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比较喜欢那个城市的夜晚。
因为无论是多么盛气凌人的城市,到了晚上,总会变得容易亲近一些,至少你再看不见汽车经过时卷起的傲慢烟尘,再听不到街头巷尾此起彼伏的本地话。城市走得缓慢,人们变得沉默,你有了喘息的时间。
你可以自由自在地趴在天桥上看夜景。在夜里这是一种浪漫而不是突兀。你把目光投注在远近的窗口,偶尔有人影闪动,于是你知道那是一个个家。每扇窗的背后不一定有一个家,每个家却一定有属于自己的一扇窗。你只身来到这个城市,你也希望在华灯初起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可以奔赴的温暖方向。
二
你看见那些急驰的汽车在桥下划出光影交织的曲线,突然想起临行那天母亲洒满月台的泪水。你很心虚,仿佛真的做了一支离弦的箭。
有时候你觉得母亲很天真,她仿佛完全沉浸在自己倾力维系的温馨家庭里,她仰视了丈夫二十多年,现在开始钦佩自己的孩子。她那么与世无争,好像除了丈夫与孩子,便什么都无关紧要,所以你不忍让她担心。你觉得自己已不能头枕着母亲的膝头哭泣了,因为那是自私的,可耻的,从此之后你只能让母亲靠着你的肩膀,安详地微笑。所以你觉得自己必须成就一个独立完整的世界,在这个母亲无法介入的世界里面,独自奔跑、跌倒、沮丧、喊叫。你一心希望母亲在几千公里之外依稀遥见的,只是你的光芒。但后来你渐渐明白,这种出于不愿伤害的爱,却最终造成了某种无法挽回的疏离,就像你拎起听筒,在唇间嗫嚅的,只有一句淡淡的“很好”。
你很尴尬地站在那里,深夜的电话亭具备营造任何浪漫故事的美妙细节,但你心里涌动的只是无言的哀伤,你听见时间“滴滴答答”地走,就像自己越走越远的成长……
“我必须习惯自己的成长。”你含糊地说出那句话,“你们也是。”
最后一刻,你还是伤害了,你最爱的母亲。
三
很多爱情在天桥上产生质变。比如,《古惑仔》里郑伊健与一拿起麦克风就大唱《我爱洗澡》的舒淇,《爱情麻辣烫》里邵兵与买了早点就分不清东南西北的徐静蕾。
天桥是城市里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它脱离拥挤的地面却依旧被两侧的高楼牵绊,它横跨在车水马龙之上,本身却可以免受轮胎的压碾。它给凝滞的钢筋水泥的丛林带来了一丝灵动的信息,在焦躁急促的城市节奏里却又寻得了片刻的安宁。
你与他站在天桥上吹风。你们间隔五十公分。你们的目光平行地投注在车流尽头。你们不轻易开口。你们都想象着这样一种可能——如果此刻各自转头而去,融进的正是眼前这座永动的城市,从此以后,你在那边的人山里挣扎,我在这边的人海里沉浮,就像两个被洪水冲散的人,彼此望见的都只有滚滚波涛,任凭你嘶声呐喊,任凭我肝肠寸断,统统无济于事,只有未知的漂流是唯一已知的答案。
桥下的车越开越快,那速度已超出了你神经的负荷。你发觉自己的双眼开始模糊,掌心变得温润,你无意中转头看他……然后便看见了他变幻不定的眼神,你无暇去读懂那究竟是恐惧、迷惘,还是期待、依恋,你只希望自己在这一瞬间牢牢抓住这似乎已经不能失去的宝物……
行人在这对长时间拥抱的年轻人身边经过,有的看一眼,有的没看见……然后继续默默地,匆匆地,走他们自己的路,一下桥,就汇入人流里,再也分不出谁是谁……
站在天桥上,这个城市的压迫感很奇怪地汹涌而来,爱与被爱的痛觉很强烈地回应,所以你们很自然地彼此需要,彼此支撑,故事就这样很古典很美好地发生……
那一夜,他在天桥上点了一支烟,烧到尽头也没有吸。
我的眼泪落在了天桥的栏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