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三尸之法,要义只八个字,即“分灵寄宝,合断三才”。
具体来说,又可分作六步。
第一步曰“分灵”,即是要应三才之变,将元神三分。
第二步曰“寄宝”,即是要将三分而成的三道元神,分别寄托在三件先天灵宝之中,而寄托元神的三件先天灵宝,虽级数上并无要求,内蕴之道法,却最好是同脉同源。
第三步曰“合三才”,即是要将寄托元神的三件先天灵宝,分别置于玉枕关、夹脊关、尾闾关,于此内三才之窍眼,感应外三才之衍变,并合天道之阴阳、地道之柔刚、人道之见执,以化生三才三灵三宝三窍之三尸。
第四步曰“斩善尸”,第五步曰“斩恶尸”,第六步曰“斩本我尸”。
四五六这三步,即是要一步步来斩三尸,而“善、恶、本我”三尸,因其根底,乃是三才之内变,虚渺无迹,大衍无休,直接斩之,却是无物可斩,而三才三道之变,恰其阴阳、柔刚、见执,各与一件先天灵宝相合,故直中难取,便向曲中来求,将三窍中的三件先天灵宝,逐一斩出,也就等若是间接斩了三尸。
值得一提的是,弥罗几乎立时,就悟通了关窍。
原因很简单,斩出先天灵宝,恰就与他先前,斩出玉树真形,玄理上相通,形式上相反。斩玉树真形之前,他是将琅轩玉树之道妙,先纳入了道身,而斩三尸成圣,却需在斩先天灵宝之前,先将内三才三道之变,也即三尸之道妙,纳入三件先天灵宝。前者是琅轩玉树,要先分离道妙,始才能斩,后者是先天灵宝,要先融合道妙,始才能斩。
当然,关窍悟通,只是明白了“斩”之要义,斩三尸之法,之所以难成难证,关键并不在“斩”有多难,而是在三才之内变,委实难通难悟。
三才之内变,等若是将洪荒万物之衍,由外而内,具现为了元气阴阳之变,且元气阴阳之变,还要逆“三生万象”,从九返一,再化归为三才三道,得此三道之变,始为三尸。
四五六三步,逐一要斩“善尸、恶尸、本我尸”,因三尸之斩,并非是要斩除,而是要斩断,内外三才之交感,以三尸三窍三灵宝,来逐一化纳三才之道妙,故三步统而合之,亦可称之为“断三才”。
“分灵寄宝,合断三才”,这八字要义,便由此而得,字字有对应。
三尸俱斩,便立三才之基;三才再衍,即见三气;玄气、元气、始气三气化合,即成混沌;混沌如一,于明之内,暗之外,成元气之始,极乎阴阳,虚生自然,则自证混元。
鸿钧将斩三尸之法,约略讲了个大概,又道:“三尸之斩,相对而言,善、恶两尸,易参易斩,独第三斩之本我尸,因‘见执’之念,生灵俱有,乃是天性,却非得无上造化,才能将之斩出。若无见执,何需证道?若有见执,如何证道?可见斩与不斩,相悖相冲,最是难为,故斩出善恶两尸,而后接续他法,才是成圣之捷径。”
“循此斩三尸之法证道,则混元金仙之道果,又可细分作四重。斩出善尸,即证第一重道果,称一尸准圣;斩出善尸、恶尸,即证第二重道果,称二尸准圣;斩出善尸、恶尸,继而接续他法,证得混元,即得第三重道果,称混元圣人;善尸、恶尸、本我尸,三尸俱斩,以一法而入圣,则称混元至圣。”
“直修混元,以力证道者,要先成三气,继而混沌如一,故虽道行上,由大罗金仙巅峰,而至混元金仙道果,看似只隔一层界障,实则这一层界障,也可细分出四重道果。”
“下气曰玄,故先需证玄,以成玄气,玄气一得,即证第一重道果;中气曰元,故还需证元,以成元气,元气一得,即证第二重道果;上气曰始,故三需证始,以成始气,始气一得,即证第三重道果;三气化合,即成混沌,极乎阴阳,虚生自然,故混沌一成,即证混元,得第四重道果,为混元之金仙。”
“斩三尸证道,与以力证道,俱分了四重道果,虽两者之道法脉理,一偏一正,全然不同,但修炼之层次,却大致算对应。也即是说,一尸准圣与证玄之大罗,二尸准圣与证元之大罗,混元圣人与证始之大罗,混元至圣与混元金仙,道行大体一致,实力约略齐平。两者之异,只不过是‘斩三尸较易,成三气尤难’罢了......”
