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二日《致沅弟》
【评析】
居安思危这一思想是曾国藩向来用以明哲保身之道。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原文】
此时须将劾官相之案①、圣眷之隆替②、言路之弹劾一概不管③。了凡所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练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④。
——节录自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九日《致沅弟》
【注释】
①官相:指湖广总督官文。
②眷:器重。隆替:盛衰。
③言路:向朝廷进言的途径。弹劾:检举官吏的过失、罪状。
④茶(nk)然:疲倦的样子。
【译文】
这个时候必须将弹劾官文的案子、圣上器重的程度以及向朝廷进言的途径被弹劾等等一概置之不管。这正要像,了凡所说的从前发生的种种事就好比昨天已经死了,从今以后种种事就好比是从今日起发生的,另起炉灶,重新开辟新的世界。怎能知道这两次大败,不是上天有意磨炼英雄,使弟弟你大有长进呢?有句谚语说院野吃一堑长一智。”我有生以来能取得的长进全是在受到挫折、受到侮辱的时候。弟弟你务必咬紧牙关,磨炼意志,积蓄志。
【注释】
①勋业:功绩事业。
②峥嵘
③委靡
比喻超越寻常。颓丧,不振作。
【译文】
你攻克收复两省,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事业的根基也极为深厚稳固。但是,现在要担心的是不能圆融通达,而不用担心不能成就事业;担心的是不能稳妥、适当,而不用担心不能超越寻常。从此以后总要从波平浪静处安身,不要总想着要惊天动地。我也不甘心做平庸之人,近来经历了诸多变化,一味地向平淡实在处用功。这样做并不是萎靡不振,而是因为所处位置太高,名声太重,不这样去做是很危险的。
气而增长才智,切不可放松自己而灭了志气。
宋代思想家朱熹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指出,只有从挫折、失败中奋起,咬牙立志坚持到底,才是大丈夫立身处世的一条准则。这点时至今日仍有启迪意义。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原文】
弟当此百端拂逆之时淤,又添此至交龃龉之事于,想心绪益觉难堪。然事已如此,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朱子尝言③:“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万物始落;“凶”字如冬,万物枯凋。又尝以“元”字配春,“亨”字配夏,“利”字配秋,“贞”?字配冬。兄意“贞”字即“硬”字诀也。弟当此艰危之际,若能以“硬”字法冬藏,以“悔”字启春生之机,庶几⑤可挽回一二乎?
——节录自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致沅弟》
【注释】
①拂:即不利之事。
②龃龉办俪:上下牙齿对不上,比喻意见不合,相抵触。何逊《还渡五洲》:野方圆腕姐龉,贫贱岂怨尤?”
③朱子:指宋代思想家朱熹。
④悔:烦恼曰吉:好的;吝:困难;凶:坏的曰元:开始;亭:通达曰利:适意;贞:守旧。这八个字都出自《易经》。
⑤庶几:表示可能或期望,也许。
【译文】
正当弟弟你遇到种种不利之时,又加上最近与最好的朋友发生不和的事情,想必心情更加不好过。但事已至此,也只有采取逆来顺受的办法,仍然不外乎是“悔”字诀、“硬”字诀罢了。
朱熹曾说过院“悔”字像春天,万物都积蓄着力量才开始萌发曰“吉”字像夏天,万物都生机勃勃,极为旺盛;“吝”字像秋天,万物都开始零落;“凶”字像冬天。万物都开始枯朽、凋零。又曾经以“元”字配春,“亨”字配夏,“利”字酉己秋,“贞”字配冬。我的意思“贞”字就是“硬”字诀。弟弟你在这个艰难危急之时,如果能以“硬”字效法冬天万物隐藏之品德,以“悔”字启动像春天万物萌生之时机,也许可以挽回一二吧?
