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不仅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损伤,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生活。如果孩子爱生病,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过敏体质,然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家长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辨识孩子是否是过敏体质:
第一个途径是观察孩子是否有过敏症状;第二个途径是看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第三个途径是看孩子的性格特点,过敏体质的孩子聪明、好动、爱发脾气。
抗菌素不是洪水猛兽,对症最见效
正确认识抗菌素,才能用对抗菌素
孩子生病了,医生给孩子开了抗菌素,有些父母担心吃了抗菌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就什么都不给孩子吃。家长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这样做却是不正确的。
孩子感染细菌后,如果您不让孩子吃抗菌素,孩子就要单枪匹马地与细菌作战。孩子的“兵工厂”主要是扁桃体、腺样体和肠道淋巴系统,为了提高战斗力,这些工厂就要扩编,也就是代偿性增大。医生检查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的扁桃体肿大,伴有肚子疼的症状(肠系膜淋巴结炎)。如果这些器官经常代偿性增大,就会形成慢性扁桃体炎和腺样体增生,孩子睡觉就会打呼噜,孩子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家长能够及时给孩子吃抗菌素,孩子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给孩子吃抗菌素,什么情况下不应该给孩子吃抗菌素呢?
抗菌素是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能杀灭或抑制细菌。由于经常有媒体报道医生滥用抗生素,导致很多病人连合理的抗菌素都不敢使用了。
现在大医院的儿科都比较正规,一般的感冒发热也需要检查血常规,如果检查结果证明孩子是细菌感染,这时候使用抗菌素就是正确的,不使用才是错误的。如果连血常规检查都不做,医生就给开抗生素,就有滥用抗生素的嫌疑。
儿科主要使用青霉素类或者头孢类抗菌素,这些抗菌素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一代头孢主要的副作用是肾毒性,三代头孢的副作用已经很小了。相对于疾病对人体的损伤,抗菌素的副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有些人认为头孢类消炎药物会杀死白细胞,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使用头孢类抗菌素后,绝大多数的细菌被杀灭了,因此血液里的白细胞也会降低到正常水平。如果这个时候合并病毒感染(在细菌感染的时候,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会降低,病毒会乘虚而入),往往会导致白细胞降低到正常值以下。这是病毒的作用,而不是抗生素的副作用。
使用抗菌素要遵循的五大原则
1.一定要有严格的用药指标,血常规检查提示有细菌感染后再用。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病症,病因很多,有时候是感染导致的,有时候是非感染导致的。由感染引起的疾病,病原菌可能是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每个病症产生的原因做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菌素的前提。医生一般会根据孩子的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最终做出诊断。
2.用药要足量,还要坚持按疗程用药。对细菌就要一棍子打死,否则它还会死灰复燃,甚至比以前更厉害。超级耐药病菌就是慢性疾病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很多家长怕药物有副作用,认为只要不发热了或者不咳嗽了,孩子的病就好了,就可以停药了。其实不是,孩子身体里的细菌有时候只是刚刚被压制住,如果马上停药,细菌就会死灰复燃。
根据用药特点,抗菌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浓度依赖性抗菌素,比如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这一类药物的浓度越高,对病原的杀灭就越快,但由于药物有副作用,所以不是浓度越高越好。高浓度的庆大霉素可能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高浓度的环丙沙星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这类药物都不能大剂量地使用。第二类为非浓度依赖性抗菌素,或者称时间依赖性抗菌素。这类抗菌素维持在血液里的某个最小浓度的时间越长,对细菌的杀灭越有效,至于浓度的高低并不重要。头孢类抗菌素就是这个特点。因此,家长在给孩子服用头孢类抗菌素时,不要随便减少服用的次数。
3.不要随意把抗菌素作为预防感染用药使用,这样会造成细菌的耐药性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抗菌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和感觉判断药物好坏是不可取的。
5.不要几种抗菌素频繁交替使用。对于重症感染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几种抗菌素。
细菌耐药到底是谁的错
细菌产生耐药性,孩子再生病便无药可吃,是家长对抗菌素使用最大的顾虑。耐药是细菌的生物本性,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繁衍的需要。无论多么小心,最终细菌都会出现耐药性。但不要害怕,人类也会生产出更新的抗菌素来对抗它们,毕竟人类比细菌聪明太多。细菌耐药需要经过成千上万亿代的遗传和变异来实现,在一个没有严重疾病的人身上,细菌很难实现耐药。耐药菌一般出现在医院,特别是重症监护室,那里的细菌更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很容易产生耐药菌株。
人自身不会耐药,如果你感染的是耐药菌株,不论你是否吃过抗菌素,都会出现耐药现象。细菌耐药的根本原因是大范围不合理应用抗菌素造成的。另外,部分病人不遵从医嘱随意减少抗菌素的药量、服药次数和使用时间,也会导致细菌耐药。合理使用抗菌素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责任。只要您合理、足量、足疗程地使用抗菌素,就不容易出现耐药现象。
细菌耐药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它跟我们的畜牧养殖业有一定的关系。由于畜牧养殖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加上监管不到位,为了减少牲畜和水产的传染病,饲养员经常往饲料里添加抗菌素。长期大量不合理地使用抗菌素,就可能培养出超级的抗药细菌,这些细菌通过人畜共患的方式传染给人类。
温馨提示
儿科使用的抗菌素,副作用较小,相比疾病对孩子的损伤,抗菌素的副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确认孩子被细菌感染后,就必须要使用抗菌素了,否则可能造成孩子扁桃体、腺样体、淋巴代偿性增大。使用抗菌素有五大原则:
