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你说家中子弟没有不谦虚的,此话未必全对。我看弟弟你最近心中就非常骄傲。只有敬重别人,不随便议论别人,才是谦虚谨慎的人曰凡是喜欢讥笑别人、议论人家的短处,就一定是骄傲的人。弟弟对我军营中人,如左宗棠、李元度、陈鼐、冯卓怀诸位,都有信来讥笑和议论他们的短处,而且有的讥笑了两次甚至三次。对军营中与你并不太熟的人,尚且这样讥笑议论,那么对乡下与你十分熟悉的人,怎样鄙薄嘲笑也就可想而知了。弟弟你尚且这样,那么众子侄怎样藐视一切,随口乱说也就可想而知了。俗话说院“富庶之家,子弟大多骄奢,权贵之家,子弟大多傲慢。”并不是一定要锦衣玉食、动手打人才叫做骄傲,只要稍有得志便意气骄满、肆无忌惮,开口闭口议人短长,那就是极骄横极傲慢的了。
【评析】
曾国藩兄弟五人,只有曾国潢(澄侯)经常居家,料理家务。曾国藩从他几次来信感觉到他的骄傲之气,对之自然有所警觉,由批评他进而想到家中诸子侄,因而一针见血地指出院“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
以“廉、谦、劳”三字自惕
【原文】
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
“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淤,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院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也。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接时②,吾未及见,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③,至今饮憾④。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
每曰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
——节录自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致沅弟季弟》
【注释】
①存储中者:诸,作“之于”解。中,作“内心”解。存诸中者,存之于内心。
②酬接:酬,报答感谢。酬接,答谢性的交接。
③渠:他。
④饮憾:受屈抱恨。
⑤留诒(yO)留传,遗留。
【译文】
以后应当不乱取一分一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这就是“廉”字的实践工夫。
“谦”字之存于内心者是不可能知道的,但存之于外者大致有四个方面,即面色、言语、书函和仆从属员。……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的话。寄往我这里来的书信尚且如此,寄往别处的书信更可想而知了。沅弟的仆从随员很有一些气焰。至于这些人的面色和言语,与别人答谢性的往来交接,我未及见到曰可是李申夫曾述及你往年对他的语气,至今还受屈抱恨。以后应该在上述四个方面下最大的决心加以克服,这就是“谦”字的实践工夫。
每曰临睡之时,默数当天劳心者几件事,劳力者几件事,则知辛勤地宣力于王事之处并没有多少,尔后更应竭尽精诚以图报王事,这就是“劳”字的实践工夫。
我因名位太隆,常常担心祖宗遗留之福由我一人享受殆尽,所以将“劳”、“谦”、“廉”三字时时用来自我警惕戒惧,也希望你们两位贤弟以此用来自我警惕戒惧。
【评析】
曾国藩历来认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而曾家目前正处于丰盈之际,必须格外警惕戒惧。因此,在这封家训中,特饬二弟以“廉”、“谦”、“劳”三字自惕。以“廉”、“谦”、“劳”三字自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原文】
古今因名望之劣而获罪者极多,不能不慎修以远罪淤。吾兄弟于有才而无德者,亦当不没其长,而稍。
——节录自同治元年六月初十曰《致沅弟季弟》
【注释】
①慎修:慎重修身养性。
【译文】
古往今来因名誉声望太坏而获罪者极多,因此我们不能不慎重修身养性以远离罪过。我们兄弟对于只有才能而无德行的那些人,也应当不埋没他们的长处,但一定要稍远其人。
【评析】
曾国藩在这篇家训中阐发的以“慎重修身养性”来爱惜声名,用人必须德才兼备的观点,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原文】
外间指摘吾家昆弟过恶淤,吾有所闻,自当——告弟,明责婉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岂可秘而不宣②?
——节录自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致沅弟》
【注释】
①昆弟:兄弟。
②秘而不宣:秘,隐秘。秘而不宣,隐秘而不对夕卜讲。
【译文】
外间指摘我家兄弟的一些过失和错误,我听说了一些,自然应当一一告诉弟弟,明白责备和婉言相劝,真有其事就改正过来,没有的话就以此来勉厉力自己、警惕自己,怎么可以藏在心里不讲出来呢?
