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演员什么都没听进去,就听了一个“上纲上线”。大合唱结束了,该报幕了。年轻演员却吓得连腿都迈不开了,团长一着急,一把把他推上了台。
到了台上,面对满屋子的观众,年轻演员紧张得不得了,战战兢兢地拿出节目单一看,差点没急晕过去——因为着急,把白纸当成节目单拿出来了。这下子他更急了,张嘴说了句让所有人都莫名其妙的话:“下一个节目,上纲上线。”然后就下了台。
团长更急了,哪有这个节目啊。有个演员听了报幕忍不住说:“上纲上线?什么节目,该不是走钢丝吧。”团长脑袋一转,赶紧让走钢丝的演员上台表演。台下的观众正纳闷,看见台上的演表演的是走钢丝,不禁鼓起掌来——这个报幕的真有水平,把节目和政治形势结合起来了。团长擦了擦头上的冷汗。对年轻演员说:“你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话都说不明白!下个节目是笛子独奏,别再弄错了。再错,有你好果子吃。”
年轻演员心里既庆幸又害怕,心里七上八下地等着节目演完了。调整了一下情绪,反复默念“下一个节目,是笛子独奏”后走上了舞台。张嘴说完后,全场的观众、演员,包括他自己都惊呆了。”下一个节目是。独子笛奏……”
一句简单的话说得如此颠三倒四、不成样子。就是因为心急的缘故。人为什么会心急呢?原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就是因为觉得自己驾驭不了所面对的局势。其实,如果已经干起来了,那么是否驾驭得了就不那么重要了。踏踏实实地干好就得了。快乐也是干,担心也是干,干嘛不开开心心地干事情呢?说话也是如此,谁也不可能不说话,而且肯定有自己不敢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时候。在这种时候,大可以放平心态,有话直说,长话短说,别顾虑那么多,简简单单地把话说出来。相反地,如果你因为心急,支支吾吾、颠三倒四地说了半天,不但让人家听得一头雾水,还一下子就能看出你是心虚的,碰上个善良的人还好,要是碰上个存心找茬的人,那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嘛!
急话慢说不仅是对自己,对别人也要如此。生活中充满变数,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倘若对那些意料之外的事情置之不理,很可能积累祸端,甚至激化矛盾。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让人着急,而人一着急,除了说话语无伦次,表情也会变得僵硬,甚至狰狞恐怖。话还没说,自己的表情先把对方给吓住了,于是对方也跟着着急,两个着急的人碰一块儿了,结果会是什么样子?恐怕不难想象吧。所以,为了避免自找麻烦,慢慢地把话说简单,化解矛盾是时时刻刻都要遵循的原则。
和别人抢话的舌头会闯祸
说话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让舌头走在脑子的后面,同时也让自己的舌头走在别人舌头的后面。舌头有时候喜欢“抢”——和自己的脑袋抢功,和别人的舌头抢话。
抢在脑袋前面的舌头是惹祸的舌头。它总是把话说得颠三倒四,言不对题。甚至当着矬子说出短话,让舌头的主人讨人烦,惹人怨,在闹得大家都不愉快之后。舌头自己却躲在牙齿后面装作没事儿。
和别人抢话的舌头是闯祸的舌头。它喜欢接别人的半句话,或者自作聪明地断章取义。或者摆出天下我说了算的劲头。这样的舌头四处树敌。满世界说自己的好,说别人的不是,生怕缺了自己,这个世界就会很寂寞。可是到头来,人人都对它畏而远之,怨而敌之。最后这个抢话的舌头没的话可抢,甚至连发言的机会都没了,彻底安静了。简单说话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让舌头走在脑子的后面,同时也让自己的舌头走在别人舌头的后面。舌头有时候喜欢“抢”——和自己的脑袋抢功,和别人的舌头抢话。
抢在脑袋前面的舌头是惹祸的舌头。它总是把话说得颠三倒四,言不对题。甚至当着矬子说出短话,让舌头的主人讨人烦,惹人怨,在闹得大家都不愉快之后。舌头自己却躲在牙齿后面装作没事儿;
和别人抢话的舌头是闯祸的舌头。它喜欢接别人的半句话,或者自作聪明地断章取义。或者摆出天下我说了算的劲头。这样的舌头四处树敌。满世界说自己的好,说别人的不是,生怕缺了自己,这个世界就会很寂寞。可是到头来,人人都对它畏而远之,怨而敌之。最后这个抢话的舌头没的话可抢,甚至连发言的机会都没了,彻底安静了。与别的舌头抢话,这也是容易把话说复杂得原因之一。我们可以想象两个大胖子抢着过一道窄门会是什么样子,两座“肉山”撞得“砰砰”直响。把门框挤掉了也过不去。但倘若两个人相互礼让,鱼贯而行就过去了。说话也是如此。有些话说得热热闹闹,但内容却“冷冷清清”,不断有人抢话就是原因之一。
如果在别人说了一半的时候插嘴,非把对方的舌头“绊”一个跟头不可;自己把话抢过来了也说不明白——突然插嘴往往是想到哪说到哪,有上句没下句,最后还得让人家说。但对方可能早就忘了要说什么了!这个时候。说话的主题就没了,对话变成了唱对台戏,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到头来唾沫浪费了不少,实事儿一个也没涉及。与其和别人抢,还不如等人家把话说完了自己再说,这样不仅能更完整地理解谈话的内容,在说话时能有的放矢。不至于把话说成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程度,还可以显示自己的礼让和尊敬。让舌头走在别人的舌头后面,是原则,也是技巧。它可以使我们把话说得简单、明确、稳妥、对题,这样的话谁不爱听呢?
