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弟自怨际遇不佳,我也深以为然。然而,受屈于一次小考就发牢骚,我暗笑你的志气太小,而所忧虑的问题却不大。有高尚才识德行的人立志,则有泛爱一切人和物的宏大气量,有圣人那样一种兼具王者之位,以推行自然无为之道的功业,而后才不至于辱损父母对其养育之恩,不愧为世间完美无缺的人。这样的人所忧虑的是,以自己不如舜帝、不如周公而感到忧虑,以自己的德行品性不加修养、学业不加以讲究而感到忧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样的人对那些不顺从的百姓的顽冥不化、公开不服管束而感到忧虑,对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搅乱中原王朝统治秩序而感到忧虑,对小人把持权位而那些贤能之人被排斥打击发挥不了作用而感到忧虑,对无知的男女不被自己的恩惠所感化而感到忧虑,这就是说的感叹命运之坎坷而悯惜他人之不幸。这些才是德行高尚的人之所以值得忧虑的事情。至于个人之成败,一家之饥饱,常人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那些德行高尚的人本来就没有闲暇去忧虑这些问题。六弟受屈于一次小考,自认为际遇不佳,我暗笑你所忧虑的问题不大也。
一个人不读书则已,即使是那些把自己当做读书人的人,必须从事于古代重要经书《大学》中义理的探讨。《大学》的要点有三个方面,即明白道理、更新民众、到达极善,这都是自己分内应做的事情。如果读书不能把这些深入到自己的思想言行中去,说这三个方面与我自己毫不相干,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钥即使他可以做到又能作文又能写诗,博雅自夸,但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一个识字的放养猪牛的下等人,怎么能够算得上是一个明理有用的人?朝廷以八股文字来选取人才,重视的是能够代替圣贤创立学说,一定能够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做到当官接触民众、整饬自己言行,为民众作出表率。如果将明白道理、更新民众看作是自己分外之事,那么他即使能作文又能写诗,而于修养己身、治理别人之道茫然不讲,朝廷任用这样的人去做官,与任用无知的放牧猪羊的下等人去做官又有什么区别?因此,既然自己把自己当做读书人看待,那么有关《大学》这三个方面的要点都是自己切要的事情是很明显的。这其中的轻重缓急有八个方面,据我观察,其可以用力的地方则仅以下两个方面而已,一是格物即推究事物的原理,一是诚意即弄清楚事物的确实意义所在。
推究事物的原理,讲的是导致一个人知识多少深浅的事情曰弄清楚事物的确切意义所在,讲的是将知识落实到行动上的事情。物指的是什么?即是所说的什么是根本什么是微末什么是主要什么是次要的东西。身体、精神、意念、知识、家庭、国家和天下都是属于物的范畴,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属于物的范畴,日用常行之事也都属于物的范畴。格物这个问题,指的就是接触事物而推究其深刻的道理所在。如子女对待父母应做到早晚请安问好,这就是物曰推究其所以请安问好的道理,这就是格物。弟弟对待兄长应做到言听计从,这就是物曰推究其之所以应当言听计从的道理,这就是格物。我自己的心自己的精神,就是物曰推究其保留这个心这个精神的道理,又广泛推究其省悟观察德行修养以保留于心于精神的道理,就是格物。我自己的身体,这就是物曰推究其慎重对待它的道理,又广泛推寻其树立功名、整饬家庭、坚守专业、讲究礼义用以慎重对待己身的道理,就是格物。每天所看之书,字字句句都是物曰切己体察、深究其理就是格物。这是达到学识完满的事情。所谓弄清楚事物确实意义,讲的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尽力落实到行动上的问题,就是不欺骗蒙混。知道一句便落实到行动上一句,这就是尽力实践的事情。这两者同时并进去做,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在于此,对事理认识得透彻也在于此。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详尽阐述了读书与修身养性的密切关系,不仅学术性很突出,而且其政治观也很明显,可以说是他对封建道德修养观的集中而精辟的见解,同时也反映出朴素辩证法的精要思想主张。虽然这是以封建伦理道德来作为衡量准则的,但就读书做人这一点而言,是可以在批判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前提下加以借鉴的。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原文】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①;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曰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进,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作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②,科考丁艰③,竞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④,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⑤,大加卧薪尝胆之功⑥,切不可因愤废学。
