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说无妨才能找人找到位
一般人在听见别人对自己的意见表示认同时,都会松懈心理的防备,认为你可能是持有相同意见的同伴,这时候再说出你真正的想法,就很容易被接纳。
一般人在听见别人对自己的意见表示认同时,都会松懈心理的防备,认为你可能是持有相同意见的同伴,这时候再说出你真正的想法,就很容易被接纳。
诚实是把真正的想法说出来。
当女人要决定一件事时,往往会遇到犹豫不决无法下决心的状态,而此时最需要的就是旁人有力的忠告。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巧妙地运用一些求人术。
例如,某家具店内有位顾客正为买哪张桌子而举棋不定时,如果老板对他说:“圆桌有圆桌的好处,而方桌也有它方便的地方。”那么这笔生意就绝对做不成。要成功卖出桌子应该这样说:
“像先生您这样的人,我认为方的比较适合,因为方的与您的个性颇能配合,若是您买下还可做个永久的纪念。”
这种说法等于是给了顾客一个建议。顾客听了很可能从迷惑中解脱出来,最后买下了它,而这种说服方式才是求人购物的秘诀。
现在我们再举一个刑警的经验交谈。他让嫌疑犯认罪的秘诀是对他们说:
“我相信你一定会承认,以往遇到我的嫌疑犯没有一个不招供的,我认为你也不会例外。”
若是嫌疑犯真的犯了罪,一定会开始犹豫是承认好还是不承认好。此时的刑警则更要不断地巧妙运用这种说服方式对嫌疑犯施加压力,自然就能将他逼到非承认不可的地步。这种说服方式使得举棋不定的嫌疑犯,内心会产生一种自己心思早被看穿,实在无法隐瞒的心理压力,而且对方又断言“你的答案只有一个”时,不稳定的心理必定会崩溃,最后如实招供。
对于能力较差或新员工,如果光是对他说“再加油吧”“再用点头脑吧”是没多大效用的,虽然这类忠告偶尔是必要的,但在工作的进行中,若经常提出来,反而会使人感到厌烦,此时员工们最迫切需要的并非责备或激励之类的话,而是工作的具体指导。
如果身为主管的你,一再好声好气地指正并指导下属工作的方法却不被接受,这时就要换另一种方法。最好是装出一副很吝惜的样子明确地告诉他,你是不轻易传授别人秘诀的,而且说过之后便不再重复,一次两次之后,当他试着照着你教他的方法去做而且有改善时,对方就会产生“这句话非听不可”的意识。则你的忠言必能顺利地让对方接纳。此时,他不但不会觉得你哕嗦,还会自动地接受你的建议。
所以求人时,没必要为了迎合对方,而刻意地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用委婉的态度和语气,先表示对方的意见没有错,然后说明你的想法是什么。一般人在听见别人对自己的意见表示认同时,都会松懈心理的防备,认为你可能是持有相同意见的同伴,这时候再说出你真正的想法,就很容易被对方接受。
以更有利的语言回击冷语
以适当而有力的语言回击冷语,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生活中的冷言冷语易伤自尊心不说,还经常让我们下不来台。冷言冷语多得难以分门别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话都会使你心烦意乱,情绪低落。本能地进行反击,其后果往往是讽刺挖苦、侮辱打击的恶性循环。正确的办法是以适当而有力的语言回击冷语,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如果你下次遇到冷语,不妨照下面说的去试试:
1,探究缘由
心中窝火容易使人出语伤人。如果你的确不明白是什么地方得罪了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问他这是为什么。记住,并不是每个人都存心要找你的麻烦,因此,尽快找出根源。
女招待之所以冲你发火,也许是因为昨晚她在男朋友那里受了委屈;司机超车插到你前面也许并不是为了和你比高低,而是送重病的孩子上医院……当你这样去假定他人是无辜的时候,你就会为你的宽厚和善意而感到快慰。
2,正视挑衅者
顶住侮辱并非易事。办法之一是针锋相对,用严肃的对答来对付消极的评价,如你可以说:“你有什么理由来伤害我的感情?”或:“要知道你的话也许会对别人有用。”