【评析】
曾国藩的弟弟们认为外间疑忌之言不应相信,也不应相告。曾国藩很不以为然。他反复教诫弟弟对于外间指摘,宜抑然自修,而不宜悍然不顾。这种观点时至今日仍值得重视。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原文】
至阿兄忝窃高位淤,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②之虞③。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深恐吾全盛之时,不克庇荫弟等曰吾颠坠之际,或致连累弟等。惟于无事时,常以危词苦语,互相劝诫,庶几免于大戾。
——节录自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致沅弟》
【注释】
①恭窃:恭(tiftn)曰自谦之词。
②颠坠:倾跌。
③虞:忧虑。
【译文】
我这个做哥哥的有愧于窃据高位,窃据虚名,时时有倾跌的忧虑。我通阅古今人物,像我们今天这样的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我最惶恐不安的是院在我全盛之时,又不能很好地保护你们曰一旦我倾跌之时,还可能连累你们。因此,只有在无事的时候,常常以危词苦语,互相劝诫,也许可以免于出现大的过失。
【评析】
曾国藩平时最担心的是难以保全善终。因此他除了自己在说话做事方面表现出诚惶诚恐、小心翼翼之外,还常常以危词苦语,劝诫弟弟们收敛,以免出现大的过失,造成大的危害。
善待本县父母官
【原文】
来信言余于沅弟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甚是甚是。……然为兄者,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淤。若明知其错,而一概不说,则非特沅一人之错,而一家之错也。
吾家于本县父母官,不必力赞其贤,不可力诋其非②。与之相处,宜在若远若近、不亲不疏之间。子侄若与官相见,总以“谦”、“谨”二字为主。
——节录自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曰《致澄弟》
【注释】
①规:规劝,谏诤。
②诋:毁镑。此处可作“讲”和“宣扬”解。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对于沅弟,我既然爱他的才能,就应该略其小节,很对很对。……不过,作为兄长,总宜褒奖他的长处、鼓励他的优点,兼而规劝他的短处和弱点。如果明明知道他有明显的过失,而一概不说,如此则不仅仅是沅弟一人之错,而且成了一家人之错了。
我们家对于本县的父母官,既没有必要去竭力称赞他们的贤能,但也不可以宣扬他们的不是。与这些父母官打交道,其分寸应掌握在若即若离、不亲不疏之间。
至于子侄晚辈如有必要同地方官相见时,总宜以“谦”、“谨”二字为主。【评析】
在这篇家训中,曾国藩对其弟曾国荃的长处、短处既一目了然,又处理得体曰对当地父母官保持既不力赞,也不诋毁的态度,保持若远若近、不亲不疏的距离。这反映出位高权重的曾国藩在处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其见识确实高出别人一筹。
存倔强以励志
【原文】
至于“倔强”二字①,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②,孟子所谓至刚③,孔子所谓贞固④,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⑤,其好处亦正在倔强。
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节录自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致沅弟》
【注释】
①倔强:直傲不屈于人。
②柔靡:柔,软弱。靡,细小。
③至刚:极其刚强。
④贞固:固守正道。
⑤禀:承受。
【译文】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缺少。功业与文章,都需要有这两个字贯注其中,否则就软弱得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说的极其刚强,孔子所说的固守正道,都是从“倔强”二字做起。我们兄弟皆承受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
如果能够去忿欲以养身体,存倔强以励志气,则每日的进步就无止境了。
【评析】
曾国藩毕生的军事与学术的成就,离不开“倔强”二字。因此他在这篇家训中,反复教诫自家兄弟院“倔强”二字不可少,必须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
【原文】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①,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②,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③。
——节录自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注释】
①志事:指志气和事业。
②豁达:器度开阔。
③恬淡:淡泊,安静闲适,不慕荣利。冲融:冲,谦和;融,和晒。
【译文】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向和事业虽不说相同,但其气度开阔、光明正大之胸襟却大致相同。就拿作诗来说吧,必先有气度开阔、光明正大之见识,而后才有安静闲适、淡泊和顺之旨趣蕴含其中。
【评析】
在这篇家训中,曾国藩谆谆教诫其弟:一定要具备器度开阔、光明正大之见识,而后才会有安静闲适、淡泊和顺之旨趣。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原文】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①。……弟向来倔强之气②,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③,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④。
——节录自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曰《致沅弟》
【注释】
①明强:明,聪明,强:刚强。
②倔强:直傲不屈于人。气:气势,气质。
③刚:强劲。
④修身齐家:修养身心、整治家庭。
【译文】
至于担当大事,完全在于“明强”二字。……你向来有直傲不屈于人的倔强之气,却不可以因为地位高了而一下子把它改掉。凡事不一鼓作气就实行不了,没有一股子强劲就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就是修养身心、整治家庭,亦须以明强为本。
【评析】
在这篇家训中,曾国藩总结的“凡事以明强为本”,“非气不举,非刚不济”,这既是曾氏兄弟立身行事的真实写照,又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启迪。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桡
