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著名物理学家惠更斯是光的波动说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用波动说解释了很多的光现象,但有一些现象波动说却无法解释:人们在门后可以听到声音,但在不透光的门内却无法看到门外的光射进来,假如光是波的话,与此结果应是相反的。
其实上面的现象应该这样解释:声音是通过空气和物体的振动而传导的,只要空气或物体的振动令我们产生足够的、相应的感觉,我们都可以听到声音。但光是由斥力和引力引起的,二者都是大致地沿直线传播,只要用物体挡住了让我们感觉到光的斥力,那么我们就不能感觉到光。
对于声波甚至水波和其它种种的波,科学家以为只是效应的传播,媒质并不会伴随着波的运动而前进。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效应是必须存在媒质基础的,否则以波的形式存在的效应都只能是由空无性的“东西”产生的作用,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存在“媒质基础”,就必然存在媒质,只要是媒质,都必然是物质,都必然是由粒子原子分子组成,粒子原子分子内部由于受到引力斥力的共同制约,是不能猛烈地振动的。但有某些物质粒子原子分子之间引力作用不是太大,受较大的斥力作用时粒子原子分子就可以产生流动性、产生较大幅度的变动,波的传导其实就是这种变化形成的。波并不只是一种效应的传播,也不能只是一种效应的传播,它的形CD是、而且只能是物质本身位置“大幅度变化”造成的。不过这种微态的变化,单凭我们一双并不灵敏的肉眼是难以看出来的,就算是在科学仪器的帮助之下,恐怕也要花费很大的功夫。
水波的传播须要以水为媒质,那么光波的传播媒质是什么呢?为了解释光波的传播,惠更斯只好假设了一种媒质,并称之为“以太”。“以太”这一个名词其实源于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元素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时,同样假设了“以太”作为传播媒质。
但是,国际光速测定的权威性人物迈克尔在1887年却用精确的实验证明了宇宙中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的“以太”。其实哪里有什么传播媒质、哪里有什么“以太”呢?世界的本原物质本身就是能运动的“东西”,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其实都在不断的运动,引力本身就能运动,光本身也能运动,绝对静态的物质根本不会也根本不可能存在于世界之上,物质的运动也根本不用依赖什么静止的“以太”来作为媒质,“以太”只是存在于假想中的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