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族长接过圣旨后,当天就赶回德县,然后就开始安排分家的事情,分家时因为刚好有108户,就分成108支,同时仿效宋朝时期义门陈氏分家的方法,一是把一个铁锅砸成了108块,一户一块;二是将108户的户主名字写在一个棉布上,写了108份,每户一份,而族长则是将108户所有人的名字写在一张棉布上,总计1389个人名,由族长保存;三是每支族人以“义”为头、以“庄”为尾、以手艺、特长等为名,建了108个庄,像义马庄、义拳庄、义道庄,分别表示养马手艺、会拳脚功夫和学道的户主建立的分支,当然还有义剑、义枪、义木(木匠)之类的,四是所有族人都暗中牢记两套切口,一套是若干年后族人相互之间问询身份的切口,便于族人若干年后即使已经陌生,但也可以通过切口知道相互间的身份,一套是族人今后如果再次聚集时召集族人到某地集合的切口,是族长还存在一份能在若干年后族人再次聚集的希望的布置。
同时按族内精于各行的实际,仿效宋梁山108单英雄的做法,将其中文、武、智、律等划分36支,称为天罡,其中主要是精通佛、儒、释、墨、法、阴阳、道之类的分支,其余匠工等手艺划分72支,称为地煞,其中主要是精于72行的各类手艺之人,当然这种分法是族内的说法,不能显露在外,毕竟梁山108好汉是造反而聚,要是让乾隆知道了,必定不管后果的血腥铲除。
从此,德县陈友谅这一义门陈氏之后,就变成了陈氏义门,而族人则除族长一家独居德县外,其他族人再次被迫分家散居各个地方,宋朝时期陈氏义门分家之事再次重演……
前面说乾隆和陈家族长一晚谈判后,陈家族长答应乾隆提出的几个要求而分家,而陈家族长只是提出了一个毫不引人注目的条件,就是允许陈家族人中手艺人可以外出干活挣钱养家,当时乾隆未经详细考虑就答应了,这正是陈家族长高明的地方。
自从德县陈家被乾隆关注,派人当地方官员摸查没有结果,后来陈家族长因得到朝廷内部消息被迫写密信给乾隆,既是迫不得已,也是因为陈家族长就已经将事情考虑周全。
陈家不可能和乾隆抗衡,这是不可辩驳的前提,既然无此,那剩下的就是如何保全自己,做的好与坏,无非是两个结果,或者鱼死网破,或者低调生存,鱼死网破的事情有暗人在进行,当族长的只能考虑前面安排这事,后面具体操作上估计真要发生了,自己也就看不到了。
低调生存的话,最可能的就是仿效宋朝时期分家而居,但分家最大的可能是被乾隆暗中逐步一一击破,最后落个族灭人亡,这是当族长的必须避免的事情,而避免的方式只有和乾隆达成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让自己知道所有族人的生存状况,而既不引起乾隆的忌讳,也让事情可以暗中进行,最好的方式就是暗中联系,但暗中联系的具体操作方式必须也考虑不能引起乾隆的猜忌,如此一来,族人中的手艺人外出讨生活而暗中联络是最好的办法。
前面说过,这一支陈家大族因为当时族长的特意发展,最后在昌盛繁荣时期,结合族内实际情况成立了文、技、律三堂,三堂中既文又武,但是最多的是技堂中的匠技门,是这一族特意为收集各行手艺人的技术而成立,不分贵贱,只求齐全,包括泥、瓦、木、篾、铁,甚至偷、摸、骗、寻山点坟、看相算命之类的,自然这门中族人也最多,而手艺人最大的特点则是外出靠手艺讨生活,这样一来,在族长的有意促成下,不用特意安排人员去查看各分支族人的生存情况,完全靠族内子弟从事手艺的族人每年外出,就可以既不让乾隆猜忌,又可以完全知道各地各支族人的生存状况,避免乾隆皇帝暗中下手一一击破的可能,这才是当时族长的高明之处。
