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铄金”——许多人说同样的话,就能把白的说成黑的,可见人嘴巴的厉害。这句俚谚虽也有它正面的意义,但大多还是用在负面的事情上。
《战国策》里就有“三人成市虎”的有名故事。
战国时代,魏国有一名庞葱的重臣。某年,他奉命陪太子到赵都邯郸当人质,出发之际,庞葱向魏王说:
“若有一家臣说‘街上有一只老虎’,你可相信了?”
中国虽然多虎,但即使是在久远的战国时代,都市里也不容易看见老虎。
“怎么可能呢?我才不相信这种事!”
“那么,若又有一人说街上有一只老虎的话呢?”
“或许就值得怀疑了。”
“如果再有一人说同样的话呢?”
“啊,若三人都这样说的话,应该是真的了吧!”
庞葱接着发言:
“事实上,街上一只老虎也没有。但就如您刚才所说,若三人都说同样的话就不得不信了。现在,邯郸远在异国,在当地发生的事是无法正确传出来的,所以是否可请三个人去传话,说我只是不在城中,而不是到邯郸去庞葱说完即使邯郸,不久果然有人向魏王中伤庞葱,以致太子被迫归国,庞葱却不再为魏王所接受了。
如此,坚固的信念也不敌“众口”。
方圆规则:
《战国策》里还有一则“曾参杀人”的有名故事。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以孝出名的曾参,他住在费城时,发生了一件与他同名同姓者杀人的事件。很快地,这件事就传到曾参母亲的耳中,当时正在织布的她,却很镇定地说:“那孩子绝不会做这种傻事。”不久,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他母亲表面上依然若无其事地继续织布。接着,又有一人来相告:“曾参杀人了啊!”此时,他的母亲就开始感到惶恐不安,而准备收拾东西逃走。
庞葱的故事是件真实的故事,但曾参的故事就明显的是个比喻的故事了。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众口”的可怕。人类聚集成社会而生存,因此而有了所谓的“众口”,但却没有能防止这些“众口”造成伤害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