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景帝削藩
景帝继位,政权建设又来到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
自刘邦登基开始,西汉政权就不断地削藩,在削藩的同时,又不断地封王,形成新的藩王。
刘邦登基前后,为了安抚功臣、安定天下,先后分封了八个异姓王;之后为了巩固刘家天下,又先后削去了七个异姓王。于此同时,又分封了九个刘姓王。这削藩封王的过程就是一次权力洗牌的过程。清除异姓王是为巩固政权清理隐患;分封刘姓王是加固刘家天下的统治根基。
吕后临朝称制,又削除了四个刘姓王,封了四个吕姓王。这同样是一次权力洗牌。清除四个刘姓王,是为吕后执政清除隐患;封吕姓王是为吕后执政巩固权力基础。
吕后去世,陈平、周勃等功臣派对吕氏家族进行了大清洗,为文帝刘恒登基执政清除了路障。
这三次削藩无法评判功过是非,只能说是为权力平稳过渡而实施的一次权力清理整顿,清化各自的执政环境。每一次权力整顿都保证了权力相对安全运行。景帝接班,是子承父业,相对平稳,没有发生如他之前的三次权力过渡的不正常现象,也没有发生不正常的权力清理整顿。正因为没有一次不正常的权力清理整顿,隐患没有得到清理整顿,景帝刘启的权力处于高风险下运行。
汉文帝刘恒执政23年,在这么长的执政时间内,之初,汉文帝刘恒由于权力的突然降临,有点惶恐不安。所以,汉文帝刘恒在其执政过程中一直小心谨慎,不敢触及权力大佬们的利益,再加上汉文帝刘恒继承母亲衣钵,信奉道家学说,主张清静无为,汉文帝刘恒的第一高参贾谊给他的建议是“众建诸侯少其力”,所以,在汉文帝刘恒执政期间,对于诸侯王们的无法无天,妄自尊大,汉文帝刘恒也是以极大的忍耐之心予以包容。如他的弟弟淮南王刘长,出入都以皇帝的仪式显摆,汉文帝刘恒也是听之任之;如他的堂兄吴王刘鼻居然二十几年不到朝廷参拜,汉文帝刘恒也不责备,反而送其拐杖,以年事高为由允许他不行参拜礼;如汉文帝刘恒同情赵幽王刘友,在其登基执政不久,就封赵幽王刘友的儿子刘遂为赵王,这些都为景帝刘启执政留下了隐患。
景帝刘启执政的第二年,他的老师、大知识分子、政治家、御史大夫晁错,便建议景帝削藩。
晁错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景帝刘启的执政风险。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收回他们的旁郡。景帝刘启信任晁错,便将晁错的建议拿到中央工作会议上谈论。会上,各位大臣都深知景帝刘启宠信晁错,由此都表示沉默,只有窦婴公开反对晁错的主张。窦婴是皇亲国戚,是窦太后的弟弟,是当今的国舅爷。他不惧怕晁错,也没有顾忌,于是晁错与窦婴结下“梁子”。尽管晁错的建议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由于景帝刘启的信任,还有景帝刘启对削藩的认同,仍然支持晁错削藩。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冬天,楚王刘戊来京城参拜天子,晁错就以楚王刘戊前些年在为薄太后守孝期间,在守孝房间与人**,请示景帝刘启对楚王刘戊处以死刑。景帝刘启也许觉得晁错量刑过重、过严,只同意削减楚王刘戊的封地东海郡,赦免其死罪。在此前二年,赵王刘遂有罪,削除他的封地常山郡。胶西王刘卬因为买官爵的事获罪,也被削除了六个县。除此之外,晁错建议削除吴王刘鼻的封地,吴王刘鼻担心削地没完没了,便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诸侯王造反。
对于削藩引起诸侯王反叛,晁错与景帝刘启并不惊慌,因为晁错早有语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而事情坏在晁错这个人身上。晁错是忠臣,对朝廷忠贞不二。这是汉文帝刘恒与汉景帝刘启父子俩都赞同的、欣赏的!但可怕的是晁错的性格。晁错是一个严峻、刚直而又苛刻的人,这种人只知道忠诚,不会与人相处,也不会变通。晁错与袁盎等朝中大臣关系十分糟糕,特别是袁盎。袁盎何许人也?袁盎向来不喜欢晁错。晁错停留的地方,袁盎就离开;袁盎在,晁错也离开。两个人未曾在一起说过话。等到漠景帝登位,晁错担任御史大夫,便派官吏查核袁盎接受吴王财物的事,给予惩罚,皇上下诏免除刑罚,把他降为平民。吴、楚叛乱的消息传来,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很多金钱,专门替他掩饰,说他不会反叛。现在果真反叛了,想要请求处治袁盎,他必当知道叛乱阴谋。”丞史说:“事情没有暴露,惩办他,可能中断叛乱阴谋。现在叛军西进,惩办他有什么好处!况且袁盎也不应当有什么阴谋。”晁错犹豫不决。有人将这事告诉了袁盎,袁盎恐惧,夜晚会见窦婴,对他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愿到皇上面前亲口对质。窦婴进宫报告皇上,皇上便叫袁盎进宫会见,入见,原原本本地说明了吴王谋反的情况,指责这是是因为晁错的缘故,只有赶快杀掉晁错来向吴王认错,吴军才可停止。皇上派袁盎担任太常,窦婴担任大将军。这两人一向友好,到吴王谋反,京师附近诸位头面人物和长安城中的贤能官吏都争着依附这两人,跟在他们身后的车子每天都有几百辆。十几天之后,吴、楚七国皆反,以诛晁错为名。皇上与晁错商议出兵事,晁错想让皇上亲自率兵,由他居守后方。当时窦婴正推举袁盎,受诏入见,皇上正与晁错筹划军粮。皇上问袁盎说:“你曾担任吴国相,知道吴臣田禄伯的为人吗?今吴、楚反,你怎么看?”回答说:“不足忧,今天就可以打败。”皇上说:“吴王就山铸钱,煮海为盐,引诱天下豪杰,头裹白巾为号起事,这个计划还没有完善,哪能放弃呢?为什么说他不足担忧呀?”袁盎回答说:“吴国铜盐之利是有的,哪裹去找豪杰来引诱!真是让吴国得到豪杰,也只是辅政为谊,不会反叛。吴国所引诱的人,都是一些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所以招来后为乱。”晁错说:“袁盎计策很好。”皇上说:“平乱之计怎么订?”袁盎说:“请左右人等退下。”左右人退下,晁错一人留下。袁盎说:“臣要说的,人臣不得知。”于是让晁错退下。晁错忙避到东厢房,深恨袁盎。皇上急问袁盎,袁盎回答说:“吴、楚相送来书信,说高帝封子弟为王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罚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所以反名是‘西进共诛晁错,,恢复原有封地就罢兵。如今的计策,只有斩晁错,派使者赦吴、楚七国,恢复故地,那么不会流血就可以全都罢兵。”于是皇上默不作声,很久才说:“看看情况如何,我不爱一人以谢天下。”袁盎说:“愚计拿出来,只能是皇上好好合计。”于是任袁盎为太常,秘密打点行装起程。