——节录自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曰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孝弟(ti):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②岁考:明代提学官和清代学政对所属府州县学生员举行的考试。
③丁艰:旧时称遭父母之丧为丁艰。
④黜(cha):降职或罢免。
⑤困心横虑:尽心竭虑,经过痛苦的思考。
⑥卧卜薪尝胆:睡在草上,日尝苦胆。以形容刻苦自励,不敢安逸。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译文】
我们这些人只有增进好的品行、完美学业这两件事靠得住。进德,指的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长和讲仁讲义曰修业,指的就是加紧对诗文作字的学习。这两者由我自己做主来掌握,得一尺则属于我自己的一尺,得一寸则属于我自己的一寸。今天进一份好的品行,就好像为自己积聚了一升谷米,明天修一份学业,又好像存下了一文金钱。德和业这两者同时并增,则自己的本领才能就会日渐增长。至于功名富曾国藩对联贵,全都由各人的命运来决定,丝毫不能由自己和别人来做主。从前有一个官吏的一位弟子任本省掌管教育的学政官。这个官吏借故以两个孙子当面拜为弟子。后来这个官吏的两个孙子在府州县主持的考试之时生了大病,分科考试时又逢父母之丧,竟然不能入学,过了数年之后这个官吏的两个孙子才都入学,其长者仍然取得举人和进士的功名。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功名富贵是早是迟,时刻都是生前所注定了的。对这个问题尽其努力在于各人自己,听其迟早却在于天,万万不可稍生妄想之念。六弟天分比其他几位弟弟更高一些,今年受此磨难打击,未免生有愤恨怨屈之心。然而,这正可尽心竭虑,大加刻苦自励,切不可因愤恨而废弃了自己的学业。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强调,一个人功名利禄的取得,关键在于平时加强自身的修养,一切靠自己的奋斗,绝不要急功近利。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唯其宣扬天命论,某些地方表现出的唯心色彩相当突出,这又是需要读者加以鉴别的。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原文】
我县新官加赋我家淤,不必答言,任他加多少,我家依而行之。如有告官者,我家不必入场。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庭②,乃为得体。为民除害之说,为所辖之属言之,非谓去本地方官也。
——节录自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致澄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赋:指田地应上缴之税收。
②公庭:官署、衙门。
【译文】
我们湘乡县新上任之官增加税收于我家,不必说什么,任他加多少,我家照数缴纳就是。如有人控告官吏,我家的人不必参与进去。凡是当大官的人家,一点都不涉迹官署,才是得体之举。为民除害之说,是针对管辖的地方而言的,并不是说要罢免本地方官。
【评析】
曾国藩自做上大官之后,时刻忧虑的是家里人不加检点,仗势凌人,从而明确告诫几位弟弟应当听从地方官管束,决不要讼涉官署。这种姿态是值得肯定的。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原文】
澄侯在县和八都官司,忠信见孚于众人淤,可喜之至。……此后近而乡党于,远而县城省城,皆靠澄弟一人与人相酬酢盂。总之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钦④,到处人皆敬重。此刻初出茆庐⑤,尤宜慎之又慎。若三者有一,则不为人所与矣。
——节录自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十七曰《致澄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孚:为人所信服。
②乡党:指乡里。
③酬酢(chouzu6):交际往来。
④鬼服神钦:形容谁都感到信服钦佩。
⑤茆:通茅茆庐:草屋。
【译文】
澄弟在县里和八都与人打官司,忠信被众人所信服,非常可喜。……此后近至乡里,远至县城和省城,都靠澄弟一人与人交际往来。总之,应以不贪别人钱财、不失信于人、不自以为是为处世做人之根本,谨守了这三个方面,自然谁都会对你信服钦佩,各个地方的人都会敬重你的为人。此刻初次出外办理公事,尤其应当慎之又慎。如果这三个方面只做到一个方面,则不会为别人所赞许了。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进一步告诫其弟,不管是居家还是出外办事,都应谨守“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这三条处世为人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见信于乡里,少惹烦恼于官署。这一观点,与他力求避免大官之家“树大招风”的思想是一致的。
【原文】
