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清镇上的这段写论文的枯燥日子里,每天吃过晚饭,我都喜欢到天师府去走走。天师府七弄八拐的,院子套院子,深不可测,好像永远也走不到尽头。从晋代以后,中国的道教有“三省”之说,有张天师的都省、许真君的泰省和葛仙翁的玄省。到了元明时期,张天师掌管了全国的道教事务,三省都归了他一个人掌管,所以天师府里就建了一处三省堂,用来接待道教界人士和政府官员。
天师殿大厅的前部有块一米多厚的绿色磐石,磐石天然生成一个太极图。这块磐石很是珍贵,天师府的道士们叫它迎送石。据说,天师府的建筑布局就是以这块圆石为中心设计的,周围的建筑都是按照八卦方位建起来的。有些方位建了各式的别院,有些方位则栽了绿化树木。天师府内的别院很多,各有各的特色。按八卦布阵的天师府既是张天师的住宅,也是他祀奉各路神明的地方。
三省堂靠西边有一处叫万法宗坛的四合院,里面供奉着诸多神明,可谓万神在此聚会。院门上高悬着一块写有万法宗坛四字的匾额,院内红墙绿瓦、油漆雕画,脊兽腾飞。院内建有殿堂三座,正殿五间,朝院门居中而立,阶前放置一个九龙三脚的焚香大炉鼎;东西二殿合面而建。万法宗坛的正殿为三清殿,原来殿内祀奉着尊神,诸神、天兵天将共一百三十八尊,现在塑有“三清”“四御”“三官”“三张”共十三尊神像,供香客信徒朝拜。这“三张”说的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是历代天师中最为功德无量的。
东侧是灵官殿,塑有王灵官神像,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又叫王善,脚踩一只火球,掐指举鞭,红脸长须,配有金袍绿带。西侧为玄坛殿,塑有赵玄坛神像。赵玄坛被道教奉为财神,又叫赵公明,黑脸长须,帅袍金甲,配有乘虎扬鞭,很是威风。院中十字甬道,珍花异木,松柏长青,使万法宗坛的四合院更显得肃穆威严。
院中有不少高大的豫樟树和罗汉松,有的上千年了,有的数百年,虬躯盘根,枝叶婆娑,阴翳蔽日。府内的千年古樟是天师府成为道教尊崇自然的印证。北院有七株树龄在七百年以上的古樟,以北斗七星状排列。府中树木最为出众的要数万法宗坛院内的这一雄一雌两株并排生长的千年罗汉松,它们盘根错节,叶翠葱郁,并列峰冠,稀贵罕见,是无数信徒来天师府顶礼膜拜的圣树,无数的情侣把寄托情思的信物拴在它们身旁,乞求圣树的庇护和恩赐。如今,这两株圣树周围拴满了大大小小、生满锈迹的许愿锁。关于这两株千年罗汉松,府中道士们自有许多动人的传说,都是一些缠绵的爱情故事。
难得这次又回到上清小镇上,我自然是不会忘记要去天师府看看,寻找一些我几十年前的记忆。每天傍晚我去镇上散步,都要拐进天师府去拜访一下府里的道士,向那些有仙风道骨的老道士讨教天师长生不老的法术。
老道士们告诉我:“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皆当重其命,养其躯,唯思长寿之道。”“保精受气,寿无极也。”这些说的都是凡人的生命长短,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由上天神灵来决定的。凡人的生命根本在于保养身体,保精受气,才可以通过自我锻炼达到长寿。
老道士们说的也自是有一番的道理。尽管做不了“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活神仙,但也给了凡胎俗骨的我们一种延年益寿的实用法术。我在天师府里学了不少的好东西,养身健体术就让我今生一辈子也受用不尽。
从上清小镇上回到中山大学后不久,我用了几天的时间,写了一篇洋洋洒洒近万字的有关天师道养生方面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一家重量级的学术期刊上。这篇长生不老的学术论文刊登出来后,在我的中山大学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也一下子出了个小名。当然,这全得要感谢上清天师府里的那些道士对我的传道授业。这自然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