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大儒董仲舒
窦太皇太后去世后,汉武帝刘彻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窦太皇太后在世,汉武帝刘彻忌惮窦太皇太后,偃旗息鼓,不敢作为,但一直没有停止思考。
汉武帝刘彻最想不通的是,他作为一个皇帝,居然受老祖母控制,老祖母虽然是太皇太后,但年过八十,两眼失明,人呆脑残,居然让我这个皇帝俯首帖耳,受命于她,这是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削藩。从汉高祖开始,一边削藩,一边封藩。老藩王削去了,新藩王上来了;过了几年,新藩王又成了老藩王,又成了削藩的对象。削藩,总是这样周而复始,什么时候是尽头?
第三个问题是休养生息,清静无为,延续了几十年,还能延续下去吗?汉高祖立国之初,实行休养生息,清静无为,那是无奈之举。国家百废待兴,君臣没有能力去管理广阔天地。高祖刘邦本身就是个江湖小混混,哪有能力去匡扶天下!朝廷那些官员也大多是刘邦当年江湖的跟班,更没有能力去抚恤百姓!樊哙是杀狗的出身,他肯定不懂如何治理百姓;夏侯婴赶马车的出身,周勃过去是吹鼓手。刘邦身边的这些人,自然不懂如何治国。既然没有能力作为,也不知怎么作为,他们就干脆不管不问。名曰无为而治,实则是无法为治。这样不作为,自然比******好!吕后临朝称制还是那些官员,也没有能力去治理天下!文帝时代,虽然有改变,有了诸如贾谊这样的人,但受到功臣派的抵制,也无法作为!到了景帝刘启,虽然有想法,想改变既定方针,但也仍然是阻力重重,最后半途而废!变革为什么这么难?汉武帝刘彻反躬自问!
汉武帝刘彻想:清静无为,非改不可!几十年的清净无为,国家积累了太多的问题,不改革无法推动国家向前走!
汉武帝刘彻想到的第四个问题是秦朝为什么会灭亡?一个新兴国家,朝气蓬勃,活力四射,说灭亡就灭亡了!难道是依法治国、严刑峻法的错吗?国家没有法律行吗?没有法律拿什么治理官吏,治理百姓,治理天下?夏商周三代没有法律吗?,有人说,三代是礼乐治国!古人歌颂礼乐治国,推崇礼乐治国,礼乐治国那么理想,为什么还会出现夏桀、商纣等这样昏君、暴君呢?周朝既有文武成康盛世,为什么最后还是衰败了呢?周幽王、周厉王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刘彻反复琢磨这些问题,总是弄不明白。于是汉武帝刘彻将这些问题归纳成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保住皇位?而是如何治理国家?三是君主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汉武帝刘彻想,既然自己弄不明白,不如召集天下的大学问家来共同探讨这三个问题,让天下的大学问家来回答这三个问题!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召集了一百多位大学问家,董仲舒就是其中之一。
董仲舒,广川人,年轻时研究《公羊春秋》,汉景帝时被聘为博士。董仲舒讲学十分有特点。他在室内挂上帷幕,自己坐在帷幕后面讲学,弟子们按入学先后转相传授学业。有的学生虽属是他的学生,竟然没有见过他。董仲舒精心钻研学问,三年时间竟然没有到过园圃中观赏过一次。董仲舒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生们都尊称他为老师。
董仲舒的特点是善于观察现象,然后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以此形成自己的学问。董仲舒从自己传道授业的现象中得到两点启发。学生们尊称他为老师,是学生们敬佩他的学问;学生们敬佩他的学问,是因为他研究的学问在学生看来十分神秘,他传授学问的方式也十分神秘,神秘得让学生们产生敬畏!由于敬畏才称她为老师。董仲舒因此认为要构建一种学说,必须构建一个神秘现象,让人们产生敬畏。然后再用另一种现象揭秘这种神秘现象的合理性,让人们接受,让人们信服!景帝时代,董仲舒虽然被景帝封为博士,董仲舒却一直不愿出山,躲在老家钻研自己的学问。董仲舒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考虑到自己的学问还不成熟,考虑到当时的时机还不成熟,不足以震慑社会、让景帝接受、为景帝信服。所以景帝征召他出山,他也不愿出来为景帝服务。现在武帝刘彻征兆天下大学问家,他立即应召出山。此时董仲舒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天配,董仲舒认为此时他有能力而且自信汉武帝刘彻会接受他的学问,因为他创造了一种神秘现象,而且是一种为人敬畏的神秘现象。董仲舒的这种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这几年,董仲舒深入研究了汉朝各个时期的历史现象以及汉武帝刘彻的遭遇。董仲舒知道汉武帝刘彻需要什么!与其说董仲舒有什么学问,不如说董仲舒已经揣摩透了汉武帝刘彻的心理活动,是投汉武帝刘彻所好!
