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来信自认为属于忠厚老实一类人,我也自信自己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实际上用这些机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使人怀恨,有什么好处呢?这几天静思猛省,不如一心向平实处努力,让自己忠厚老实的本质还我以真实的一面,回复我的本性。贤弟此刻在外,也要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机巧诈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即使别人以巧诈待我,我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直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解。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那么,))相报就不会有终止的时候了。
至于强毅之气,绝不可无。但强毅与刚愎不同。古人说自己战胜自己就叫做强,如强制自己改正缺点,强制自己宽恕别人,强制自己做善事,都是自己战胜自己的意思。如不习惯早起,就强制自己天不明就起床曰不习惯庄敬,就强制自己端坐肃立曰不习惯劳苦,就强制自己与士卒同甘共苦,强制自己勤劳不倦。这就是强了。不习惯用心专一而强制自己持之以恒、守志不移,这就是毅了。不这样做而企求以气势夺人,就只是刚愎而已。二者看起来有些相似,但发展下去则相去甚远,不可不细察,不可不慎处。
【评析】
聪明人首先应该是老实人。当然,老实不是迂呆,而是强调以诚为本。正女口曾国藩在这封信中所强调的,要“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老实与强毅也不矛盾。要善养强毅之气,但强毅不等于刚愎自用。强毅是以心为本的义理之性。刚愎自用则是发乎血气的生理之性,二者相较有天壤之别。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原文】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①,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也②。余生平不讲文饰,到处行不动。近来大悟前非。弟在外办事宜随时斟酌也。
——节录自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致沅弟》
【注释】
①文饰:文采、修饰。也指礼节仪式。将:领,出,带。
②《礼》: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为战国至汉初期间儒家思想和礼仪论着的选编。
【译文】
凡与人交接往来,如果没有真意,就不足以感动别人曰然而徒有真意而没有礼节仪式作为先导,那么对人的真意也就没有东西可借之表达出来,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礼论》一书中所说的无文不行就是这个意思。我生平不重视礼节仪式,所以到处交际不便,近来深刻省悟到了从前的不足,并且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弟弟你在外边办事,应当随时对这个问题甚斗酌一番。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特别强调与人交往必须讲究礼节,缺乏这一点即使对人真心真意也可能收不到好效果。这里实际上说的是动机与效果,主观出发点与客观的方式方法相互统一的问题。
力戒长傲多言
【原文】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院曰长傲①,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丽讼②,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余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曰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丽讼。静中默省愆尤③,我之处处获戾④,其源不外此二者。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而发言尤为尖刻。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以门第言,我之物望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曰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炼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恃。只宜抑然自下,一味言忠信行笃敬,庶几可以遮护旧失、整顿新气。否则,人皆厌薄之矣。
——节录自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致沅弟》
【注释】
①长傲:恃长傲物。因自己的长处而看不起别人。
②丽(yto)讼:奸诈而好讼。
③愆(qidn)尤:过失。
④戾:罪、罪过。获戾:获罪,被人怪罪。
【译文】
古来谈到因恶德坏事的大致有两条院一是恃才傲物,二是多言。丹朱不好的地方,就是骄傲和奸巧好讼,也就是多言。遍观历代名公巨卿,很多是因为这两条败家丧生的。我生来很有些固执的毛病,这也是品德中的一种傲气吧曰不太多言,但笔端多少有些近乎巧诈。静时暗中检讨自己的过失,我之所以处处被人怪罪,其根源亦不外乎这两条。温弟性格大致与我相似,而言辞更为尖刻。凡以傲气凌人,不一定非以言语相加,有以神气凌人的,有以脸色凌人的。……大抵心中不能总记着自己的长处,老想着自己的长处,就一定会从面容神态上表现出来。从门第看,我的声望大减,正担心会影响到家中子弟曰从个人才识看,现今军武中锻炼出很多人才,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超过人家的地方。都不可倚仗。只有兢兢业业,放下架子,把忠信笃敬贯彻到一切言行中,才多少能弥补一些旧时的过失,整顿出新的气象。不然,人人都会讨厌和小看我们了。
