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上站久了,感觉一个人有点孤单,我便下了桥,折回到天师广场,然后沿着老街的青石板路,走到了古镇上最大的一座河埠码头。河埠码头有些年的历史了,码头旁边建有一栋吊脚楼,墙壁上挂着一个经过防腐的两尺见方的木牌子,木牌子上写了不少的字。我凑近前去,借着皎洁的月光看木牌子上的字,字迹虽然有点模糊,但还是可以分辨得清楚,字是介绍河埠码头历史的。木牌子上面写着:“大码埠牌,古时上清镇货运繁忙的码埠之一……”我知道,光上清古镇上就建有三四个这样的老码埠,有大的有小的,一律是用粗大的长条青石砌成台阶。粗糙的青石早已被那些来往于古镇上做交易的商人们踩得溜光。泸溪河在历史上曾经是闽商巨贾出入闽、赣、湘等地的重要水路。商船到了这里便歇了脚,停船靠岸,装货御货。如今,铁路和公路运输的发达,水运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我在古镇上这个最大的河埠码头的青石上坐了下来,歇歇脚,看河两岸繁华的商铺和静静流淌的夜晚的泸溪河。泸溪河从莽莽峻峻的武夷群山中而来,一路蜿蜒而下,流经我的母校门前,绕着古镇向西北而去。泸溪河对镇上的人们来说,那感情是深深的,因为镇上世世代代的人都是吃着泸溪河里的清水长大的,但是现在他们却没有人会知道泸溪河究竟从这里默默流淌了多少个岁月。地方的史书上也只是作了一些简单的记载:泸溪河在古时不叫泸溪河,而叫沂溪。沂溪流域,古时为百越之地,今时的上清镇就处在它的中游。镇上有些学识的人都知道,沂溪是早于上清镇而有的。两晋时期,上清这座小镇还没有形成,泸溪河就已经从这里流向鄱阳湖了。
因为有了泸溪河,才形成了上清古镇。如今,上清古镇上有道教、儒学、佛教、基督教多种教派,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道教。早在东汉年间,中国道教的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带着弟子游历天下山川,来到上清,就相中了龙虎山的奇山秀水,便定居了下来,结庐炼九转神丹,修身传五斗米道。后来他的子子孙孙,六十三代天师也在上清世居了下来,开设道场,名显于外,把五斗米道从中国传到了海外,发扬了中国道教的光大,招来了四方道徒而使上清人丁盛旺。宋元以来,龙虎山中前后建了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三十六座道院,供奉着三清、四圣、南北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将神像,成了各道派和修道者景仰的圣地。上清也因此而名声振远。
上清古时候叫沂阳市。隋朝年间,在泸溪河的南岸,有聚落的街市,叫沂阳市。上清是一块风水宝地,有山有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南方边陲要冲,兵家必争,朝廷便在这里设立雄石镇,建有营房、堡垒、关隘,布兵把守。唐高祖于武德七年,平定江南,但此时的唐朝势力在东南仅达武夷山之北。为加强南方边防,于武德八年在上清镇配置镇遏使、副使、押衙、都监等官职,驻重兵把守,长达三个半世纪。直到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将曹彬攻陷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投降,江南平定。唐末朝廷派中丞将倪亚任雄石镇遏史,后来因为他剿匪有功,被封了倪亚王,所以就把沂阳市改为倪王市。北宋崇宁四年,宋徽宗命江东漕臣将上清观从龙虎山迁入上清街,又将倪王市改名叫上清市。到了清乾隆三十年,才开始称上清镇。
上清陆路是通往FJ、GD的古大道所经之地。由于水路和陆路的重要,上清自然而然地成了古时往来商客歇脚中转的商业之都,八方商贾匠人赶来开店设铺,加之来镇上天师府求道消灾祈福禄的各色过往行人,增长了镇上人的见识,世代相传留下了浓厚的读书作文的好风气。古往今来,镇上就出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官宦商人,上至首辅宰相,下至夫子先生。自宋朝以来,中国盛行书院文化,距上清镇东北方向四公里的应天山上,建起了一座名噪一时的象山书院,后来又深得皇上赐匾褒奖,一时人文风气甚浓。如今,镇上还有传播知识的学校,镇东头那所我的母校——镇上中学就是其中的一所,她是全镇的最高学府了,培养了不少的名人志士。
这天晚上,我回到吊脚楼睡觉时,已经快十点钟了。房东大嫂带着两个孩子在房里睡下了,房东大哥坐在客厅里看电视,等我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