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岭上飘起漫天雪花的时候,长安悄悄迎来了天宝六年。
因为杜有邻一案,长安城显得很是肃杀。东宫属官,正五品的赞善大夫杜有邻生有二女,长女嫁给左骁卫兵曹柳绩,次女便是太子良娣,在太子府中地位仅次于太子妃。
柳绩生性狂傲,不拘小节,喜好功名,与淄川太守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俱为至交好友。只不过,柳绩与妻子家里人关系不睦,杜有邻谨小慎微被柳绩视为迂腐胆小,柳绩在杜有邻眼里则是离经叛道,不循礼仪的浪子。两人积怨已深,甚至发展到互不来往的程度。
柳绩恨之深,便散播谣言,言称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李林甫本就与太子不对付,一听说此事,立即指派吉温与御史共同审问。原本只是一时激愤想要出气的柳绩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阵仗,立马承认自己是乱说一气,但在吉温的威逼利诱下,为了不让自己背上诬告的罪名,只能将错就错,在李林甫的授意下,将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人拖下了水。事情愈演愈烈,在严刑下受不住煎熬的众人最后一口咬定太子也参与其中。因为牵连众多,朝廷动荡,大有废太子之势。
不过,很显然,李隆基怀疑其中另有隐情,命令京兆府会同大理寺一起重审此案。案情仅仅过了数日便明朗起来,一切都是柳绩挟怨报复,他的举报缺乏足够的证据。
有感于朝廷自武则天一朝起颇多动荡,不愿意扩大事态,再兴太子废立的李隆基立即颁布圣旨为杜有邻一案画上了句号。
杜有邻、柳绩因为与皇室有亲戚关系,免于死刑,判杖刑,贬往岭南。但执行杖刑的过程往往因人而已,在李林甫授意下,杜有邻、柳绩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
太子惶恐之下,为了撇清自己,证明自己的清白,只能请心腹宦官李辅国宣布自己与杜良娣离婚的决定。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此时,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朝野为之震恐。
时年已七十岁的北海太守李邕经过监察御史罗希的审问,被认定以重金贿赂过柳绩,且豢养死士,图谋不轨,杖毙于任上。其子嗣虢王、西河太守李巨亦被认定为柳绩的同党,坐贬义阳郡司马。
由于李邕是淄川太守裴敦复所举荐,曾任刑部尚书的裴敦复一同被认定为柳绩同党,遭到杖杀。
邺郡太守王琚因与李邕都是朝中元老,自恃是朝中元老却长期居于地方,不为李林甫所喜,也被诬告为贪赃罪,贬为江华司马。
就在朝野以为此事可以告一段落的时候,李林甫又大兴狱事。监察御史罗希自青州往岭南,一路经过的地方,遭受贬谪的官员都被杀死,郡县官员惶恐不安。驿马到了江华,王琚服毒自杀未死,听说罗希已到,担心自己又被罗织其他罪名,上吊而死。就连播川太守皇甫惟明也被杖杀于任上。给事中房琯只是略微表达了一些不满,便被李林甫马上贬为宜春太守。一时之间人人自危,对于李林甫的所作所为莫不知声。
如果颜泉明知道了这些,只会感慨现在的状况已经比历史上好上了许多。至少,左相李适之还在位而不是摄于罗希的威势自杀于宜春;他的儿子也没有因为迎回他的遗体被杖杀于HN府;还有韦坚,虽失权柄,却没有像历史上那般在贬所被罗希杖毙。
在李林甫的白色恐怖下,天宝六年的新年,长安城内的诸多官员家家户户都过得冷清而凄凉,即使对李林甫再忌惮再愤恨,百官却不得不强颜欢笑,为李林甫备上厚礼,只求他网开一面,不要牵连自己。太子李亨去了,左相李适之去了,刑部尚书韦坚去了,礼部尚书席建侯去了,在京九品以上官员全部都去了。在百官眼里,宁愿得罪太子也不愿意得罪李林甫,李林甫已经用行动证明,得罪他的下场便是皇甫惟明一般。即使被处死,也不会有一人为他申诉。
高仙芝的奏疏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呈报到天宝六年第一次常朝上。当然,在此之前,除了李林甫,无人知道高仙芝的上书。
“诸位爱卿,今日有何事启奏?”李隆基有些慵懒的看着群臣,虽然年事已高,但李隆基的眼神愈发犀利,没有人敢质疑这位靠着武力与智谋收复民心,重建大唐秩序的帝王。他漫不经心的一瞥足以让人无所遁形,前不久,他的一纸诏书让李林甫拥有了生杀大权,也让百官知道了在皇权面前,任何的计谋都没有作用。
如果是往常,有资格第一个回答李隆基问题的必然是右相李林甫,但很显然,李林甫如老僧入定,将机会让给了左相李适之。
李适之似乎和李林甫有所交流过一样,主动说道:“启禀陛下,微臣有事启奏!”
“哦?”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若有所思地瞥了李林甫一眼,饶有兴趣地说道:“左相请说!”
“微臣身子不适,老病不堪厘务,为陛下的江山社稷计,为大唐黎民百姓计,请陛下恩准,允许微臣辞去左相一职!”说完,李适之便跪了下去。
太子李亨、韦坚皆是面面相觑,完全没有料到李适之会主动请辞,看着神色不变的李林甫,二人马上意识到李适之必然和李林甫达成了一些协议。
李隆基倒是没有太过讶异,只是淡淡地向李林甫说道:“左相这一去,朝廷便少了一位肱骨大臣,这可如何是好?”
李林甫不疾不徐地说道:“陛下,左相虽然身子不适,难当大任,但略尽绵薄之力为陛下分忧还是无妨,陛下不妨封左相为太子少保,教导太子?”
李隆基略一犹豫,便答应下来,对李适之说道:“爱卿,朝廷实在离不开你,你便暂时任太子少保,为朕教导太子!”
李适之忙道:“谢陛下!微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隆基示意李适之平身,看他退到属于太子少保的位置后,道:“李爱卿一去,朝廷便少了一位宰相,诸位爱卿以为,满朝文武,有谁适合补李爱卿的位置?李爱卿,你可有合适的人选?”
李适之毫不犹豫地说道:“臣以为门下侍郎、临颍侯博览群书,深谙政事,可为宰相辅佐陛下!”
“右相呢?”李隆基略一沉吟,看向李林甫。
“临颍侯可堪大用!”李林甫笑吟吟地说道。
“众爱卿以为呢?”
群臣早已得到李林甫的授意,纷纷言称****烈在最佳的人选,唯一反对的便是****烈本人,但谁都知道这是****烈自谦。即使是李亨,摄于局面也同意****烈。众望所归之下,李隆基便宣布以****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领兵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