【评析】
这封家书的可取之处在于从根本上指出了克服“长傲”和“多言”这两大弱点的途径。一般地谨言慎行还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关键是要自省、自知。“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或言语伤人,或盛气凌人。真正认识到自己本无过人之处,虚心向下,谨言慎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勤奋以图自立
【原文】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①,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第能惩此二者②,而不能勤奋以图自立,则仍无以兴家而立业。故又在乎振刷精神,力求有恒,以改我之旧辙而振。
——节录自咸丰八年三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注释】
①尝:曾,曾经。
②第:假使、即使、纵使。惩:惩罚、警诫。此处指因以受损而知鉴戒。
③丕基:基础,基业。
【译文】
长傲、多言二大弊病,遍观历代公卿大夫兴旺衰败及近世官场所以招致祸福的缘由,无不以这两种情况为关键。故愿与诸弟一起引以为戒。即使戒除这两个毛病,如果不能勤勉奋发以自力有所成就,那么,还是没有办法使家业兴旺。所以又要振作起精神,努力做到持之以恒,以革除我过去的毛病,奠定一家的基业。
【评析】
革除长傲、多言两大弊端,究其实质还只是个人修养的一个方面。如不能勤勉奋发以图自立,还是不能使家业兴旺。所以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又再次强调振奋精神、持之以恒的重要,其期望之殷殷,可见一斑。
以“平和”二字互勉
【原文】
大抵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中年以后,则肝肾交受其病。……故于两弟时时以“平和”淤二字相冒力②,幸勿视为老生常谈。
——节录自咸丰八年三月三十日《致沅弟》
【注释】
①平和:心平气和。
②勖(X俅):勉励。
曾国荃像
【译文】
大凡胸中压抑,忧愤郁结,时而怨恨天命,时而责怪别人,则不但不可以经历世事,也不可以修养德性曰不但不可以修养德性,也不可以保养身体。一个人进入中年以后,心情郁结则会影响肝和肾的健康。……所以希望两个弟弟时常以“平和”二字互相勉励,一定不要把这些话当做老生常谈而不放在心上。
【评析】
曾国藩强调院涉世、养德、保身,为人生之三大端。而胸中平和、通脱旷达,实为三者之基础。这是封建士大夫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原文】
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弟现在上下交誉,军民咸服,颇称适意,不可错过机会,当尽心竭力,做成一个局面。
——节录自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致沅弟》
【译文】
人生在世,称心如意的时候不会太多。你现在上上下下都被人称道,军士百姓者P服从你的权威,可以算得上是得意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一定要尽心竭力,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评析】
人生百岁,紧要之处常常只在一念之间,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抓住各种机遇。曾国藩的这一思想是可供借鉴的。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原文】
文士之自命过高,立论过亢淤,几成通病。吾所批其硬在嘴、其劲在笔,此也。然天分高者,亦可引之一变而至道。如罗山、璞山、希庵皆极高亢后乃渐归平实②。即余昔圣年亦失之高亢,近日稍就平实。……大抵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③,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大者得正,而小者包荒④,斯可耳。
——节录自咸丰十年八月十二曰《致沅弟季弟》
【注释】
①亢:高。
②罗山:指罗泽南。璞山:指王金王。希庵:指李续宜。均为湘军将领。
③间:差别。
④包荒:包含、包容。
【译文】
文人自命过高,立论过高,几乎成了通病。我批评他们只是硬在嘴上、强在笔头,就是指的这个毛病。不过,天分高的人,也可能因势利导,一变而走入正途。如罗泽南、王王王、李续宜等各位都是由极高傲而后才逐渐变得平和扎实的。就是我本人,往年也同样失之高傲,最近才变得平实了一些。……大概天底下没有完全无差别的人才,也没有一点嫌隙都不存在的友情。大的地方改过来,小的地方加以包涵,就可以了。
【评析】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指出了一般读书人常犯的毛病:为人自视过高,为文言过其实。不过,这封信的可取之处还不全在这里,而在于字里行间透出的一种待人处世的通达平和的态度。所谓“大者得正,而小者包荒”,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求大同存小异。
戒傲惰
【原文】
弟军中诸将有骄气否?弟日内默省,傲气少平得几分否?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吾因军事而推之,凡事皆然,愿与诸弟交勉之。……吾但从“傲惰”两字痛下功夫,不问人之骂与否也。
——节录自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三日《致沅弟》
【译文】
弟军营中各位将领有骄气吗?弟近日自我检查,傲气比过去要减少了一些吗?古今中外所有庸碌无为的人,都是因为懒惰而招致失败曰古今中外所有才华出众的人,都是因为骄傲才招致失败。我由军事而推论,什么事都是如此,愿与各位弟弟互相勉励。……只管在克服骄傲、懒惰这两个毛病上痛下工夫,不要管别人对你是什么态度。