【原文】
“强”字原是美德,余前寄信亦谓“明强”二字断不可少。第“强”字须从“明”字做出①,然后始终不可屈挠②。若全不明白,一味横蛮,待他人折之以至理③,证之以后效,又复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京师所谓瞎闹者也。余亦并非不要强之人,特以耳目太短④,见事不能明透,故不肯轻于一发耳。又吾辈方鼎盛之时⑤,委员在外愚,气焰薰灼舆,言语放肆余,往往令人难近。吾辈若专尚强劲,不少敛抑,则委员仆从等不闹大祸不止。
——节录自同治二年七月十一曰《致沅弟》
【注释】
①第:但,且。
②屈挠:退缩,屈服。
③折:挫败。至理:最根本的道理。
④耳目:视听。
⑤鼎盛:正当兴旺之时,昌盛。
⑥委员:委派人员。
⑦薰灼:喻气焰逼人。
⑧放肆:放纵,不受约束。
【译文】
“强”字原本是美德,我过去寄给你的信也说过“明强”二字断不可少,但“强”字必须同“明”字结合,必须从“明”做出,然后始终不可以退缩和屈月艮。如果全然不明白这些,一味蛮横,等待别人用最根本的道理来折服、挫败你,并用蛮横的后果来加以证明,这时又再低头服输,则前面表现强劲而后面又转而表现软弱了。这就是京城所谓瞎闹的人了。我也并不是不要强的人,只是因为视听太绌,看事不能明透,故不肯轻易地表现出来。又因我们这些人正当功名兴盛之时,委派在外的人气焰逼人,言语放纵而不受约束,往往令人难以接近。我们这些人如一味专尚强劲,不稍微加以敛抑,那么委员和仆从人等不闹出大祸是不会休止的。
【评析】
如在前面好几篇家训中,曾国藩曾反复教诫自家兄弟必须懂得“明强”二字断不可少。在这篇家训中,又做了一些修正和补充,即“强”字须从“明”
字看得很重,而且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
【原文】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淤,以才为辅曰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得进
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不特吾之言当细心寻绎②,凡外间有逆耳之言,皆当平心考究一番。逆耳之言随时随事皆有。……故古人以居上位而不骄为极难。
——节录自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一日《致沅弟》
【注释】
①识:见识,识见。
②寻绎:推求,探索。
【译文】
凡是办大事,以见识为主,以才能为辅曰凡是办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君子大大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在于虚心而已。不只是我的话你当细心推求,凡是外间有逆耳之言,你都应当平心静气地考究一番。逆耳之言是随时随地随事都会有的。……所以古人以居上位而不骄为十分难得的事。
【评析】
在这篇家训中,曾国藩一则从正面引导自家兄弟务必懂得凡办大事,要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再则又从侧面婉转地批评自家兄弟,不大听兄长劝诫之言,不平心考虑外间的逆耳之言。这种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兄弟子侄的做法,是值得今天的人们效法的。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原文】
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练,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始知自己本领平常之至。……近岁思于“畏慎”二字之中养出一番刚气来,惜或作或辍,均做不到。
弟经此番裁抑磨练①,亦宜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畏天命,则于金陵之克复付诸可必不可必之数,不敢丝毫代天主张;且常觉我兄弟菲才薄德②,不配成此大功③。畏人言,则不敢稍拂舆论④。畏训诫,则转以小惩为进德之基。
——节录自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日《致沅弟》
【注释】
①裁抑:反省克制。
②菲才:微薄之材。
③成此大功:指攻克金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④拂:逆,违背。
【译文】
我经过咸丰八年一番磨炼,才开始知道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的训诫,才开始知道自己本领极其平常。……近岁才想到从“畏”、“慎”二字之中培养出一番刚毅之气来,只可惜或作或停,均没做到。
弟弟经过此次裁抑磨炼,也应该从畏惧的“畏”和谨慎的“慎”两个字痛下工夫。畏惧天命,则对于金陵之克复付诸于一定和不一定之数,不敢丝毫代天主张曰而且要常常觉得我们兄弟只具备微薄之材和微薄之德,不配成此攻克金陵之大功。畏惧人言,则不敢稍微违背群众舆论。畏惧训诫,则转以君父对自己的小小惩罚为进德之基础。
【评析】
曾国藩历来小心谨慎。所以在这篇家训中,他一方面自己进行现身说法,回顾自己在从“畏”、“慎”二字当中培养出刚毅之气方面,只是想到并没做到曰另一方面教诫自家兄弟,要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并谆谆教导要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训诫。
一定要以谦让相诫
【原文】
城事果有可望淤,大慰大慰。此皆圣朝之福,绝非吾辈为臣子者所能为力。不特余之并未身临前敌者不敢涉一毫矜张之念于,即弟备尝艰苦,亦须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劳绩在臣,福祚在国之义。……蕴蓄于方寸者既深盂,则侥幸克城之日,自有一段谦光见于面而盎于背?。至要至要!
——节录自同治三年正月二十三日《致沅弟》
【注释】
①城事:指攻破金陵城一事。
②矜张:骄傲自负。
③蕴蓄:积聚。方寸:指“心”。
④谦光:因谦让而愈有光辉。盎:盛也。
【译文】
攻破金陵城之事终于有希望了,这是最大的安慰。这都是圣朝之福,绝对不是我们这些为臣子的所能为力的。不只是我个人并未身临前敌不敢涉一丝一毫骄傲自负的念头,即使是你备尝艰辛,也必须知道谋事在于人为,而成事在于天命曰劳绩在于人臣,而福禄在于国家的道理。……把上述道理积聚于心越深,则侥幸攻破金陵城的那一天,自有一段因谦让而愈有的光辉见于面而盛于背,并施于全身。至要至要!
【评析】
曾国藩在这篇家训中,强调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固然有他当时的苦衷;但是,不把功劳归于自己而要谦让的道理,时至今日仍有启迪意义。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