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干封(干为天)里有句“亢龙有悔”的名句。所谓亢龙乃指上升的龙,“亢龙有悔”意即训诫人们上升之气势突然跌转下来,对于命运总是留有遗憾。而能在极盛之中看见衰微的征兆,乃是中国人认识人生的基本态度。
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齐威王非常好宴,每天晚上都沉溺于举杯声中。某夜的宴会上,有一名叫淳于髡的主宾在座,威王兴致大发,便向淳于髡如此问道:
“不晓得先生要喝多少才会醉呢?”
“喝一斗会醉,喝一石也会醉。”
“喝一斗若已醉,又如何喝一石呢?请告知原因。”
淳于髡便回答说:
“比如在大王的盛情招待下,因紧张可能还没喝完一斗就醉了;如果和久不相见的朋友相遇,可能喝五六斗就不行了;但若和村里的农民们闲谈,愉快之余喝酒尽兴的话,大概七八斗后,三次会有一次醉倒;有时候甚至到了杯盘狼藉、众人皆醉时,我虽已酩酊,却还想再喝一石呢?有句话说:酒极生乱,乐极生悲。万事不也是如此吗?”
确实,万事一旦过分就容易开倒车——淳于髡是故意讲这个道理来训诫威王的。威王不是昏君,听了这一番话后,从此不再日夜流连于酒宴上。
另外,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和淳于髡同一时代,有一位名叫范雎的人,他乃一介说客出身,后登秦国的宰相,以“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促使秦国国富兵强,对秦国有相当的贡献。然而到了晚年,他却有重大的失误,原来他所推荐的将军带了二万军队向敌人投降。投降乃是连杀九族的重罪,而且以当时秦的法律,推荐者也同罪,范雎幸而得到秦王的信赖而免于死罪,然而他内心却一直愧疚不安。有一名叫蔡泽的说客要求见范雎,他如是说:
“逸书里有所谓的‘成功之下必不久处’,你为何不趁此机会归还宰相的绥印呢?如此不但可以保有像伯夷那样清廉的名声,同时还能享受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那般的长寿!如果你还眷恋现在这个地位,日后必为自己招来祸患。《易经》里不是有‘亢龙有悔’的警言吗?主要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只知上不知下,只知伸不知屈,只知往不知回的道理。所以,请你再仔细思考。”
范雎闻言道:“好。我听您的话,欲不知止,此欲便有所失;有而知足,此有始不失。幸先生得以适时教睢,睢诚心受教。”
于是他立刻上奏辞官,推荐蔡泽继任这个职位。
方圆规则:
淳于髡、蔡泽都是有智之士,而善纳的成王与范雎也都是没有话说的君子。由此看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深知“亢龙有悔”——盛者必衰的道理,或许这也可视为中国人特有的平衡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