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可靠曰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此八字者,能尽一分,必有一分之庆曰不尽一分,必有一分之殃。其或休咎相反淤,必其中有不诚,而所谓改过修德者,不足以质诸鬼神也②。吾与诸弟勉之又勉。务求有为善之实,不使我家高曾祖父之积用自我兄弟而剥丧。此则余家之幸也。
——节录自咸丰元年七月初八曰《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休咎相反:善恶相反、吉凶不符。
②质:评判、对质。
【译文】
季弟来信谈到常想留心注意自己言语行为中的差错,以便时时警惕。我读到这一句话,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一个人立身行事,只有“迁善改过”四个字最为可靠曰一个家庭兴旺发达,只有“修德读书”四个字最为可靠。这八个字,能做到一分,就一定有一分的收获曰有一分没有做到,就一定有一分的祸殃。这中间也可能会有吉凶善恶不能——对应的情况,那一定是实践中还不够诚心,以至于改过迁善、修德读书等等,不能完全做到面对神明而问心无愧。我与诸弟再三劝勉,一定要有向善的诚心实意,不要让我家自高祖曾祖以来的积累到我们兄弟这里被剥蚀丧失。这就是我们全家的幸福了。
【评析】
这封家书主要强调一个“诚”字,不仅要有为善之“思”,而尤其要有为善之“实”。迁善改过、修德读书的好处几乎人人都明白,但明白了就要抓紧去做,而且一定要诚心实意做出结果。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原文】
季弟有志于道义身心之学,余阅其书,不胜欣喜。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吾弟诚有志于此,须熟读《小学》及《五种遗规》二书。此外各书能读固佳,不读亦初无所损。可以为天地之完人,可以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读书而后有所加于毫末也。匪但四六古诗可以不看淤,即古文为吾弟所愿学者,而不看亦自无妨。但守《小学》、《遗规》二书,行一句算一句,行十句算十句,贤于记诵词章之学万万矣。
——节录自咸丰元年八月十九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匪:非,不。
【译文】
季弟有志于道德义理修身养心之学,我读了他的信,十分高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贤人,绝不取决于读书的多少。弟弟诚心有这个志向,就要熟读《小学》及《五种遗规》这两本书。其他的书能够读当然好,不能读一时也不会有大的妨碍。成为天地间最完美的人,成为父母最称心的儿子,不要以为只有在读了书以后才会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收获。不但四六古诗可以不看,就是弟弟爱读的古文,不看也没关系。只要严格按照《小学》、《五种遗规》两本书去做,做一句算一句,做十句算十句,那就比单独记诵字词章句的学问要好上几万倍。
【评析】
有“道义身心之学”,有“记诵词章之学”,曾国藩显然是把“道义身心之学”摆在首位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问题是有没有这个诚心,能不能付诸实践。诚心向善,做一点是一点,“道义身心”自然会有长进,这跟“记诵词章”显然是两个方面的问题。撇开《小学》、《五种遗规》的思想内容不谈,单就二者关系来说,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讲的德育和智育的关系。
【原文】
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心即甚忧之。近闻还家以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淤。吾家之无人继起,诸弟犹可稍宽甚责,温弟则实自弃,不得尽诿其咎于命运。吾尝见友朋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②。……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曰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温弟所处,乃读书人中最顺之境,乃动则怨尤满腹,百不如意,实我之所不解。以后务宜力除此病……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院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
——节录自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搦管:执笔。搦(nu6):握执。
②抑塞:阻塞、屈滞。多指仕途挫折和失意。
【译文】
在几个弟弟中,温弟天资本是最好的,只是牢骚太多,性情太懒。以前在京城就不爱读书,又不爱作文,当时我就很担心这一点。最近听说回家以后,还是像过去那样牢骚满腹,有时几个月不提笔作文。我们家如果没有人一个一个相继做出大的成就,其他几个弟弟还可以不过分追究责任,温弟就实在是自暴自弃,不应把责任完全推托给命运。我曾见过我的朋友中那些爱发牢骚的人,以后一定有很多的挫折。……这是因为无故埋怨上天,上天就不会给他好运曰无故埋怨别人,别人也绝不会心服。因果报应的道理,自然随之应验。温弟现在的处境,是读书人最顺畅的境地,却动不动就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一百个不如意,实在叫我不可理解。以后一定要努力戒除这个毛病……只要遇到想发牢骚的时候,就反躬自问院我是不是真有什么毛病以致心中这样的不平静?下狠心自我反省,下决心戒除不足。心平气和谦虚恭谨,不只是可以早得功名,而且始终保持这种平和的心境,还可以消灾减病。
【评析】
