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泽对陶渊明诗中的识度不能领会,你可以试取《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归田园居》五首、《咏贫士》七首等篇去反复阅读。如果能窥见他胸襟的广大、寄托的。远深刻,就会知道陶渊明对圣贤豪杰都已有了相当高深的造诣。你能寻觅出他诗中用意深刻之处,下次试着解说一两首寄来给我。
你同时又问“气势、识度、情韵、趣味这四个方面有一专长,是否必须兼有其他三个方面,才是天合之作呢?”这是断断不可能的。韩愈的文章没有阴柔之美,欧阳修的文章就缺乏阳刚之美,韩欧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难兼有了。凡是说兼有众长者,都是一无所长的。
纪鸿说这个《四象表》的范围是匠心独运而成的,无论横竖都相吻合,足见你善于领会。至于有纯熟的文字功底,极力探求并加以仿效,固然属于切实的工夫曰但青少年的文章,总是贵在气势景象不比寻常。如苏东坡所说的蓬蓬勃勃,如锅子不断向上冒气。古代的文章如贾谊的《治安策》、贾山的《至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韩愈的《原道》、柳宗元的《封建论》、苏东坡的《上神宗书》,时下流行的文章如黄淳耀、吕留良、,枚、曹寅谷的,墨卷如《墨选观止》、《乡墨精锐》中所选的两排三迭的文章,都具有最为盛大的气势。
你应当兼顾在气势上用工夫,不要只在探求和仿效上下工夫。大概偶句多、单句少,段落多、分股少。不要拘泥于考场的格式,短时或三至五百字,长时或八至九百字、一千余字,都没有什么不可。虽然是从《四书》里出题目,或者用后世的历史事实,或者议论当今的时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总的说来,必须把气势展得开一些,笔仗使得强一些,才不至于束缚拘滞,越紧越呆板。
【评析】
曾国藩一贯主张写诗作文要领会气势、识度、情韵、趣味“四象”,其中尤以“气势”更为重要,并指出这四个方面不必兼而有之,也不能兼而有之。因为“凡言兼众长者,皆其一无所长者也”。这是曾国藩自身经验之谈。他在这篇家信中把自己摸索出来的心得体会用讨论的方式指导儿子,自然会收到予贞期的效果。
阅书贵在有恒
【原文】
近年在军中阅书,稍觉有恒,然已晚矣。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①,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节录自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谕纪泽》
【注释】
①生机盎然:生机,活力。盎然,盛貌。生机盎然,即生气勃勃的意思。
【译文】
我近年在军中看书,稍微觉得自己有恒心了,然而已经晚了一点。因此,我希望你们于现在正当少壮之时,就立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不过,阅书也必须讲求情韵趣味,培养自己用之不竭的活力,方可以保持历久不衰。
如果因拘谨劳苦而感到疲困,就不可能是真的有恒心。
【评析】
“若要读好书,必须有恒心”。所以有恒心是读好书的关键。曾国藩深感自己“阅书有恒”已经晚了一点,所以急切地把自己这一经验教训告诉儿子,勉励儿子“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同时还启迪儿子,必须讲求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其恒心“乃可历久不衰”。可见作为人父的曾国藩,其用心真可谓良苦。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了工夫
【原文】
高贤读书图尔学柳帖《琅琊碑》,效其骨力,则失其结构曰有其开张,则无其梡搏①。古帖本不易学,然尔学之尚不旬曰,焉能众美齐备,收效如此神速?……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于,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专学其开张处盂。数月之后,手愈拙④,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曰虞。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节录自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谕纪鸿》