十几天后,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张欧上奏弹劾晁错说:“吴王反逆无道,想危害宗庙,天下应当共诛之。今御史大夫晁错建议说:‘兵几百万,单独交给群臣不可靠,陛下不如亲自率兵,让晁错留守。徐、僮周围未攻占的地方可以给吴。’晁错不称颂陛下德义诚信,想疏远群臣百姓,又想用城邑给吴,没有尽臣子之礼,大逆无道。晁错应当受腰斩刑罚,父母妻子兄弟无论老少都应处死。臣请按法论处。”皇上批示说:“可以。”晁错毫无所知。便派中尉召晁错,骗上车经过街市,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斩。袁盎也不是坏人,但这个袁盎太精于算计了。而晁错对于某一事情都过于执着,这样两个极为聪明而性格迥异的人自然走不到一起,现在这样两个人又被权力的笼子关在一起,精于算计的袁盎自然要算计不计后果,办事过于执着的晁错了!况且,袁盎还有一个皇亲国戚的窦婴,而且这个窦婴也早与晁错结了梁子,这两人一传通,倒霉的自然是不知变通的晁错。再加上算计晁错的还有很多人。如丞相屠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张欧等,这些人一起做局,让晁错稀里糊涂地做了屈死鬼!
晁错其实早就应该死了,因为希望他死的人太多了,而且这些人千方百计的寻找理由,恨不得早早地置晁错与死地而后快!丞相申屠嘉就是这样人中的一个。史书上说:“景帝登位后,用晁错作内史。晁错多次请求单独谈论政事,景帝每每听从,宠爱超过了九卿,法令被修改的很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但又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围墙裹的空地上,门向东开,进出不方便,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扇门出入,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丞相申屠嘉听说后,非常生气,打算藉这个过失撰写奏章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这个消息,当夜请求单独进见皇上,原原本本地向皇上说了这件事。丞相上朝奏事,趁机说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墙作门,请求把他交给廷尉处死。皇上说:‘这不是庙墙,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牵涉到法律。’丞相谢罪,退朝后,生气地对长史说:‘我应该先杀掉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反被这小子出卖,因此失误。’丞相于是发病死了,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知子莫若父。在此之前,晁错的父亲知道儿子的品性,也知道儿子晁错因削藩惹了众怒,特地从老家赶到京城,来规劝自己的儿子,对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执政掌权,侵害、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都责怪、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呢?”晁错说:“当然嘛,不这样,天子不会被人尊重,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晁家不得安宁了,我离开你回去了!”晁错的父亲因此服毒药死去,临死之前说:“我不忍看到大祸连累自己。”
七国之乱,来势汹汹,他们以诛晁错为名,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这时担任将领进攻吴、楚叛军。他回京师,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上。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退兵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有几十年了,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他的本意不在晁错呀。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大夫闭口,不敢进言了!”
皇上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请求削减诸侯的封地,藉以尊崇朝廷,这是万世的好事。计划刚开始实行,竟然遭受杀戮,对内来说,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来说,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您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这时,景帝长声叹息,说道:“您说的对,我也悔恨这什事。”
七国之乱,折腾了三个多月就平息了!在平息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孝梁王刘武立了大功!这归功于贾谊的事先布局。事后,孝梁王刘武又为景帝刘启找了不少麻烦,由于这些麻烦,使景帝刘启无心、无力它顾!欲知其详,请看下一章,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