夫妻之间的弯弯绕让人烦
说话的根本目的是沟通,根本手段是告知。也只有回到了这个根本,我们才会发现,说话只有简单直接才最有效。
说话直接,痛快加畅快,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心里都敞敞亮亮;说话婉约,费劲加费解,说话的人心累,听话的人脑子累。
有话要说的人,根本没时间瞎琢磨——只有那些无病呻吟的人,才哼哼唧唧耍哀怜。有话要说,急啊,他逮住个机会就说,他相信只要说了就能让听众听他的,而原本没啥可说的,当然先要干咳两声,然后这个嗯那个哪的,抑扬顿挫一番——表演可能生动,但内容不可能让人感动。
说话的根本目的是沟通,根本手段是告知。也只有回到了这个根本,我们才会发现,说话只有简单直接才最有效。
小两口吵架,丈夫怪媳妇花钱太多。丈夫说:“咱家又不是银行,就算是银行也没那么大的库房。咱家谁衣服最多,谁鞋子最多,谁‘瓶瓶罐罐’最多,谁进了商店就磨磨蹭蹭……”
还没等丈夫说完,媳妇就插嘴了:“我买这么多东西还不是为了你脸上有光。老婆漂漂亮亮,老公才风风光光嘛!”接下来,媳妇给丈夫大讲如何打扮,如何潇洒。丈夫边听边纳闷:这理财课怎么就变成了美容美体课?
转天,媳妇把卡上的钱花光了,想跟丈夫再要点钱:“老公,我的粉底霜用光了……”然后用动人的眼睛看着丈夫。丈夫正在看报纸,随口“嗯”了一声。媳妇看丈夫没反应,就有撒娇地说:“老公,我昨天看上了条裙子……”丈夫放下报纸说:“那就去买啊。”媳妇说:“没钱啊。”丈夫说:“又花光了!老婆,你能不能少花点儿啊。”
想了一夜,丈夫终于明白是自己说话走了弯路,才让媳妇钻了空子,于是这次直接说。媳妇撅着嘴说:“是我花的多还是你挣的少!”丈夫说:“挣得再多,你这种花钱法也不够!我得教教你怎么理财了……”媳妇一边听一边奇怪:本来是我想要点钱的,怎么成了他教训我了?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话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男人说女人结婚后就从淑女变成了悍妇,一点也不温柔了,女人说男人结婚后就从绅士变成了土匪,再也不讲道理了。其实,这些都是说话惹的祸。
结婚前,两个人为了能走人婚姻殿堂,拼命地想把话说明白,说到对方心里去,所以话说得简单直接(羞涩的初恋者除外);结婚后,双方的关系已经确定下来,不再像从前那么担心他(她)会另有新欢,再加上彼此都是工作的烦心事一堆,也就没有那么多心思放在对方身上,所以说起话来往往是心不在嘴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但把话说得弯子多多,还硬要对方听自己的。所以谁都听不明白,谁都达不到原来的目的就在所难免了。
说话绕弯子,就会被误解,被人家钻空子,甚至被别人利用。夫妻说话还是直接简单的好。上面的故事里:丈夫说,“老婆,最近咱家的开支又超了,咱俩讨论一下怎么节省开支好不好?”这种说法,相信大多数“媳妇”会接受,平心静气地和丈夫商量怎么“节流”。媳妇说,“老公,最近家里钱不太够花。你能不能想想办法挣点儿‘外捞儿’啊?”男人也不都是大男子主义的,老婆这么说,丈夫也多数会接受现实,想办法解决家里财政上的窘境。
这种简单的说话方式,沟通起来效率极高。远比先说对方的“不是”,然后说自己的“是”,最后说怎么办强多了。我们从说话的内容还可以看出,简单说话,往往是说实际情况,很少掺杂个人的主观色彩。这正是简单说话最有效的原因之一:直接告诉对方有什么事,我的意见是什么,这么说话对方立刻就明白了自己该说什么了。不然,听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性子急的听众肯定会急躁起来,心急了话当然也就说不利索了;还有一种可能,听者听了半天终于听明白了,但不是说话者本来的意思,听者按照自己的意思回答说话者,说话的人一听满不是那么回事,于是从头再来,再不行就再来一遍。如此一来,就是脾气再好的人也得急!