1.要有严格的用药指标,血常规检查提示有细菌感染后再用;
2.抗菌素要足量足疗程使用;
3.不要随意把抗菌素作为预防感染用药使用;
4.抗菌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以价格和感觉判断药物好坏是不可取的;
5.不要几种抗菌素频繁交替使用。
高手爸妈必备的医学常识
抗生素、抗菌素、消炎药物的区别
抗生素是具有抗病原体活性的一大类物质,是放线菌、链丝菌等微生物在代谢中产生的,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以及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一类物质。抗生素依据作用对象以及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抗细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真菌作用等。比如由青霉菌属所产生的青霉素,以及头孢菌素、链霉素等是抗细菌的抗生素;治疗单纯性疱疹的阿糖腺苷是抗病毒的抗生素药;两性霉素B是抗真菌的抗生素。
抗菌素是指对细菌和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抗菌素是抗生素的一种,是抗生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抗菌素是针对相应的病原菌和病原体进行治疗的药物。
消炎药物,主要针对的是无菌性炎症。而老百姓理解的消炎药物就是所有对抗致病菌的药物,包括抗菌素、抗病毒药物。
人为什么会生病
人体为了和疾病做斗争,建立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防御体系。这套体系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保护人体免受病毒、细菌、支原体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袭击;二是及时清除新陈代谢以后的废物,清理人体与病原微生物打仗以后的战场,消灭变异的人体细胞;三是修复受损的器官和组织,让其恢复正常的功能。
人体的防御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物理屏障(皮肤和黏膜)、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这些防御体系是按系统层次组成的,病原攻克第一道屏障以后,立即面临第二道屏障。这种多层次的体系构成,使得人类能够在成千上万种致病菌的攻击下得以生存。非特异性免疫又称为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的,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
非特异性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都能快速反应,同时在特异性免疫的启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特异性免疫又称为获得性免疫,是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的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年幼的孩子容易生病,是因为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刚出生的新生儿,只能借助胎儿期通过脐血输入的母体免疫球蛋白对抗感染。此类免疫球蛋白在孩子出生后逐渐减少,到4个月的时候含量已经相对不足。但婴儿直到6个月的时候,身体中的免疫球蛋白才逐渐上升,在6岁时追上成人的标准。细胞免疫方面,3岁以下的孩子,因为T淋巴球功能不足,不能有效对抗包着夹膜的细菌,这类细菌包括肺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因此,3岁以下的孩子更容易得肺炎和流感。
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健康屏障
皮肤和黏膜构筑了人体的第一道天然屏障,人体只能通过口腔、鼻腔、尿道、肛门这四道关口与外界进行交换,完成能量代谢,也正是这些“通商口岸”的存在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入侵的途径。
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皮肤的多层扁平细胞里多为没有代谢的死细胞和胶质。因为病毒必须通过活的细胞才可以入侵人体到达相应的靶细胞,所以流感、麻疹、水痘等病毒是不能通过完好的皮肤进行传染的。皮肤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不利于细菌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杀死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黏膜虽然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但黏膜有多种武器。
呼吸道表面由上皮细胞覆盖,这些上皮细胞不但有纤毛结构,还能分泌黏液。一个健康人的呼吸道表面每天可以产生大约100毫升的黏液,这些黏液不但有利于纤毛的运动,还能黏附病原微生物,阻止其进入细胞。上皮细胞上的纤毛具有主动摆动作用,该运动是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摆动的,从而使黏液和黏液里的病原体向咽喉方向移动,通过咳嗽和吞咽动作将其排出体外。
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细菌和真菌等;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400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
在上、下呼吸道的黏液里游弋着一些机动部队(吞噬细胞和白细胞),随时能够吃掉病原微生物并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鼻腔前部有鼻毛,鼻毛交织成一张大网能兜住大部分的灰尘和较大的细菌;鼻腔后部的纤毛和黏液能粘住绝大部分的病原体,通过打喷嚏、擤鼻涕将这些病原体扫地出门。
消化道也是一条很难逾越的屏障。只有那些最具有抵抗力的病原体才可以通过消化道来实现感染。
病原体遇到的第一个关口就是口腔,口腔唾液含有一种溶菌酶,可以高效地分解细菌。唾液中还有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杀死病毒,甚至对艾滋病毒都有很好的灭活作用。吞咽还可以缩短病原体在口腔的停留时间,让病原体没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病原体在侥幸逃脱唾液的封杀后,接下来将面临的是胃酸的攻击。胃酸几乎可以杀死食物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胃中还有很多蛋白酶,这些酶在胃酸的作用下,具有最佳的活性,可以降解食物里的蛋白质,当然也可以分解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
十二指肠内有大量由胰腺排入的消化酶和来自肝脏的胆酸盐,对病原体的蛋白外壳和脂类都有很好的溶解作用,可以迅速杀死这些病原微生物。另外,肠道中还定居着数以亿计的有益菌,这些有益菌早已经瓜分完地盘,使落网的病原菌没有落脚之处。肠道和尿道更是通过定期的排泄迅速将有害细菌和物质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