而正是当时陈家族长这点高明之处,在几次发现乾隆暗中下手击破几个分支族人导致这几支族人灭亡后,陈家族长都及时密信问候乾隆,才算是及时制止了乾隆的刀子向其他族人下手,避免了各族被乾隆暗中一一击破的可能,当然这事让乾隆十分愤怒,但也不得以接受了这个状况,毕竟这是当时陈家族长唯一提的条件,也是陈家族长的底线,只能怪自己当时一时高兴过头,没有细细考虑只里面的猫腻,让陈家族长钻了个空子。
就这样,散居各地的陈氏义门一族,在付出几支族人灭亡的代价后,在族长和乾隆的几次交锋后默许的平衡状态下下,慢慢生存和发展,数十年后,族长故去,新族长接替,依旧暗中守护着众人,其他族人各自默默生存,有的蓬勃发展,有的生计不继乃至后人不存,或者迫于生计迁移他地,直至数十年后第一次30年一次的修谱上,存余约一百来支,而到再次的30年后的修谱上仅存不到80余支,约有30余支族人或灭亡,或消失,或因生计窘迫无法聚集,一直保存到清朝灭亡,到了民国时期。
民国前期,清朝政府外有内患,无暇顾及这陈氏义门的生存状态,即使乾隆在死前留下遗嘱,让后人务必及时关注陈氏义门的情况,务必在王朝灭亡前将陈氏一族灭绝,但到清朝晚期时期,慈禧夺政后,沉溺于享乐当中,无暇顾及陈氏一族的情况,而陈氏一族在乾隆之后一直低调生存,甚至这一族人中约定不得入朝为官,已经完全让清统治者忘记了当年的事情,而继续繁衍生息,后来见清统治者无暇顾及,慢慢开始着手聚集之事,先后由不同的分支在不同的地点建立了聚集点,只是因为各支分散极为厉害,数个聚集点都没有完成聚族之事,同时因为某种其他的原因被废除,而聚仙洞则是最后一个由陈家族长建立的聚集点,在此前也曾经隐秘建立了聚才庄、义庄之类的地方,但都没有聚仙洞这个聚集点做的更加接近设想的程度。
清咸丰年间(1850-1861),当时留在德县的陈氏义门族长后人见时机成熟,经过历年在江南各地考察后,选择江西省静安县的一个地方为族人聚集之地,按当年分家时的约定,取名为聚仙洞,一是聚集各支族人的意思,二是降低当朝统治者的关注,由所带的数支精于手艺的族人在外面做手艺时,通过特别的暗语发布信息,召集族人聚集,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后,先后召集60多支族人后人或前来投靠,或发来消息,但仍有一半的族人毫无消息,此时原分散到各地的族人部分依旧记得当年的约定,部分则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对当年分家之事完全忘记,族内经过商议,决定派遣专人做这项事情,务必将分散至各地的族人召集,为更好的完成这项事情,族内再次商议,所选之人必须通过族内的一系列考验后方可进行,就制定了一系列的考验方法,木匠则是被所选人员之一,而这个人在族内则称为墨者。
墨,黑也,暗中之人,七色之极是为白,三色之极是为黑,一表暗人之意,二表众人之因,众聚陈氏义门之族人,现陈氏义门之风景。
木匠之前已经有数人被挑选作为合格的墨者到江南各地联络失散的陈氏义门后人,经过将近百年的时间,也找回将近20支族人,剩余有30余支族人无法找全,按当年族长手稿的记录,大概有不到十支族人被乾隆暗中所灭,但仍有约20支族人毫无消息,而且按当年分家时分成108支,其中文、武、智、律占36支称为天罡,匠技占72支称为地煞的分法,这毫无消息的约20支族人当中,竟然绝大部分都是天罡中的族人,也就是核心中的族人绝大部分都没有聚全,迫使已经找回绝大多数族人,有了非常可喜成就的族长不得不加大寻找的力度,而继续挑选墨者,而木匠则是选中的墨者之一。
