都极其安慰的点点头。
明郎听父母说完这些,内心自是极其感动,也暗下决心定要完成父母之命。只不过口头上还是赶忙说道:“父母大人,长命百岁,何必现在疾急部署,未来遥遥无期之事。”……
明郎母亲淡然的对成弼说道:“人生在世,确实不该轻谈生死。然我愿与君生死同在。何况共栖于如此壮美之所。”……
听到这些,明郎也不知再出何言,只得默默地看着,听着。人、景、话语,巧妙相融,自然引人神往。当时又值黄昏错落,山中精致宛如仙境一般,予人震撼,又使人不自觉的沉醉其中。”明郎想到这幅图景,仿佛一切美好都如昨日才刚刚发生一般。不由得心绪激动,感慨命运多舛!
慢慢的回过神来,明郎眼眶又已经不自觉的湿润起来。
此时明郎内心却充满了一种无缘由的自责:“我就连父母的尸骨也没有、、、也没有保护好、、、我、、、”泪水似乎马上就要坠落。但明朗一如誓言,慢慢觉察到了眼中变化,瞬间将头高高昂起,咬住下颔,紧闭双眼,极力克制,似乎生怕有一滴泪水,从眼眶中迸涌而出。
如此抬头强力克制了片刻,待泪水终于顺着泪腺流走了,明郎才又将头正回。继续向上艰难攀爬,终于登临了落雁雪峰顶,这峰顶却是奇寒绝域,冰雪万年不化。
到达峰顶后,他小心翼翼的打开包袱,取出用包裹严密的土灰烬。放在地上,自己则在土灰烬面前跪了下来,慢慢的压低身子,将额头贴在地上,久久不愿起身。
明郎只有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感情,虽竭尽全神,极力的克制,泪水虽未留出眼眶,却早已流淌肆虐在心头。突然,明郎将头抬起,面对着这巍峨高山喊出了他内心反复冥想的话语“:(最好用少数民族语言,喊出阿爸、阿妈)父亲、母亲,我好爱你们,我真的好想你们,对不起,我一定会,一定会、、、、”发出的声音在空中盘旋,造成回声,相互交融,好不悲壮。
可是内心纵有千般的依恋,万般的不舍又能如何,又能如何!
起初明郎本想留这灰烬永远带在身上,转头一想:“还是要完成父母的遗愿,让他们魂归华山。”
昂起头忽而顿悟道:“他们真的离我而去了吗?他们并没有离去,也永远不会离去,因为他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永远,直到我也成为灰烬,到时我的魂魄自然也就会与他们汇合。”想到这里内心顿觉豁然。
明郎从地上起身,庄严肃穆的打开灰烬包裹。放在手中,任由山风吹拂全身,并缓缓将手中的土灰烬吹在空中,渐飘渐远。
可是随着灰烬飞散,在空中缥缈,于大地之上却又重新拼凑出一个崭新而具有无限生机的明郎。此时明郎站在山顶上,望向远方,似乎看到了父母对他微笑的样子,明郎跟着也报以微笑,这是一种平静而深沉,成熟而隐忍的微笑,这种笑,具备一种无法言说的魅力,可能因为这是一个人在极度悲伤过后的那种顿悟之后而意味深长的微笑。
明郎孤身一人,一直在山顶打坐待了半天,待到天晚,渐渐西方霞光开始涌现。明郎顿时心胸清朗,缓缓起身,便从峰顶下去了。
下了峰顶,明郎却并未按原路折返,而是来到了一条幽径盘驳的小路,顺着小路慢慢的来到了半山腰间,前面便是奇绝险重的长空栈道。而在长空占道的尽头,却存在着一处不为世人所知的极隐秘之所在:知退崖。
这知退崖处在半山腰,距离落雁峰顶大约450丈。原来这知退崖是当年明郎先祖,在机缘挑战之下偶然发现的,因在华山奇险长空栈道的尽头之处,所以甚是人迹罕至,这栈道上下皆是悬崖绝壁,由人工开凿出尺许路面,只容一人通行。长空栈道,时隐时现,惊险可怖之极。若想走过栈道,必须尽量使身子紧靠石壁,屏气挪步,方能前行。否则稍不用心,便有堕入万丈深渊,粉身碎骨之危。
在几乎行至石壁尽头时,还有一个弯道,在栈道内外不论如何去看,前面都已无路,唯有亲身行至弯道之处,才可突破“疑无路”之困境。原来是栈道至此转圜,形成一个极大的转折。过了弯道,再行数丈,便有一菱形巨岩阻隔视线,阻挡去路。本来能发现栈道转折的人就是很少的,而有胆量敢上栈道,到此之人,更是极少。况且即使行至此处,遇此巨石阻隔,自然会下意识以为后面已然无路,也就不得不折返了。
来到了长空栈道,明郎却也并不迟疑,而是将身上诸物细细检查,认真绑缚后,就径直走上了栈道,似乎胸中早知其中的蹊跷。然明郎此时功力毕竟低微,踏上长空栈道后,只得紧贴石壁,尽量保持身体平衡,缓缓向前行进,毕竟常人纵使不携带任何物件在此险地还需倍加小心,何况他还要手持长剑,身背包裹。如此小心在意的走了数十丈,转过弯道,终于来到了巨石前。明郎只得小心翼翼的爬了上去,随即一跃而下,便来到了知退崖之上。
想当年成氏先祖游览华山,为挑战自我,便从山上腰悬绳索,向下攀附,方于无意之中探幽至此。这半山崖顶乃是一个半圆形的平台,很是平坦,并无突兀,平台的面积近百平方米。三面石壁配合山势左右环抱着石崖,一面邻接万丈悬崖。石崖平台上方数丈之处零星生长着几株极其壮硕的柏树,刀削斧劈般的斜直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远远望去,推测看来每一棵的树龄都在百岁以上。想来于如此险境,竟有如此生生不息的喷薄向上之生灵,真是不自觉从心底感叹大自然的造物之奇。
而崖上平台东南角有一人工而成的深达一丈,直径半丈的圆形水潭,
因构造巧妙,潭中之水也都由雨雪融汇而来。崖上平台内侧还有一无门石洞。洞内面积约百尺见方,为数个大小石室组成,倒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想当年也不知是什么前辈高人在此隐秘修行,不愿为外人所知,也不知他如何悬空建构的,想来这一切都已成迷。自从近百年前,成氏先祖发现此等秘境,原以为有人在此,却从未发现人踪。遂渐将此地变为一探幽历险的隐秘宝地。想来此地险峻异常,遂将此地命名为“知退崖”,有规勉洞晓进退之意。
至此成氏男性成年子孙每年都会在九月九重阳节前后,定期隐秘前往华山,来到知退崖。并在崖上待上旬月,祭拜先人、登高凭吊、反躬诸己,静思这一点时间的成败得失,放慢脚步,修正身心,再行前路。毕竟走的太快,灵魂恐怕会跟不上了。
正因如此,所以洞内一些生活必须的器物(包含以前在这里留下的一些兵器)还是有的,并且具备可供三月开支的简单食粮。
