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在《韩非子》里曾论及“君主可以致国亡”的罪状,其中“为小利而失大利”一项,引出下面的例子:
从前,晋国的献公欲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于是苟息使在御前奏议上进言献计:
“只要我们蹭虞国以垂棘的玉和屈地的名马,相信他们会立刻借道给我们。”
垂棘是玉的产地,屈地是名马的产地,两者在当时都是最珍贵的稀品,然而献公却对这番话感到不安。
“垂棘的玉是先王传下来的宝物,屈马对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骏马,倘若对方拿到这两样宝物却不借道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如果他们不想借道给我们,一开始就不会接受我们的东西,只要他们接受,路也借给了我们,他们的东西就等于我们的东西了。宝石不管放在家内或家外一样都是宝石,马不论从内侧看或外侧看也都一样是马。因此,请大王不必担心。”
“爱卿所言甚是,那么就决定了。”
于是献公便以苟息为使者赠玉、马予虞公,并求借道。虞公一看见这玉和马便想马上接受,不过虞国也不是无贤能之士,宫之奇这位重臣一听到这件事便向虞公进言:
“此事万万不能接受,虢国对我们来讲有如枝木对车轮一般重要。枝木和车轮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虞与虢之间的关系也就像枝木与车轮,一旦借道给晋,虢国亡国之日恐怕也是虞的亡期了。总之,万万不可接受,请大王三思啊!”
然而虞公却毫不听劝,仍借道给晋,苟息讨伐虢国之后,三年后再举兵攻虞,结果虞大败而亡。苟息便再度捧着玉,牵着马献给献公:
“玉仍像原来的玉,马却似乎比以前更硕壮了呢!”
献公闻言大笑。
韩非子在介绍完这一段故事之后,有以下的议论:
“为什么虞公会军败国亡呢?主要就是被眼前利益所熏心,正所谓财迷心窍,结果招来无穷后患。”
这就是欲望里的陷阱。
因利欲熏心而失败的并不是只有虞公,《韩非子》还有这么一则故事:
某人嫁女儿时告诉女儿说:
“尽量存私房钱吧!因为即使嫁过去,也会有被赶出来的一天。”
于是女儿就在夫家拼命地存私房钱,不久被发现了,便被公婆赶了出来。女儿回到娘家时,带回来的东西比嫁过去时还增加了一倍,做父亲的不但没有醒悟教女儿的不是,反而因财产的增加而沾沾自喜。
韩非子在此故事后面评论道:“现今的政治家就和那个父亲的手段一样。”
方圆规则:
现代的人也有见利眼开的倾向,不过对于纯粹利益的追求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掉入利欲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