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谈到必须从“反躬自思”、“猛然内省”去戒除牢骚。这一观点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不可倚势骄人
【原文】
军中银钱,余不敢妄取丝毫也。名者,造物所珍重爱惜淤,不轻以予人者。余德薄能鲜,而享天下之大名,虽由高曾祖父累世积德所致,而自问总觉不称,故不敢稍涉骄奢。家中自父亲、叔父奉养宜隆外,凡诸弟及吾妻吾子吾侄吾诸女侄女辈,概愿俭于自奉②,不可倚势骄人。古人谓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吾常常以此儆惧,故不能不详告贤弟,尤望贤弟时时教诫吾子吾侄也。
——节录自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造物:创造万物。此处指造物主。
②自奉:自己给自己的东西。此处指用于自身日常生活的物品。
【译文】
军中银两钱财,我不敢乱拿一分一毫。名誉地位,这是上苍所珍重爱惜、不轻易给人的东西。我德行浅薄,能力不强,如今却享有天底下这么大的名望,这虽然是高祖曾祖几代积德的结果,但扪心自问,总觉得名实不太相符,所以不敢稍微有一点骄奢。家中除父亲、叔父辈生活理当丰厚外,所有弟弟、妻子、儿子、侄子、女儿、侄女,希望都能俭朴自持,不可倚仗权势把自己娇惯了。古人说没有大德大才而享有大名望的人,一定会有大祸临头。我常常用这句话警告自己,所以不能不把这个道理详细告诉各位贤弟,尤其希望弟弟们能时时教育训导各位子侄。
曾国藩手札
【评析】
人贵有自知之明。失意时多看到自己的长处,意时多看到自己的短处,这就叫胜不骄、败不馁。
1854年,曾国藩四十四岁,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故信中有“余德薄能鲜,而享天下之大名”的喟叹。曾国藩较一般人清醒之处就在于当此之时仍总觉名实“不称”,故不敢“稍涉骄奢”,并进一步要求诸弟子侄也要“俭于自奉”。不管曾国藩当时出于何种动机,其“不可倚势骄人”的态度总是难得的。
不可与闻外间事
【原文】
当此乱世,黑白颠倒,办事万难,贤弟宜藏之深山,不宜轻出门一步。澄弟去年三月在省河告归之时,毅然决绝,吾意其戢影家园淤,足迹不履城市矣②。此次一行,实不可解。以后务须隐遁③,无论外间何事,一概不可与闻。即家中偶遇横逆之来,亦当再三隐忍,勿与计较。吾近来在外,于忍气二字加倍用功。若仗皇上天威,此事稍有了息之期,吾必杜门养疾,不愿闻官事也。
——节录自咸丰五年四月初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戢(j侏):收敛,收藏。
②履:踩,走。
③遁(d俅n):逃走,隐遁。
【译文】
我们这些人生在这个动乱的世界,黑白颠倒,办事万难,贤弟宜于隐居,不宜轻易迈出家门一步。澄弟你去年三月在省河告归之时,毅然决绝,我以为你从此就敛隐家园,足迹不再踏入城市了。这次一出,实不可解。以后务须隐遁,无论外间什么事,一概不可与闻。即使家中偶然遇到横逆不快的事情,也应当再三隐忍,不与计较。我近年来在外,于忍气两个字加倍用功。如果仰仗皇上天威,这件事稍稍平息的时候,我必定关起门来养病,不愿与闻官方的事情。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反复告诫其弟,千万不要过问外边的事情,以免惹来是非。并以亲身经历劝导其弟绝对不要有做官的念头,因为做官这碗饭并不好吃。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原文】
用绅士不比用官,彼本无任事之责,又有避嫌之念,谁肯挺身出力以急公者?贵在奖之以好言,优之以廪给淤,见一善者则痛誉之,见一不善者则浑藏而不露一字②。久久善者劝,而不善者亦潜移而默转矣。吾弟初出办事,而遂扬绅士之短,且以周梧冈之阅历精明为可佩,是大失用绅士之道也,戒之慎之。
——节录自咸丰七年正月二十六日《致沅弟》
【注释】
①廪(lln)给:严肃给予。
②浑藏:隐藏。
【译文】
使用绅士不比使用官吏容易,他们本来就没有任事的职责,加之又有避嫌的念头,谁肯挺身出力以急公所急?对付他们的办法,贵在奖励他们时以好言好语,优待他们时以严肃给予,看到他们有好的地方就尽情地加以称誉表扬,看到他们有不好的地方就隐藏心中而不轻易露出不满。时间一长,他们做得好的地方继续发扬,而不好的地方也会潜移默化转变成好的了。弟弟你初次出外做事,就立即指摘绅士的短处,并且以周梧冈的经验精明而为钦佩,实在是大失使用绅士之道,希望你对这一点加以戒之慎之。
【评析】
曾国藩在这里所说是用人之道,主张针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使用。官吏为职责所在,你对他严厉一点,他也不得不服从上级的领导;而那些有钱的人,不吃公家的饭,不受纪律约束,当官的就应将他们视同朋友一般对待,以友情去感动他们,使之乐为我用。这一用人方法具有辩证哲理。
【原文】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淤。……但求阔大者,最易混入散漫一路②。遇事颟顸③,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
——节录自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曰《致沅弟》
【注释】
①综理密微:总揽事务周到完备。阙:同“缺”。
②散漫:弥漫四散。办事无头绪,无条理。
③颟顸(manhan):不明事理,漫不经心,糊涂而马虎。
④奚足贵:奚同“何”,何足贵。
⑤等差不紊:有条不紊。
⑥器局宏大:才识度量宏阔远大。
【译文】
古代所有成就大事业的人,心胸宏阔、气识远大与办事周详、有条有理,二者缺一不可。……一味追求宏大目标的人,最容易变得像办事漫无头绪的那类人一样,一到处理具体事物就糊里糊涂,毫无条理,虽然志向远大又有什么值得称道呢?办事有条有理,才可以行之久远。这样,才识宏大才不会带来另一方面的缺陷。
【评析】
常人办事,极易流于两端。志向远大、气识宏阔者,难免眼高手低,处理具体事务的才力较弱曰而办事有条理、细致周详者,若囿于事务,又极易流于委琐。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强调“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恒则一事无成
