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狭窄清净。
整齐的台板上架着一台九寸电视。
我坐在小板床的床沿上,身下是散乱的部队棉被,手摸上去,一股子的滑溜。铁窗大开着,有凉莹莹的风不时窜进来,窜进我的发梢,窜进我的领口,窜进我的耳孔。我大口呼吸了一阵,仿佛这是属于我的世界。
双脚踩在木地板上,这小到不能更小的房间唯一值钱的估计就只有台板上的电视机了。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在用这样的电视?我鄙夷地打量着四周。不知是否是梅雨季节的缘故,四壁的墙沿上已经爬满了黄绿色的霉毛,满屋子一股潮湿的霉味。
记忆中的某一个阶段,我经常会闻到这样的味道。
是儿时的雨季吗?亦或是城郊发霉的旧屋。
南方的夏季,五六月份就要开始迎来黄梅雨,紧接着那种湿润的霉味就会伴随半个夏季。目江町的夏季从来都是这么度过的,六月底就会响起接连不断的蝉鸣,直到九月,寒蝉才被初秋的凉意逼走,在催命的季节更替中结束自己孤独而聒噪的一生。
却是华丽的。
凑近床头柜上的日历,记录的都是看似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1967年7月。
我长叹了一声,置身这个年代,我也能将“妹妹被抓了”这样的事情看得与己无关,仿佛一切都在记忆中按照正常合理的轨道行进。我扫了眼日历,上半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整个社会都在摇晃,人群的呼声越高,被打下的出头鸟就越多。
我俨然想起,自己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啊!
一个死人有什么资格评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还是说我将会目睹发生在这个年代某个人身上的事情?
接下来,我听到了收音机的声音。
这是被我无视很长时间的声音,不知是否因为死亡,我对声音的感知度降低了。
从小房间出来后,走了一条不短不长的甬道。
甬道很黑但是通房处透着明亮的光,我试探着朝着光源走去。渐渐走到了尽头,踏进了通房,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话语声也逐渐清晰了。我不知道那是谁在说话,在更遥远的年代,这玩意儿恐怕就是语言机器的怪物罢。
一股腐朽的属于过去的气息扑面而来。
鬼晓得我会跑来这里。
这是一间通亮的书房,除了这面连接着甬道的入口,另外的三面都安置了铁窗,房间里明亮得很。白天还是看书的好场所。不出我所料,靠窗的墙壁上打了一架木柜。看起来倒是非常简陋,木柜上的书不多,但估计都是陈年旧书。
我朝书柜走去,在空置的木板上用手一搓,几乎能将我呛一鼻子灰。
几本书在同一层零散地摆放着,上面也积起了厚厚的灰层。还有几本书掉在了地上,恰好被我踩在脚底下。《鲁迅文章节选》、《***之歌》、《艳阳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一本很薄的、几乎躺倒在台子上的《故事会》。我想其余的《故事会》应该也在这个房间里。
从我进来开始,收音机就不断重复着一些我无法理解的话语。
我无法想象,自己竟然触碰到了这个年代的事物,即使它是灰尘我也由衷地感谢。我睁大眼睛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便看到了唯一可以解释收音机里那些话的——红宝书。
固然是时代的产物。
但我并不想去翻阅解读,一个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而突然出现在这里的死人,没有解读和评判的资格。我现在要找到的,是这个房子的主人。
他去哪里了?
出去散步了?
去买东西了?
还是。
和他的妹妹一起被抓走了?
其他的几层都放置着一些关于医学和伤后处理的书。
书体已经破旧而且泛黄。
我拾起一本最底层的、单独放置的厚本子。打开后我才发现,这是一本相册。扉页写着一句话,“忆金陵,赠吾妹冯源,望君惠存。”下面是一首贴上去的诗。纸体不知是印上了还是被泼了墨,一大块刺眼的红色墨斑。
忆金陵?大难临城
命理浮沉
世人未闻
时代起感心灵之振
漫漫长夜霜露重深
迷林错综无影共枕
异乡魂
忆金陵
大难临城
枪打出头鸟
高帽一戴
满街打滚
望君犹记
切肤之疼
如今已死之人
见此文
声泪俱忿
原来,他早已知道已死之人会来到这里?还是说他并非知晓我的存在,而是他自己本身就是已死之人?故乡鞭打之痛远远不止切肤。若他还能听见和感受到心脏的跳动,怕是每一次鞭打都在他的心窝子里留下一道深深的鞭痕。
那我势必要找到你。
我往后翻了翻,这相册应该就是笔者本人的。
这是一位男性,从那张黑白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他是个清秀俊朗的年轻人。后面是他和不同人物的合影,尽管相册的外皮已经开裂甚至掉皮,但是每一张相片都保存得非常小心、细致甚至完好。其中有一张照片是“杨振华和周文在三百周年合影留念”。
看到这里,我合上了相册。
我不认识周文在,周文在也不认识我。说不定下一个世纪的某日,我会在游荡大街无所事事的时候碰到他的鬼魂。杨振华,就是房主的真正姓名吗?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他可能只是个平凡的人,那么这个人,他现在又在哪里呢?收音机仍开着,如果这个房间有些所谓逆反的东西被人看见了,那么杨振华现在,估计奔他妹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