我待温弟似乎近于严刻,然我自问此心,尚觉无愧于兄弟者,盖有说焉。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揖宦铱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淤,予不食言②。此时侍奉高堂③,每年仅寄些须④,以为甘旨之佐⑤。族戚中之穷者,亦即每年各分少许,以尽吾区区之意。盖即多寄家中,而堂上所食所衣亦不能因而加丰⑥,与其独肥一家,使戚族同怨我而并恨堂上,何如分润戚族,使戚族戴我堂上之德而更加一番钦敬乎?将来若作清朝官帽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⑦,不取一钱。廉俸若曰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⑧,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⑨,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佥,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曰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我仕宦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有惟书籍、衣服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来我罢官归家,我夫妇所有之衣服,则与五兄弟拈阄均分?。我所办之书籍,则存贮利见斋中?,兄弟及后辈皆不得私取一本。除此二者,予断不别存一物以为宦囊,一丝一粟不以自私。此又我待兄弟之素志也。恐温弟不能深谅我之心,故将我终身大规模告与诸弟,惟诸弟体察而深思焉。
——节录自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神明:神只,天地之神。鉴临:省察。
②食言:背弃诺言。
③高堂:指父母。
④些须:少许,一点儿。
⑤甘旨:美味。
⑥堂上:指父母。
⑦廉俸:清制规定,文武官员除正俸之外,另给养廉银,合称为廉俸或俸廉。
⑧不肖:儿子不像父亲,不正派,不才。
⑨渠:他。
⑩玷(didn):辱。
嗜好:爱好。
拈阄(nmnjiQ):即抓阄。遇到难决之事时,以标有记号的纸片或纸团,抽取其一,以作决定。
利见斋:指曾家藏书楼名。
【译文】
我对待温弟似乎接近于严厉苛刻,然而我扪心自问,还是觉得无愧于兄弟,这是可以说明的。一般做官的人,往往厚待自己的妻子儿女而薄待自己的兄弟,私肥自己一家而刻薄亲戚和家族里的人。我自三十岁以来,就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之事,以靠自己的官位权势去积聚金银遗留给子孙后代为可羞可恨之事,所以暗暗立定誓言,绝不靠做官发财来留给后人。天地神灵可以明察,我绝不背弃自己立下的誓言。此时侍奉父母,每年仅寄回去少许一点儿,用来做父母调食美味之辅助。宗族和亲戚中之贫穷者,也于每年各寄去少许,以尽我对他们的一点小意思。我觉得,即使多寄银两给家里,而父母所吃所用的东西仍不能因此而增加丰厚,与其独肥一家,使亲戚和族人为此抱怨我并同时痛恨我的父母,何不分些接济他们,使他们感戴我父母之恩德而更增加一番钦佩敬仰之情呢?我将来如果做地方官,薪水较多的话,自己立誓除薪水和养廉银之外,绝不多取一文钱。薪水和养廉银如果日益增多,那么周济亲戚和族人的对象就会一天天渐渐扩大,绝不会积蓄银钱为儿子衣食之所需。这是因为,儿子如果贤能,则不靠父母做官的钱财也能自己觅寻衣饭所需曰儿子如果不才,没本事,那么父母为他多积一分钱,他将多造一分孽,后来荒淫懒惰,为非作歹,必然败坏家庭声誉。所以,我立定此志,决不肯靠做官发财,决不肯留下银钱给后人来享用。如果薪水收入较。
【评析】
篇中体现了曾国藩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就是做官不是为了发财,更不应当留下钱财给子孙,重在诱导他们自谋生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院“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曰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与此同时,他反复告诫诸弟,多给钱财与他们,并不是真心爱他们。这种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反对当官发财的观念,至令仍有借鉴的意义。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原文】
季弟书中言每思留心于言行之差错,以时时儆惕。余观此语,欣慰之至。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为丰厚,那么除了供奉父母吃些美味食品之外,全部用来周济亲戚和族人中那些穷苦者。这是我一贯的志向。
至于兄弟之间,我爱他们只能以好的品行相规劝,不会因为爱之就姑息迁就其不良品行。教之以勤苦俭朴,劝之以习劳守朴,这是爱兄弟以养成好的品行曰使兄弟丰衣美食,上下如意,则是爱兄弟以姑息迁就。姑息迁就之爱,使兄弟惰手脚,长骄气,将来就会丧失好的品行。这样做就是我带领你们对父母不孝,我不敢这样做。我当官十余年,5见在京城寓所里只有书籍和衣服两样东西。衣服是当官者必不可少的,书籍是我生平的爱好,所以这两样东西稍微多一点。将来我辞官归家之后,我和我夫人所有的衣服,准备与你们兄弟四人和我一起抓阉来平均分配。我所购的书籍,则存放于我们老家的藏书楼利见斋中,我们兄弟及子孙后代谁也不得私自取去一本。除了这两样东西,我绝对不会另外保存一件做官所积存下来的东西,一丝一粟绝不以为自己的。这又是我对待兄弟的一贯志向。我害怕温弟不能从内心深处体谅我的一片苦心,所以将我终身制定的大计划告诉各位弟弟,望各位弟弟体察并加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