【评析】
曾国藩在这里所说的“逆来顺受”,并不只是消极地退让、忍受,而是积极地以退为进,蓄势待发。这种对待逆境的态度,是一种乐观、积极的处世观。
清朝地方团练民兵
【原文】
带勇之事①,千难万难。任劳任怨,受苦受惊,一经出头,则一二三年不能离此苦恼。若似季弟吃苦数月便尔脱身,又不免为有识者所笑。余食禄有年②,受国厚恩,自当尽心竭力办理军务,一息尚存③,此志不懈。诸弟则当伏处山林,勤俭耕读,奉亲教子④,切不宜干涉军政,恐无益于世,徒损于家。至嘱至嘱!
——节录自咸丰五年十月十四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带勇:带兵。清制,行营招募的兵卒叫做勇。
②食禄:吃国家的俸禄。
③尚:还。
④奉亲:侍奉父母双亲。
【译文】
带兵的事,有着千万种困难。即使任劳任怨,受苦旦出头,则数年内仍不能忘却这些苦恼。如果像季弟那样才吃了几个月苦就抽身回家,又不免为有识之士所耻笑。我领取俸禄多年,受国家厚恩,自然应当尽心竭力办理军务,一息还存,此志不懈。你们则宜于呆在家中,勤俭耕读,侍奉双亲、教导子弟,千万不要插手兵营和政界的事,只怕无益于世事,又给家里惹来麻烦。至嘱至嘱!
【评析】
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根据自己的经历,语重心长地告诫各位弟弟,如果有志于在外任职,就一定要有“受苦受惊”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有始无终而被人耻笑。但最好老老实实呆在家中,勤俭耕读,奉亲教子,不要涉足于军政方面的事。内中难免有“忠君”、“避世”等消极思想,但积极因素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凡事当量而后入
【原文】
兵凶战危,一经带勇,则畏缩趋避之念决不可存。兵端未息,恐非二三年所能扫除净尽,与其从事之后而进退不得自由,不如早自审度,量而后入,想诸弟亦必细心筹维也淤。
——节录自咸丰五年十——月初四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筹维:谋划思考。
【译文】
带兵打仗是凶险莫测的事。一旦决定带兵,就绝不可有任何畏缩趋避的想法。战乱不止,恐怕不是二三年能够平定的。与其带兵以后不能随便退出,不如自己尽早慎重考虑,权衡利害以后再参与其事。我想,各位弟弟也一定会细心谋划的。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继上封家书之后,谆谆告诫诸弟于进退之间宜“早自审度,量而后入”。想出外“做事”,就一定要立志把事情做好,千难万难,都应任劳任怨,绝不可存“畏缩趋避之念”。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曾国藩讲求实际的思目。
【原文】
军营虽以人多为贵,而有时亦以人多为累。凡军气宜聚不宜散,宜忧危不宜悦豫①。人多则悦豫,而气渐散矣。营虽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营,人虽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人。如木然,根好株好而后枝有所托曰如屋然,柱好梁好而后椽瓦有所丽②。……遇小敌时,则枝之茂、椽瓦之美尽可了事曰遇大敌时,全靠根株培得稳,柱梁立得固,断不可徒靠人数之多、气势之盛。倘使根株不稳,柱梁不固,则一枝折而众随之,一瓦落而众椽随之,败如山崩,溃如河决。人多而反以为累矣。史册所载战事,以人多而为害者不可胜数。
来信言弁目太少③,此系极要关键。……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④,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贤弟当于此四大端下工夫。而即以此四大端察同僚及麾下之人才。
——节录自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致沅弟》
【注释】
①悦豫:喜乐。
②椽:椽子,放在檩子上架屋瓦的木条。丽:附着。
③弁目:清代低级武官的通称。
④觇(chan):窥视,观测。
【译文】
行军打仗以人多为好,但有时也有因人多而招至失败的。大凡军队士气宜聚而不宜散,宜居安思危而不宜耽于安乐。人多就容易喜乐无度,而士气也就慢慢涣散了。营旅虽多但可依靠的不过一两个营,人数虽多而可倚仗的也只有一两个人。像树木一样,根深株实,枝《才有所依托曰像房屋一样,柱梁稳固,椽瓦才有所附丽。……遇小股敌人,依靠枝的茂盛、椽瓦的齐整就可以对付。遇强敌劲敌,那就全靠根株培得稳、柱梁立得固,绝对不可只靠人数多、气势盛。假如根株不稳当,柱梁不牢固,那么只要一根树枝断了,所有的树都会随之飘零曰一块屋瓦掉了,所有的椽条都会随之坍落。兵贩如山崩,兵溃如河决,人多反而成为一种拖累。史书所记载的战例,因为人多重“根株”、“柱梁,而招致失败的不计其数。