【评析】
曾国藩提出院庸人以惰字致败,才人以傲字致败,很有道理。如何从根本上戒除傲惰二气,至今仍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再戒傲隋
【原文】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淤,十月二十八日上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院野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星冈公曰院“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于。今吾谨述此语诰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曰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节录自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致沅弟季弟》
【注释】
①散馆:清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余分发各部任职,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
②耳提面命:不但当面指教,而且提着耳朵叮嘱,希望他永不忘记,形容教诲殷切。语出《诗经·大雅》:野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译文】
我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二十八日早晨在家里陪奉祖父星冈公,向他请教说院“这次进京,求您给我讲几句话。”星冈公说院野你做官的前程是远大的,你的才干也是出色的,但不要骄傲。骄傲自满招来损失,谦逊虚心得到好处,你如果不骄傲,优点就更全面了。”祖父的遗教犹在眼前,至今还像在耳边当面叮嘱。今天我特地把这段话写出来告诫你们,始终要把戒除骄傲摆在第一位。……一般军事上的失败,不是骄傲就是懒惰,二者必居其一曰一些大家族的破败,不是骄傲就是懒惰,二者必居其一。
【评析】
这封信仍然是戒傲戒惰,但以昔年祖父耳提面命之语道来,更是言之切切。
戒骄满
【原文】
弟于世事阅历渐深,而信中不免有一种骄气。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淤,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弟欲戒子侄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气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辈事事警改。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气,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弟若能谨守星冈公之八字②、三不信③……又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则家中子弟日趋于恭谨而不自觉矣。
——节录自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致澄弟》
【注释】
①发人之覆:公开人家的隐私。
②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③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医药、不信地仙。
【译文】
弟弟对于世间人事阅历越来越深,但信中不免透出一股骄气。人世间只有谦虚谨慎是致福之道,骄傲就会自满,自满就会失败。无论讲话还是写文章,只要讨厌别人的风习,嫌弃别人的粗俗,议论别人的缺点,公开别人的隐私,都是骄气在作怪。不管你讲的是不是有道理,即使点点滴滴都是事实,也已为天道所不容许。我家子弟一肚子骄傲之气,开口闭口总是议论人家的长处短处,讥笑人家的鄙吝粗俗,这都不是好现象。贤弟如果想戒除子侄的骄气,先要把自己喜欢议论人家短处,揭发人家隐私的习气彻底改掉,然后才能教后辈事事警惕改正。要想去掉骄傲的毛病,总以不轻易讲别人的坏话、讥笑别人为当务之急曰要想去掉懒惰的毛病,总以早晨不迟起床为当务之急。弟弟如果能够严格遵守星冈公所讲的八个字,三不信,又能牢记我所讲的戒除骄气惰气,那么家中子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天一天地变得恭敬谨慎了。
【评析】
曾国藩这封信中分析骄傲的各种表现,提出“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是很有见地的。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原文】
弟言家中子弟无不谦者,此却未然。余观弟近日心中即甚骄傲。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曰凡好讥评人之短者,骄傲者也。弟于营中之人,如季高、次青、作梅、树堂诸君子①,弟皆有信来讥评其短,且有讥至两次三次者。营中与弟生疏之人,尚且讥评,则乡间之与弟熟识者,更鄙睨嘲斥可知矣②。弟尚如此,则诸子侄之藐视一切,信口雌黄可知矣③。谚云院“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也;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耳。
——节录自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日《致澄弟》
【注释】
①季高、次青、作梅、树堂:分别指湘军将领及曾幕幕僚左宗棠、李元度、陈鼐、冯卓怀。
②鄙睨(ni)嘲斥:轻薄嘲笑别人,颐指气使的样子。
③信口雌黄:不问事实,随口乱说。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