【注释】
①梡(wdn)搏:梡,摩也。搏,拼搏。梡搏,即刚柔相济的意思。
②困知勉行:困知,遇困而求知;勉行,尽力实行。指人的知识必须克服困难才能得到,人的事业必须尽力实行才能成功。
③开张:指间架结构。
④拙:笨。
⑤亨通:通达。
【译文】
你练习柳帖《琅琊碑》,模仿了它的骨力就失去了它的结构,显示出了它的间架就失去了它的刚柔相济。古代的书帖本来就不容易学,然而你学习古帖还不过十来天,怎么能够把古帖上所有的长处都学会,收效如此神速呢?……我对于所有的事情都用困知勉行工夫,你不可求名太急,求效太快。以后你每天练习柳体字一百个,逢单日用生纸临写,逢双日用油纸摹写。临帖应当缓慢,摹帖应当快速,专门学习它的间架结构。等到几个月后,手会感到愈来愈笨拙,字看起来写得更丑,意味兴趣也会越来越低,这就是所谓的“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切莫间断,熬过了这一关,便可以稍有进步。再进步还会再困惑,再强熬则再奋进,这样一来自然会有通达精进的一天。不只是习字,所有的事情都有极其困难的时候,能够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取得进步的,便是好汉。
【评析】
凡事碰上极其困难的时候,只有经过“再进再困,再熬再奋”的实践过程,才能达到亨通精进的境界。这是曾国藩毕生事业有成的诀窍。在这封家信中,他把这个“成功秘诀”告诉了儿子,并教诫儿子“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原文】
凡作字总要写得秀。学颜、柳,学其秀而能雄曰学赵、董淤,恐秀而失之弱耳。尔并非下等姿质,特从前无善讲善诱之师,近来又颇有好高好速之弊。若求长进,须勿忘而兼以勿助,乃不致走入荆棘耳!
——节录自同治五年二月十八日《谕纪鸿》
【注释】
①赵、董:指元朝书画家赵孟颊、明朝书画家董其昌。
【译文】
凡是写字总要写得秀丽。学习颜(真卿)帖字和柳(公权)帖字,学它们的秀丽而且能雄劲有力曰学习赵(孟颊)帖字和董(其昌)帖字,恐怕学它们的秀丽但在轻软浮滑上容易失误。你在智力方面并非素质低下,只是从前没有善于讲解和善于诱导的老师,近来又很有些追求过高的目标和过快的速度。如果要求得进步,就要加强记忆,同时不要有所依赖,才不至于走入困境。
【评析】
要想把字写得秀丽而且雄劲有力,只有学习颜帖和柳帖曰如学习赵帖和董帖,“恐秀而失之弱耳”。曾国藩这种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方法,是完全可取的。
【原文】
湘乡修县志,举尔纂修淤。尔学未成,就文甚迟钝,目不宜承认,然亦不可全辞。一则通县公事,吾家为物望所归于,不得不竭力赞助曰二则尔惮于作文③,正可借此逼出几篇。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④,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尔篆韵抄毕虞,宜从古文上用功。余不能文,而微有文名,深以为耻;尔文更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或请本县及外县之高手为纂修,而尔为协修。
——节录自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谕纪泽、纪鸿》
【注释】
①纂修:编书籍的主编。
②物望:众望;人望。
③惮(d6n):畏惧。
④为:担当,作。
⑤蓑:蓑字书法。韵:诗赋辞曲。
【译文】
湘乡修县志,推举你做主编。你学业没有成就,作文甚迟钝,自然不应该承认接受,然而也不可以完全辞掉。因为一则这是全县公事,我们曾家既为众望所归,不能不尽力赞助曰再则你畏惧作文,正可借此机会逼出几篇来。天下事无所担当而成者极少,有所得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发有所逼迫而成者居其半。你篆字书法和诗赋辞曲抄毕,就应当从古文上用功。我不会作文,但略有文名,深以为耻曰你的作文更浅而亦得到虚名,尤不可也。或请本县及外县之高手为主编,而你可以为副主编。