【原文】
来书谓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此却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淤,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②,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它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③;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④。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⑤,弟当以为鉴戒。现在带勇,即埋头尽力以求带勇之法,早夜孳孳⑥,日所思,夜所梦,舍带勇以外则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做州县,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蹈我覆辙,百无一成,悔之晚矣。
……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曰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舆,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节录自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曰《致沅弟》
【注释】
①坐:因为,由于。
②翰林:官名。负责编修国史及草拟制i告等。
③六部:指吏、民、礼、兵、刑、工六部。
④坐是:因此。“是”作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
⑤九仞(rtn):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九仞:形容下的工夫很大。
⑥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
⑦却:倒退,退却。
【译文】
弟来信说志趣不在此间,所以打不起精神。这就很不应该。一个人做某件事时,就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这件事上,有始有终,绝不松懈。不可见异思迁,做甲事想乙事,这山望到那山高。一个人没有恒心,就会终生一无所成。我生平就由于有这个毛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官职时,本应留心诗文写字,却喜欢涉猎其他书籍,以致志向纷乱。读性理书时,又间常读一些诗文集,把精力用到了别的地方。在六部做官时,不能竭尽全力执办公务。在外带兵又不能集中精力专心治军,不时因读书写字而意乱心迷。因此到今曰垂垂老矣而百无一成。就拿编练水军那件事来说,也像挖井一样,掘地九仞未发5见泉眼就半途而废了。你一定要以我为鉴戒。5见在带兵,就要埋头尽力去探求带兵的方法,夙兴夜寐,日所思,夜所梦,除带兵以外其他一概不管。不要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当州官县官,纷纷扰扰,千头万绪,以后重蹈我的覆辙,百无一成,后悔就晚了。
……身体虽然不好,但也不要过于考虑身体。精神越用越充足,阳气越振作越旺盛。每天做事越多,晚上临睡时就越快活。如果老是想着爱惜精神,进不进,退不退,不死不活,毫无生气,是绝对难以办成事情的。
【评析】
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从自身的经历谈自己的体会,读来情真意切。特别是“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一语,使人振奋。读书也好,做事也好,贵在这种态度。欲进还退,欲说还休,没有一点朝气,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原文】
弟书自谓是笃实一路人淤,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②,略参些机权作用③,把自家学坏了。实则作用万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怀恨,何益之有?近日忧居猛省,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须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④,以诚愚应之⑤曰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⑥。曰强制,曰强恕⑦,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院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余曰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节录自咸丰八年正月初四日《致沅弟》
【注释】
①笃实:忠厚老实。
②更:经过,经历。
③机权:机巧权变。
④浑含:淳朴厚实。
⑤诚愚:真诚耿直。
⑥自胜:自己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弱点。
⑦恕:宽容。
⑧坐尸立斋:端坐肃立。
⑨贞恒:持之以恒。言行一致、守志不移谓之贞。
逾客气:宋儒以心为性的本体,因以发自血气的生理之性为客气。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