你在来信中说弁目太少,这是关键的关键。……选拔将才有四条标准院一是知人善任,二是善于观测敌情,三是临阵不乱,有胆有识,四是营务管理,整齐划一。……贤弟应当在这四个方面下工夫,同时也就用这四条标准去观察同事及属下中有没有这类人才。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对当时正率领湘军一部赴援江西吉安与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荃,全面地阐述“军气宜聚不宜散,宜忧危不宜悦豫”,及如何重视“骨干”,有意识地发现培养“根株、柱梁”等观点。单就治军思想而言,至今仍可借鉴。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原文】
吾不以弟得升阶为喜,喜弟之吏才更优于将才,将来或可勉作循吏淤,切实做几件施泽于民之事,门户之光也于,阿兄之幸也。
——节录自咸丰八年五月初六日《致沅弟》
【注释】
①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
②门户:家,门第。
【译文】
我不以弟弟你得以升迁而高兴,所要高兴的是弟弟你做官的才能更优胜于做武将的才能,将来你或许可以勉力做一名奉职守法的官吏,切实做几件施予恩泽给老百姓的事情,这才是为家庭增光,也是我这个做兄长的最感到庆幸的事情。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告诫其弟曾国荃,不要为了升官而感到高兴,应当重在奉职守法,为民请命,做一名好官。这一观点至今仍有其可借鉴的意义。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原文】
苏州阊门淤外民房十余里,繁华甲于天下,此时乃系金陵大营之逃兵溃勇先行焚烧抢劫②,而贼③乃后至。兵犹火也,弗戢自焚④,古人洵不余欺⑤。弟在军中,望常以爱民诚恳之意,理学迂阔之语时时与弁兵说及,庶胜则可以立功,败亦不至造孽。当此大乱之世,吾辈立身行间⑥,最易造孽,亦最易积德。吾自三年初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义。历年以来,纵未必行得到舆,而寸心总不敢忘“爱民”两个字,尤悔颇寡。
——节录自咸丰十年四月二十二曰《致沅弟》
【注释】
①画(chang)门: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宫门。
②金陵大营:清军为围剿太平天国起义在南京城外建立的兵营。1861年5月,该营被太平天国李秀成等部攻破。
③贼:曾国藩对太平军的污称。
④弗戢(侏)自焚:如不加止息,就会自我焚毁。
⑤洵不余欺:确实没有欺骗我。
⑥行间:行伍之间,指军队。
⑦纵:即使。
【译文】
苏州宫门外民房相接,逶迤十多里,是天下第一繁华之地,这一次是被金陵大营逃散的兵勇先行焚烧抢劫,贼才随后赶到的。军队像火一样凶猛,不加管教就会自己把自己烧掉,古人确实没欺骗我们。你在带兵打仗时,希望你经常把爱民的恳切之情和理学的一般道理多给官兵们讲解,这样才可能做到胜则立功,打了败仗也不至于做坏事。现在世道乱得很,我们这些人致力于带兵打仗,最容易造孽做坏事,也最容易做好事积德。我从咸丰三年初招练湘军时起,就把爱民作为第一等要紧的事来对待。多年以来,即使没有完全做到,心里始终不敢忘记“爱民”这两个字,在这一点上,至今问心无愧。
【评析】
不管曾国藩所说的“爱民”,有多少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这一立论的主旨还是应当肯定的。特别是他在战乱时期提出这一问题,强调立身军伍之间,要多“积德”,不“造孽”,更可见其深意。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原文】
季弟言出色之人断非有心所能做得,此语确不可易。名位大小,万般由命不由人,特父兄之教家①、将帅之训士不能如此立言耳。季弟天分绝高,见道甚早,可喜可爱,然办理军营中之事,教训弁勇②,仍宜以“勤”字作主,不宜以“命”字谕众。
——节录自咸丰十年七月初八日《致沅弟季弟》
【注释】
①特:只,仅,独,不过,作副词用。
②弁:下级武官。
【译文】