重要的话大于紧急的话
简单说话之所以受人欢迎,就是因为这样说话,总能让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听到他们想要听到的。
说话的时候,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又是紧急的?所有说话内容都是围绕着发言者的目的展开的,而从哪里说起是我们要优先考虑的。由此看来,说话最重要的是目的,最紧急的是从哪里开始。没有了目的。我们就无法区分先后。当然哪个紧急也就无法确定了。所以,在说话方面,重要的始终是大于紧急的。
重要的大于紧急的,也是时间管理的原则之一,作为一种高效的说话方式,简单说话也一定要遵循这个原则。把重要的内容摆在紧急的前面说出来。就不会因为失去方向而绕圈子。也不会因为失去主题而浪费口舌了。
这个道理听上去很好理解,但实际做起来的话,却常常会有人反其道而行。平时,我们考虑“为什么”的时间很少,多数是张嘴就来。这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共同的语言、生活环境使我们很清楚要表达什么。但也正因为这个模模糊糊的“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突然发现。自己要说的和对方要听的完全是两回事儿,甚至和自己最初的意图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就不能怪舌头管不住自己了,而是脑袋没把目的想清楚。
关于说话,如果我们总是先拣紧急的说,就会被事情牵着鼻子走。成为最忙碌但最不讨好的人。
比如,一岁的儿子又哭又闹,在午饭的时候非要吃奶粉,孩子的妈妈马上就催着丈夫给孩子冲奶喝,“赶快沏奶,儿子饿了!”丈夫却说。“牙齿都长出来了,还喝什么奶?给他煮面条吧。”
孩子的妈妈是从当下最紧急的事情出发说话的——孩子饿了,但孩子的爸爸却是从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出发说话的——孩子要成长。因为把“重要的”看得比“紧急的”还重要,所以孩子的父亲没有因为孩子的哭闹而慌了手脚。这对于孩子来说,更有利于他成长——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哭声可以达到任何目的,他就会变成一个整天靠哭闹讨好处的“小霸王”。
简单说话之所以有一句话就解决问题的威力,就是因为先拣重要的说,抓住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就事论事地盲目着手解决问题。
有时候,说话就是办事,话说成什么样事情就办成什么样。如果我们总是从事情最紧迫的一面开始思考,说话也就自然成为了问题的附庸,越说问题越多,越说问题越大。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捡最重要的话说!
简短的言语更有力
一本有十万字左右的书中,那些能够让你感到振奋、有所感悟的话恐怕也就那么几句。
一本有十万字左右的书中,那些能够让你感到振奋、有所感悟的话恐怕也就那么几句。而那些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能够让你说给别人听的话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我们可以做个试验:在你看完本书之后,合上它,然后把你能够记得住的话写下来。这时你会发现,你所写下来的那些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些简短有力的句子!
对于那些令你难忘的,那些你真正能记得住的东西,其实往往是一种兴奋、感动、愉快、或者悲伤的感觉,而这些能够引起你种种情感的话究竟是怎么说的,你往往很难重复,即便是能够重复,也只是其中的很少的一部分。事情反过来也是如此,你说了一大堆的话,如果让你再说一遍的话,你能够完全重复的部分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往往就是你最得意的。同时也是最简单的那些内容。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是因为:
现在的人们可以随手获得大量的信息,这就使得大脑只对使它最兴奋的信息做出充分的反应,其他的信息只能在后面“排队”,而且,信息在大脑里的排队顺序向来是“后来者居上”,那么,即使是最有用的信息也会被放在待处理的序列里,它们最后往往因为队伍太长而被遗忘。那些被留下来的,都是那些位置靠前的,其中容易记忆,个性鲜明的占绝大多数。由此看来,简单有力的话最容易被大脑接受。
看看下面这两句话,你比较喜欢哪一句?
第一句,“一般来说,成功的几率多数为50%,因为无论有多少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对于结果来说都只有两个,要么实现目标,要么没有实现目标;当然,这是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
第二句,“不赢就是输。”
这两句话说的都是关于成功几率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人们探寻成功的几率不过是在安慰自己,以便让自己静下心来做事情。但是,成功与否和心情其实没有多大关系,它只决定于你的准备是否充分,做事是否到位,思考是否彻底。第一句话的“50%的成功率”纯属废话,它惟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安慰人们,只要你做就有一半的机会,其余的内容只能用来“磨耳朵”。第二句话则不然,它很简单,但意思很丰富:成功就是你赢了;想成功,那就尽力去赢,成功了99%也不算你赢;成功就是彻底打败了对手,“不赢就是输。”撇开了自欺欺人的几率问题,把“做事情”放在了首位,所以,第二句远远比第一句话更实际,更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