木匠在16岁被选中,学木匠手艺半年,半年后随着师父出去半年,17岁后后来独自出去做手艺讨生活一年,在这一年中,木匠最大的疑问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一是在和其他手艺人为同一个主人家干活时,其他手艺人总是寻机找理由寻自己的事头,二是自己老是感觉自己仅是纯粹的手艺人,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东西可以让自己融入手艺人的圈子当中。
而这竟然是陈氏挑选墨者的考验方式,清咸丰年代,陈氏义门当年族长的后人,考虑召集各族后人的条件成熟,在历经聚才庄、义庄之后,再次挑选聚仙洞为召集族人后人的所在地,挑选墨者前往江南各地寻找分支后人,为确保所选之人能够达到墨者的条件,设立了某种考验的方式对入选墨者的族人进行筛选,要求合格的墨者一是低调不得进入官府的视线之类,二是保全,要求合格的墨者在毫无后勤的情况下能够独立生存,毕竟当时陈氏一族已经没有太大的财力物力对这墨者进行支援,而只能靠墨者一边在外寻找后人,一边靠自己的能力可以生存,而手艺人则是最好的候选人,毕竟手艺人一是外出活动不显山露水,二是活动范围极广,三是可以独自靠着手艺养活自己,完全符合墨者的条件,而第三个条件则需要在验证入选的墨者在完成前两个条件的考验后才能告知。
木匠作为当年的墨者入选人之一,在一人独立出门靠手艺生存一年后,达到了前面两个条件,即可以靠着自己精湛的手艺独自生存,又因为只是手艺人的原因,即使手艺比较精湛也没有受到官府方面的关注,通过了入选的考验,至于木匠在外一年当中一是被众多各行各业的手艺人故意挑事,二是自己认为没有真正进入手艺人的行当,原因竟然是因为,挑事的手艺人竟然全是陈氏义门后族之人,在当年约定的情况下靠特殊的标记认出木匠的墨者入选者身份,而故意对他进行挑事,考验的是木匠的忍耐性格,只有完全通过忍耐考验的手艺人才能即使手艺精湛也不会造成冲突而引起官府的注意,至于木匠感觉无法真正进入手艺人的圈子,是因为木匠没有得到墨者身份的认可,而对其中的一些暗语不知情,不懂某些暗语意思,造成走在手艺人圈子之外的一种感觉。
17岁那年,木匠在几人当中通过墨者的考验,最终进入墨者的角色,也终于知道了陈氏义门的详尽往事,开始学习墨者的一些必备知识、技能。
18岁那年,木匠消失,经过一年的学习,完全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和必须掌握的技能。
19岁那年,木匠再次消失,前往江南各地寻找尚未找到的其他分支。
20岁那年,木匠没有找到任何一支族人,当年未回。
21岁那年,木匠仅找到一支族人,当年年末回来,以家中独子无后为由请求卸去墨者身份,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这一年,聚仙洞因为红卫兵趁周家村修路之际,趁乱冲进聚仙洞祠堂,损毁众多古物,尤其造成族谱丢失,竟使当时的族长吐血病故而亡,导致众多等待已久期望极大的族人心灰意冷而四散离去,而后继族长竟然带走当年乾隆时期的族长手稿,欲再次在合适的机会重新建立聚集之地,仅留一些依旧对聚族之事死心不改的老人……
这一年,众多族人离去前将郑家山坳的阵法破除……
这一年,直到木匠儿子逐渐长大,表现出某种特殊的兴趣,聚仙洞陈氏义门一族所留老人竟然没有找到合格的墨者后人……
十六年后,木匠儿子参加修谱大聚,在大聚上得到了一些古老陈家的内幕,在一个当年留在聚仙洞的族老的大力运动下,拿回当年族长手稿,让木匠儿子有了某种想法……
三年后,木匠儿子不顾木匠的反对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坚定考取某大学的历史专业,竟然是坚定了成为墨者的决心……
这一天,木匠和自己的儿子说了一个当年自己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