作为一种选择,你可以要求挑衅者澄清他的原意:“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或:“我希望能弄清你的意图。”一旦挑衅者意识到你识破他的意图时,他们就会停止挑战。没有比阴谋被识破更丢脸的了。
3,运用幽默
有人曾很不客气地评价玛丽的新裙子——“一条新裙子?这布料更像是用做包椅子的。”
玛丽回答说:“那好,坐到我膝盖上来。”
路茜的母亲苛刻得简直像有洁癖,这使露茜有些受不了。
一天,母亲发现女儿房间里有蜘蛛网。那是什么?她故作吃惊地问。
“一项科学工程。”路茜幽默地回答说。
利用幽默可以避免冷语的伤害,还可以拒绝自己不想听到的话。
4,设置信号
戴丝的丈夫喜欢在公共场合出她的丑,她不做任何反驳,只是随身携带一块小手帕,每当丈夫出语伤害她时,她就把手帕放在额头上,他尴尬得只好住嘴。
5,顺水推舟
接住话头是个好主意。例如,如果你妻子说:“你重了20磅了,亲爱的。”你就回答说:“准确地说是重了近25磅。”语言所以有力,是因为你承认了它的力量。当你顺水推舟时,你就能使它失去阻力。
6,不屑一顾
他人的评论并不“属于”你,因此你完全可以不理睬它。原谅是我们应该培养的最重要的生存技巧。
如果你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那就让说话人知遁你听见他的话了,但不想作反应。下一次他再伤害你,你就佯装正在揩去袖子上的污点。当他问你在干什么时,你就说:“噢,我以为什么东西在咬我,我肯定搞错了。”他就会知趣而退。
你也可以装作没兴趣。眨眨眼睛,打个呵欠,环顾左右,旨在告诉他:“你怎么这样讨厌?”任何人都不愿自己遭人厌的。
7,拒绝接受
一个男人出语伤害布达赫后,布达赫说:“孩子,如果有人拒绝接受一份礼物,那这份礼物会属于谁呢?”那人回答说:“当然是属于送礼物的人。”
“那就好了,”布达赫说,“我拒绝接受你的指责。”
有人觉得口头上贬低、指责别人会更显示自己的高大,所以他们口袋里装满轻蔑,他们随时都可能取出来抛给别人。拒绝接受他们的侮辱伤害,巧妙地还给他们,这样你就会减少紧张,增加快乐。
灵活的语言能让你避免麻烦,远离伤害,还可以不破坏原有的关系,学会运用它,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长话易短说
长话短说可以锻炼人的快速思维能力,提高行动的敏捷性。
废话多的或者语气词太多的人大多是因为思维缓慢。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才是赢得听众喜欢的一件法宝,也是一种说话的谋略。
令人讨厌的人,说话语速常常快且健谈,说起来没完没了,一句接着一句,一段接着一段,尽其所能,连气都不喘。听者自然也没有了喘气之机,好像面对一条泛滥的河流,总也望不到尽头。如果换做你是听者,你能受得了这样的谈话吗?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才是赢得听众喜欢的一件法宝,也是一种说话的谋略。
古人写文章,有一种行文呆板,文字生涩,而且又臭又长的文章,被人称之为“面目可憎”的“八股文”。与之相对应,说话也有“八股腔”。古训“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但在有“八股癣”的人看来,“有话必长,无话也不短”和变“长话短说”为“短话长说”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这些人在说话之前往往要先加一个大帽子。类似于“古人云”、“孔子日”之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在说话之前先把对方镇住,二是想借此显示一下自己的知识渊博。
比如,说现在城市住房很紧张的问题。在切入正题之前,爱说“八股腔”的人往往要从原始人穴居野处,有巢氏构木为巢讲起,进而说到奴隶制度社会、封建制度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的住宅问题。一路讲下来,最后讲到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状况,等等。在听众听得昏然欲睡的时候,才开始引入正题。这样的情形,常常是说话的人说得酣畅淋漓,兴趣备至,而听众们却听得莫名其妙,会在心里一个劲儿地嘀咕:说了这么多,是给我们老百姓盖房子,还是给猿人盖房子啊?