汉武帝刘彻认真研读了一百多位大学问家的答卷,最合胃口的是董仲舒的答卷。
怎样保住皇位?董仲舒的结论很简单,就是是八个字: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刘彻读懂了这八个字,这八个字让汉武帝刘彻龙颜大悦。汉武帝刘彻反复念叨着八个字,反复琢磨这八个字:“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刘彻不停地说:“好!好!”汉武帝刘彻为什么称赞着八个字好?就因为这八个字极其神秘,神秘的让人不敢奢求!汉武帝刘彻继续往下看,董仲舒说:“在我们的头上有一个天,天主宰一切。天高高在上,便委托他的儿子到地上来,管理人类。皇帝就是天子,皇帝的权力来自天,神圣不可侵犯!是没有人能动摇的!有人要动摇天子的权力就会受到天的处罚!皇帝不好好地治理天下,天也会发出警告!皇帝用心治理天下,天也会表示祝贺!洪水、地震等就是天发出的警告;风调雨顺就是天对皇帝治理天下的奖赏!上天是爱护皇帝的;皇帝也要敬畏上天,替天管理好天下百姓!”这种解释,在汉武帝刘彻看来,合情合理,更合乎刘彻的需要!
怎样治理天下?董仲舒说:“治理好天下,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做好三点就可以了!第一点,天下人只能有一种想法。这种想法,就是儒家的学说。依照儒家学说统一天下想法,就会让天下百姓心无杂念,一心一意用儒家的学说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全国人民,包括官员都能用儒家学说规范自己的行为,天下就安定了!第二点,开办学校,培训干部。我们开始推动儒家学说时,肯定有其它学说干扰。为了保障儒家学说推广顺利、普及,国家应该开办太学;郡县应该开办庠序;乡镇也要建立学校,通过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干部,推动儒家学说,维护儒家学说的合理性。国家在儒家学说的维护下自然会太平!第三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乐。仁是教育人们要互相友爱;义是提倡做应该做的事情;礼是规范百姓的行为;乐是用来陶冶人们的情趣。推广、普及儒家学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是仁?什么是义?普及礼的知识,教导人们欣赏音乐!这些做好了,人们就变得高尚了。一个高尚的人是绝对不会做有损于国家的事情的,更不会做危及皇帝尊严的事情!”汉武帝刘彻读着董仲舒的答卷,心领神会、心花怒放,自认为找到了治理国家的法宝。汉武帝刘彻兴奋地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董仲舒说:“一统天下!天下大同!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对于这一点,董仲舒没有过多论述。董仲舒告诉汉武帝刘彻,儒家的理想社会,先贤们在《礼记》中有较完备的论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意思就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自此之后,儒家学说迎来了鼎盛时期。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春,汉武帝刘彻在学官中为儒家设立了五经博士。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因推广儒家学说被窦太皇皇太后罢官的田蚡复出做了丞相。复出的田蚡不遗余力地推广儒家学说。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刘彻任用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不久,又将其升为丞相。公孙弘现象,让人们更加信奉“学而优则仕”。由此带动了儒家学说的普及与发展。汉武帝刘彻终于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全国思想,加强思想文化****的目的。使人心有所向,朝臣有所尊,巩固了汉朝的江山社稷!
自此之后,汉武帝刘彻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欲知其详,请看下一章,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