身在知退崖中,便觉空气清幽,群山围抱。此时天已大黑,乌云尽去,银河漫天,与崖顶水潭相映成趣,蔚然互衬。在崖顶之上望着这漫天的星辰,顿觉有出世而独立之感,不由得心神入定。
明郎躺在崖顶水潭之侧,望着满天星辰,便慢慢的睡下了。这一晚,是自从家遭无妄之灾后,他睡得最为平静的一夜,没有了呓语,悲鸣。
待到第二日清晨,霞光普照洒在他那面如冠玉的面容之上,映照出一片金色,明郎也慢慢的的从地上醒过来。
而等着明郎与我们的却注定会是一个超然不同的未来。
明郎起身后,用石洞内的木盆在水潭中打了些水,认真洗漱之后,简单进食。旋即,独孤便进入石洞,从包袱里拿出了万剑乘宗剑谱,开始认真研习。
这剑既分上、中、下三部卷:独孤便先仔细修习上卷。说来,这上部卷倒也图文并茂,既有招式技法的详解图形,又有所习剑法的心法口诀,倒也真是详尽之极。
而这上部卷的第一种剑法便是当年名动武林的行意剑法:
行意剑法总纲:修习行意剑讲究内外兼修,分别为内修三体式,外修五行法,十二形剑。
三体式为行意剑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
内功修习讲究三体凝一,此为内功修习之源,兼以六合,六合者为里三合、外三合,里三合为意气力,外三合为手足眼。以心之发动为意,意之所向为剑势,此为剑领。以六合为法则,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心与手合,手与剑合,剑与气合,此为外三合。使意气力三者与心手剑互为作用,逐步达到六合的高度互融统一,内外兼修的目的,因此称之为行意剑。
五行法和十二形剑则是具体的招式。
五行法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法(金)、刺法(水)、削法(木)、截法(火)和横法(土);
十二式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剑、虎形剑、熊形剑、蛇形剑、骀形剑、猴形剑、马形剑、鸡形剑、燕形剑、鼍形剑、牛形剑、鹰形剑。
三体式心诀:
形意剑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形意剑内功修习之基,亦是所有剑招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剑法的三体式一般是按照“三顶、三扣、三圆、三毒、三抱、三垂、三曲、三挺”等为要领。持剑具体如下:
一曰三顶
三顶者何,头向上顶,有冲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臂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手剑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丹田以固命,是谓之三顶。
二曰三扣
三扣者何,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手背足要扣,则气力到手,沉步力厚。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是谓之三扣。
三曰三圆
三圆者何,背骨要圆,其力催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虎口握剑要圆,勇猛外宣,则剑有裹抱之力,是谓之三圆。
四曰三敏
三敏者何,心要敏,如怒狸攫鼠,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饥鹰之捉兔,能预视察机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是谓之三敏。
五曰三抱
三抱者何,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击敌必准。心气要抱,遇敌有主,临变不变。两肱要抱,出入不乱,遇敌无险,是谓之三抱。
六曰三垂
三垂者何,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催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是谓之三垂。
七曰三曲
三曲者何,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力富。两膝宜曲,弯如半月,则力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皆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是谓之三曲。
八曰三挺
三挺者何,颈项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脊骨腰挺,则力达四稍,气贯全身。膝盖挺,则气恬神怡,如树生根,是谓之三挺。
五行法口诀:劈法(金)、刺法(木)、削法(水)、截法(火)和横法(土);
剑法如下:
1、劈剑法
金生水来水濡金,肺肾两家本相亲;
劈开火山通丹灶,钻出肾水返昆仑。
2、刺剑法
刺剑好似箭离弓,消息全凭后足蹬;
纳得肾水荣肝木,松肩垂肘气自平。
3、削剑法
削剑形似水中波,引来肾水济心火;
和风吹动天边月,静观织女传玉梭。
4、截剑法
裹手丹田发从心,漫步周天消息真;
春风送暖心花放,神清意缓醉熏熏。
5、横剑法
两膀轻松头顶悬,腰轴转动运丹田;
气通两胁肝脾健,力发章门似涌泉。
五行法与十二形剑意,讲究取其魂,守其行,厚积薄发,日积月累,终使十二形浑为一体。
明郎先将行意剑内功口诀、心法口诀默诵纯熟,随后便从石洞内拿出一把普通宝剑,却未直接使用祖传的青曜剑。毕竟在明朗的心中,这是先祖的遗物,实在不愿轻易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