季弟说,一个人要想出类拔萃绝不是只要有这门心思就能做到的,这话确有道理。一个人名位大小,都是命中注定而不由自己做主。不过,作为父兄教育子弟、将帅教育士兵就不能这样讲了。季弟天资极高,明白事理极早,可喜可爱。但办理营中军务,教育训导将士,还是要教他们以“勤”字立身,而不要教他们都去听信命运。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强调的宜以“勤”字做主,不宜以“命”字谕众的观点,其积极的意义在于院一个人要想脱颖而出,确实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绝不应放松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一味地听天由命,无所适从。
广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原文】
默观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抚将帅,天下似无戡定之理①。吾惟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曰劳苦,以少分宵旰之忧②。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此兄之所自矢者③,不知两弟以为然否?
——节录自咸丰十年七月十二日《致沅弟季弟》
曾国葆家书手迹
【注释】
①戡定:止息平定。
②宵旰之忧:宵衣旰食的辛劳。宵衣旰食:天未明就起床,傍晚才进食,比喻政务辛劳,为美化封建帝王的套语。
③自矢者:自己立下的誓言。
【译文】
冷静观察最近的吏治、人心及各省督抚将帅的情况,天下大概不会有安静平定的现象。我只有用一“勤”字上报皇恩,用“爱民”二字下报我的双亲。才识一般,绝对难以建功立业,只有抱定一个“勤”字,起早睡晚,任劳任怨,多少为皇上分担一点政务繁冗的辛劳。行军本来就是烦扰老百姓的事,只有时刻把“爱民”二字放在心上,不使祖先积留下来的功德被我一人断送。这就是我自己立下的誓愿,不知两位弟弟认为正确不?
【评析】
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多少流露出“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的意思,乱世无戡定之理,个人无回天之力,但他认为待人处事总以尽心尽力、无愧无悔为要才是。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原文】
然制胜之道淤,实在人而不在器于。……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则将士之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
——节录自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致沅弟》
【注释】
①制胜:制服对方以取胜。
②器:这里指洋枪洋药等武器。
【译文】
然而制服对方以取胜的方法,确确实实在于人太平军手枪而不在于那洋枪洋药等武器。……真正的美人并不怎么去争珠翠之类的东西,真正的书法家并不怎么去争笔墨之类的工具,然则作为真正善战的将士,难道一定要去力争那些洋枪洋药等武器吗?
【评析】
曾国藩本为一介书生,后来在战争实践中却能摸索、总结出一套“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这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战争规律来,并教导其弟“深思”、“猛省”。可见,他具有高出一般封建官僚士大夫的远见卓识。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太平天国铜炮
【原文】
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①,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②,恐其临危而先乱曰恃之以战,恐其猛进而骤退。……去年春间,弟不要陈大富一军,又不留成大吉一军,余深喜弟之有识有志也。
——节录自同治元年九月十三日《致沅弟季弟》
【注释】
①在己:属于自己。
②恃:依靠。
【译文】
凡是碰上危急的时候,只有属于自己的部队才能靠得住,属于他人的部队都是靠不住的。如果依靠他人的部队来防守的话,恐怕面临危急之时而自己先乱曰如果依靠他人的部队来进攻的话,恐怕在顺境时前进很猛、而在逆境时退却也快。……记得去年春天,弟不要陈大富一军,又不留成大吉一军,我十分高兴地看到弟的胆识和志气了。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