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意思,就是有利的、有益的。利益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可以包括衣、食、住、行,包括亲情、爱情、开心、快乐等等。
利益是可以发生转变和转化的,在某一时期认为是损害,可以在另一时期认为是利益。
譬如一件衣服,有人开始不喜欢,但过后再看,却觉得漂亮并买了下来。
譬如一道菜,开始吃觉得难吃,但试过几口之后,却喜欢上那种味道。
利益也可以是很主观的,在这人看来是利益,在其他人看来,有时可以认为是损害。在这人看来是损害,在其他人看来,有时也可以认为是利益。
譬如买书,在不爱看书的人看来,是一种损害,因为他要付出二三十元去买一本书,而这本书他又不想看,因此付出二三十元对他来说,就是利益的损害。但在爱看书的人眼中,一部好书就是一种利益,远比二三十元重要。甚至于有某些人家中藏书十万,可见在爱书的人眼中,得到一些好书,远比失去一些金钱重要得多。
譬如一块土地,因某些原因价钱大幅下跌,但许多人都不敢买,因为怕价钱会继续下跌,怕自己会遭受到金钱的损失。而一些有眼光的人,在价钱下跌到一定的程度,却敢于把自己大部分的家财用来买下这块土地,随后土地的价钱大幅上升,于是给这个有眼光的人以大幅的利益回报。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利益的主观性。
利益不仅具有主观性,而且有时会具有隐蔽性和特殊性。
譬如有人官高权重之时,却认为官场黑暗而辞归故里,追求田园之乐。这时候就是以不沾染官场黑暗和享受田园之乐作为追求的大利益。
譬如有人捐出自己全部家财去做慈善事业,这就是以帮助他人和自己本身的开心快乐作为追求的大利益。
上面的行为在某一些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了解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利益因素:这些人更愿意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不再是以物质利益作为自己的首要考虑和行事准则。
从上面的种种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各人对利益的不同看法、不同追求和不同能力。
人类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并由此衍生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分工岗位,每一个分工岗位都代表着一定的利益。由于人对利益的主观性,和各人追求利益的能力不一样,因此一般情况下都是能力不足的处于较为次要的分工岗位,能力较好的处于较为主要的分工岗位,以便较有效率地去追求大家的共同利益和各自的利益。
假如一个人能力不足,而处于较为主要的分工岗位,就会很容易对大家构成利益的损害,并因此损害到他自己的利益。而能力较好的如果处于较为次要的分工岗位,那就不能较有效率地追求大家的共同利益和他自己本身的利益。因此分工岗位的划分主要在于各人的能力。
当然,人类并不是以各人的能力作为划分分工岗位的全部因素,除了以能力作为划分之外,有时也会以亲缘关系进行划分,于是出现了继承的制度,这时就是以亲缘关系作为主要的利益考虑了。
由于人类对利益的需求,并通过人行为透露出的对利益的追求能力,人一般会由于群体的认可或不认可以及机遇等原因而处于相应的分工岗位,并且随着时期的不同和能力的变化,会在他自己的意愿下和群体的意思下以及机遇等原因的影响下而变换不同的分工岗位。
但无论是人的分工,还是人的其它种种行为,只要深入的分析一下,在其背后都总能找到“利益需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