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静把所谓合作书扔给宋刘氏,就拉着宋小弟出了门。
蘑菇种植要是在21世纪,简单得很。在这里,上山找到蘑菇种是麻烦但不难的。但要自己采集孢子,培养菌丝,这里没有过滤纸,没有培养液,没有试管。
她只能去用其他的工具代替。
村尾住着张民家,张民会用陶泥烧制粗陶,就在山林边盖了小屋,围了大园子烧陶。附近人家用的陶水缸都是张家出的。
她去了张家,要求做5个类似普通金鱼缸那样的小瓷缸,缸口要小一些。需要瓷盖子,大小是能盖住这瓷缸的,张民一口答应了,只是个圆盖子也没其他要求简单得很。订好了5天后来取,宋静才带着弟弟回家。
无菌水无非是高温蒸馏水,没有玻璃试管不好弄。宋静很流氓的打算直接用放凉了的开水代替。
蘑菇的培养料稻草,麦秸秆,牛粪都好找,只是考虑到所需量比较大。可以出钱向村人收购。这个好解决。
石灰,宋静知道城墙,寺庙等建筑都用到了大量石灰,还有药用的,道士炼丹的,都缺不了石灰,只不知道到哪里可以买。这个就得找她娘了。
“这石灰也好办,明天找你孙大爷去县衙的工房问下就是了。”宋刘氏失笑,还以为是什么难事,石灰外面难找,工房那肯定是有的,就是价高些,不难买。
宋静这才恍然,只知道朝廷有六部,却不知,古代县衙除了审案,其实也是依吏、户、礼、兵、刑、工分六房,分管相关事务的。
自此,宋静自觉自己能做的都差不多了。具体找人,买料,安排事宜就看她娘和大启叔的了。毕竟她只是一个10岁的小孩,也不可能事事亲为。
而且她发现她娘亲宋刘氏具有一个管理型人才的潜质。她能很好地整理出蘑菇种植手册中出现的材料,知道要准备些什么。第一时间就计划好了,那些部分可以寻找谁最方便最适合去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准备好了所需的培养料。
宋家的院子围得大,正房右后面也建了一个房子是用来放柴禾的。
现在要种蘑菇,宋静就打上了这间房子的主意。跟宋刘氏商量后,在房子靠墙的一面搭个棚,把房子里面柴禾移出来,堆放在棚里就行了。这样就有了菇房。
又在菇房附近找一块空地,按序堆制培养料,用作一次发酵。
这些都由孙大启带着他媳妇张梅具体操作,宋刘氏只需要按照蘑菇种植手册的去指点,再有宋静在旁边看着补充,虽是辛苦倒是比较顺利的就完成了。
操作中孙大启有诸多疑问,如为什么牛粪要干的又要洒水弄湿,为什么要洒石灰,什么时候要翻堆等等。宋静能解答的都解答了,实在超出她知道的或孙大启实在无法理解的,那是没有办法了,记住照做就是了。
照葫芦画瓢也错不到哪里去。
培养菌丝宋静要做的就比较多了,毕竟第一次很难让一个古人理解什么是孢子,你说孢子就是脱离亲本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细胞,那就更难理解了。
宋静采用的是孢子弹射收集法,先是从孙大启找回来的蘑菇种筛选出,单生、个体比较健壮,生长比较老快要破膜的菇。利用蘑菇成熟时能自动弹射出有性担孢子的特征,把蘑菇悬挂在小瓷缸里面,封密。没有过滤纸,看不到孢子,但宋静知道2天时间足够了。她只要算着时间就行了。
然后就是把这些孢子移到培养基让它们繁殖了。
宋静不大清楚培养基的成分,只恨当初自己不是学生物的。但她的理解是,培养基的成分最好能跟培养料接近,这样种子播种后在培养料中更适应。所以用了麸皮、大米、木屑、禾壳等。
后期证明,只要方向对了,果然怎么折腾都没错。
如此这样那样,蘑菇种植慢慢的步上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