【评析】
曾国藩在这封书信中,就湘乡修县志的主编一事答复儿子院一方面,“尔学未成,就文甚迟钝”,要谦虚点,不宜任主编(纂修)曰另一方面,这是“通县公事,吾家为物望所归,不得不竭力赞助”,加之“正可借此逼出几篇(文章来)”,因此可担任副主编(协修)。这种指导很得体,很有分寸。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原文】
鸿儿文病在太无拄意淤,以后以看题及想拄意为先务。
——节录自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谕纪泽、纪鸿》
【注释】
①拄意:支撑的意义。
【译文】
纪鸿儿作文章的毛病在于没有支柱,以后应以审视题目思考支撑的意义作为首要的任务。
【评析】
曾国藩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儿子,作文章不仔细审题、不思考全文中心结构是难作出好文章的。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原文】
接纪泽六月二十三、七月初三日两禀淤,并纪鸿及瑞侄禀信、八股。两人气象光昌于,有发达之概,惟思路未开,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③。意义层出不穷,宏开之谓也。
尔拟于《明史》看毕,重看《通鉴》,即可便看王船山之《读通鉴论》。尔或间作史论或作咏史诗④。惟有所作,则心自易入,史亦易熟,否则难记也。
——节录自同治五年八月初三日《谕纪泽、纪鸿》
【注释】
①禀:下对上言事曰禀。此处指儿子对父亲写信言事。
②气象:景况;情态。光昌:光彩美好。
③宏开:意义层出不穷。
④史论:评论历史的着作。
【译文】
接到纪泽儿六月二十三日、七月初三日两次来信,并纪鸿儿及纪瑞侄的来信和八股文。纪鸿儿及纪瑞侄两人作文的情态均光彩美好,有发达的气概,唯有思路尚没有全部打开。凡是作文应以思路大开为必发之品。意义层出不穷,即是宏开的意思。
你(指纪泽)打算于《明史》看完之后,重看《资治通鉴》,就可以顺便结合看一看王船山的《读通鉴苏轼题竹论》。你有时候作一作史论文章,有时候作一作咏史诗。唯有写作,则心自然容易投入,史书亦自然容易窑熟,否则就会难以记忆。
【评析】
曾国藩在这封家信中既指出次子和侄儿作文情态虽好,但思路未开曰又指导长子读和作应有机地结合,“则心自易入,史亦易熟”。这种针对性很强的教育儿侄的方法,表明了曾国藩的确是“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原文】
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譬之书家羲、献、欧、虞、褚、季、颜、柳,一点一画,其面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气亦全无似处。本朝张得天、何义门虽称书家淤,而未能尽变古人之貌。故必如刘石庵之貌异神异于,乃可推为大家盂。诗文亦然。若非其貌其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渠既迥绝群伦矣,而后人读之,不能辨识其貌,领取其神,是读者之见解未到,非作者之咎也。
尔以后读古文古诗,惟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径。今人动指某人学某家,大抵多道听途说,扣盘扪烛之类?,不足信也。君子贵于自知,
【译文】
凡是大家、名家的作品,必定具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其他人迥然不同。比方说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字一点一画,面貌既截然不同,神气也全然没有相似的地方。清朝的张照、何焯虽然也号称书法家,但没有能够完全改变古人的面貌。所以必须像刘石庵那样做到面貌特异、神气特异的,才可推为大家。诗文也是这样。若不是诗文的面貌、神气都大大超过了其他人的,不足以充当诗文大家之首。他既然大大地超过了其他的人,而后世的人读起来不能辨别了解他诗文的面貌,不能领略取法他诗文的神气,是读者的见解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而不是作者的过失。