这还只是开场白,接下来的正文就更让人头疼了。既然短话要长说,本可两句话说完的,就得说成三句四句,这就不得不绕远、拐弯儿。正文扯上十条八条不算多,附之以故事、逸事、理论等等,最后还有几点建议之类。有时“最后”之后还有“最后”,叫你摸不清哪个“最后”才是真正的结尾。
读“八股文”叫人头痛,听“八股腔”更是让人难以忍受。拿着“八股文”可以跳着读。遇到废话就跨过去,不理它,通篇是废话,干脆不读它。听人说这种话有时却不能这么洒脱了,领导讲话,你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非到对方讲得尽兴,不到会议散场,你是不能离开的。“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这情形很像是填鸭。管你爱吃不爱吃,塞给你就是了。
有人把听“八股腔”比喻成是吃苦药。苦药吃起来要皱一下眉头,但吃下去多少还可以治病救人,而“八股腔”却多半只会让人窝火堵心,要说它的好处,可能也只在于能够磨炼一下听者的毅力吧。下面,我们就给有“八股癖”的人画个像:罗局长说:“同志们!今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风和日暖。我们欢聚在著名的休闲娱乐宝地——‘八仙洞’,到这里来过几天神仙一样的日子,顺便召开一个《二零零三年反腐败工作总结暨反腐工作再动员会》。等一下,嗯,等一下,有的同志要去打牌,有的同志要去跳舞,有的同志要去唱歌,有的同志要去爬山,有的同志要去按摩(哈,哈,开玩笑了),所以。我今天的发言要长话短说。”
“有的领导讲话就是喜爱短话长说,既耽误人家宝贵的娱乐时间,又耽误人家宝贵的休息时间。这是不对的,这样的发言没有吸引力,更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今天就去年反腐败工作总结和动员长话短说吧。大家知道,我过去发言一般要讲三、四个小时,今天只讲两个小时;我过去发言时一般要讲二十四个问题,今天也只讲十二个问题。哪十二个问题呢?都是一些实际。问题,一是……二是……三是……四是……五是……六是……七是……八是……九是……十是……十一是……十二是……
“下面,我正式开始讲第一个问题……
“我的发言完了。刚才我看了一下手表,我仅仅讲了一小时五十八分,还未讲到两个小时,再进一步地少讲了两分钟。希望大家今后就像我一样,从发言开始转变作风,少讲些废话,长话短说。刚才很多同志都听得很认真,到底在神仙呆的地方开会不同,效果更要好些,但愿今年的反腐败工作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今天长话短说,就说这些吧。谢谢大家!”
听这种大量掺水的发言,很多人是靠打瞌睡和在本子上画小人才能“挺过来”。
从说话所要达到目的来看。无论我们说话的内容有多少,都要尽量地长话要短说。长话短说可以锻炼人的快速思维能力,提高行动的敏捷性。废话多的或者语气词太多的人大多是因为思维缓慢。照这样看来,短话长说的不仅讨人烦,还可能被认为是思维有问题呢!那么,为了自己的“面子”考虑。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长话短说”呢?
现代社会人人都很忙,谁也没时间听别人长篇大论。倘若按照“寸金寸光阴”来算,喜欢短话长说的人。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浪费别人的时间该值多少钱呢?这真和抢劫差不多了。要想不成为被人眼里的“抢劫犯”。这话无论如何也得往短了说啊。
说话的质量和说话的数量并不成比例关系。就是因为,无论是实话、真话还是感人的话,说多了就会成为淡而无味的累赘。听多了,听众的耳朵和心理都会疲惫不堪。我们说话是为了让人家听明白。并取得对方的合作或者认同,而不是把说话变成一种催眠术,去解决听众失眠的问题。让人听着累,自己说着也累的话。还是少说为好。
当然,长话短说也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势必让人感到唐突,效果也不会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说来,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熟识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会场、作报告演讲等,如果能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一定会很快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而一味长篇大论,结果肯定会不得要领。
急话要慢说
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让人着急,而人一着急,除了说话语无伦次,表情也会变得僵硬,甚至狰狞恐怖。
遵循“有话直说”和“长话短说”的原则,我们就可以把话说简单,说精彩,说到点子上。但是如果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心里起急,那么本来简单易懂的话可能就会被我们说得乱七八糟。
文革期间,某地方艺术团到干休所给老干部慰问演出。因为听说有部级首长到场,团长对这次演出特别重视,对所有的演员反复强调一定要演好,并特别说,谁要是演砸了就批斗谁。有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演员。从来没经过这阵势,任务一下来,心里就紧张,再加上团长一煽呼,心里就着急了:现在正是非常时期,出什么错都往政治上扯,一旦出了问题,不仅自己倒霉,还得连累家人。担心之余,他找到团长,要请假。但团长说:“你外形很好,嗓音也很不错,又是新同志,应当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在首长面前好好展示一下。这次任务非比往常,你就别请假了。再说你的任务也不重,就是个报幕员。”
年轻演员听了,心里安稳了些,就决定参加演出。
演出当天,不仅干休所的所有老干部观看演出,还有当地的领导陪同。一个中央领导特意坐飞机赶来慰问老干部。团长一听还有中央首长,就有点沉不住气了,有点后悔让那个青年演员担任报幕员。但已经安排下去了,只好硬挺了。
第一个节目是开场大合唱,不需要报幕。团长把年轻演员拉到身边反复强调别搞砸了,“台下可有中央首长,你可千万别搞砸了。你还年轻,后面的路很长,但万事开头难,你可得把这个头开好。要是开不好这个头,不仅你后面的工作不好干,咱们团所有人都得跟着挨批。所以,你千万别搞砸了啊!这可是政治任务,出了错可要上纲上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