你以后阅读古文和古诗,只有首先认识他们的面貌,然后观察它们的神气,久而久之自然能够分辨区别它们的门径。现今的人往往指点某人学的是某家,大概多属道听途说、认识片面之类的说法,不足以相信。君子贵在自己心中有数,没有必要随众人的声音去附和。
【评析】
曾国藩在这篇书信中,启迪儿子在阅读古文古诗时应如何辨认大家、名家之作,并指出大家、名家之作的标准是“其貌其神迥绝群伦”,鼓励儿子“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区别它们的门径。
不必随众口附和也。
——节录自同治五年十月十一日《谕纪泽》
【注释】
①张得天:清朝书法家尧戏曲作家张照,字得天。何义门:清代校勘学家何焯,又工于书法,学者称为‘‘义门先生”。
②刘石庵:清代书法家刘墉,号石庵。
③大家:大学者尧大专家的代名词。
④扣盘(p6n)扪烛:成语,比喻认识片面尧不正确。
【原文】
尔七律十五首圆适深稳,步趋义山淤,而劲气倔强处颇似山谷于。尔于情韵、趣味二者皆由天分中得之。凡诗文趣味约有二种院一曰诙诡之趣,一曰闲适之趣。诙诡之趣,惟庄、柳之文③,苏、黄之诗④。韩公诗文?,皆极诙诡。此外实不多见。闲适之趣,文惟柳子厚游记近之?,诗则韦、孟、白、傅均极闲适舆。而余所好者,尤在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陆之七绝余,以为人生具此高淡襟怀,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也。尔胸怀颇雅淡,试将此三人之诗研究一番,但不可走入。
——节录自同治六年三月」《谕纪泽》
【注释】
①义山:指唐代诗人李商隐。
山谷:指北宋诗人黄庭坚。
庄:指战国时思想家庄周曰柳:指唐代诗人、文学家柳宗元。
④苏:指北宋诗人、文学家苏轼;黄:指北宋诗人黄庭坚。
⑤韩公:指唐代诗人、散文家韩愈。
⑥柳子厚:指唐代诗人、文学家柳宗元。
⑦韦:指唐代诗人韦应物;孟:指唐代诗人孟浩然;白: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曰傅:指明末清初的傅山。
⑧陶之五古:指东晋陶渊明的五言古诗。杜之五律:指唐朝杜甫的五言律诗。陆之七绝:指南宋陆游的七言绝句。
【译文】
你写的七律十五首,图通闲适,深厚稳重,跟随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路子,而劲气倔强的地方,又与北宋诗人黄庭坚的风格相似。你对于作诗的情韵趣味这两者,都是从天分里得来的。大凡诗文的趣味有两种院一种是诙谐诡谲的趣味,另一种是闲适自在的趣味。诙谐诡谲之趣,只有庄周和柳宗元的文章,苏轼和黄庭坚的诗。至于韩愈的诗文,都极尽诙诡的色调,此外实在不多见。闲适自在之趣,文章只有柳宗元的游记相近院诗则韦应物、孟浩然、白居易、傅山等大家的诗都做得很不错。而我所喜爱的,尤其是陶渊明的五言古诗、杜甫的五言律诗、陆游的七言绝句,感到人的一生如果具备了这样高远淡泊的襟怀,其乐趣就是做皇帝的人也难以相比。你的胸怀很高雅淡泊,可以试着将陶渊明、杜甫、陆游这三个人的诗仔细研究一番,但又不要走入孤僻的路上去。
【评析】
曾国藩的一生在诗文方面造诣颇深,几乎影响清末民初一部分士大夫中的几代人。他在篇中所说的作诗文应当具备的情韵趣味这两种境界,实则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反映出他讲求实际、反对空谈的思想学。
【原文】
尔禀气太清。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曰清则易刻淤,惟襟怀闲远于,则可化刻为厚。余字汝曰劼刚③,恐其稍涉柔弱也。教汝读书须具大量④,看陆诗以导闲适之抱,恐其稍涉刻薄也。尔天性淡于荣利,再从此二事用功,则终身受用不尽矣。
——节录自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日《谕纪泽》
【注释】
①刻:不厚道。
②襟怀:胸怀。
③劼刚:曾纪泽的字号。
④大量:广大的气度。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