以鸿钧之所言,衡量自身道行,弥罗立时便知,自己还未证玄。
斩三尸较易,成三气尤难。
弥罗数千年参修,仍是玄气未成,可知此言,确是无虚。
然则,若改换斩三尸之法,以证混元,在他而言,似更难上加难。
原因在于,他一身道法根基,早就联邦时代,就已然铸成,而联邦七大法脉,与洪荒三才三尸之理,根本就无从接驳。也即是说,三才衍变之妙理,他虽然可以运用,但以三才三尸之理,来演绎道法根基,却就全然不能。
这自就意味着,弥罗接下来,只能直修混元,以力证道!
一念及此,他脸色便不由得,略有些难堪。
这时,就听得准提,忽而又问:“三尸斩出,可是以作化身?”
鸿钧笑称:“此言谬亦。三尸者,实为三才之道妙,故斩出一尸,便得三才内变之一妙,反诸于自身,自该体现为道行,即元神肉身之拔升,而非是道法巧门。虽元神寄托灵宝,确可成一化身,但三才三尸,乃是为成玄、元、始三气,故才化生出来,自不能错用。”
“三件先天灵宝,若其内蕴之道法,乃是同脉同源,因各寄托一道元神,而三道元神,乃是大罗元神,应三才而三分,故当三尸尽斩,三件同源之灵宝****,三道同源之元神相合,自就更为容易,使得三才三尸之道妙,也随之相应相合,如此三才再衍,才能得见三气。到得这时,三件先天灵宝,自就没了其用,俱可无伤无损,一并收回......”
准提若有所思,却接着问道:“直修混元者,可有谁成道?”
鸿钧曰:“并无。”
准提微惊:“盘古大尊,当是直修混元,难道竟就连他,也未曾证道?”
鸿钧摇头:“大尊之事,却不可说,一说即错。”
准提稍一顿,又追问道:“道祖三尸尽斩,而成混元至圣,可是因为,若然不斩三尸,以力证道的话,便以道祖之能,也修不成混元?”
鸿钧莞尔:“以力证道,吾非不能也,唯因时不我与,故不为也。”
准提会意,施礼落座。
实际在座三千大能,弥罗疑问才算最多,不过他却心知肚明,自己一些疑问,只能藏着掖着,真若当场提出来的话,只怕十有八九,单单是发问,就会引起轩然大波。也是因有此虑,他蠢蠢欲动虽是难免,却终究没敢站起身来。
准提过后,未曾想到,红云竟站起来,发问道:“敢问道祖,那功德证道、气运证道之法,比之斩三尸证道,可是较易成圣?”
鸿钧看他一眼道:“说易也易,说难也难,难易之间,端凭造化,全看机缘。”
红云似未领会鸿钧话意,进而道:“还望道祖垂怜,能说分明。”
鸿钧稍一颔首,便分说道:“功德证道,气运证道,两者俱是一样,不斩三尸,不成三气,只凭天道之所眷、众生之顾愿,便可致极乎阴阳,混沌如一,虚生自然。相较于斩三尸,成三气,此两种成圣之法,是否难为,只需明悟,功德、气运何来,即可一目了然。”
“功德者,天道之所眷也;气运者,众生之顾愿也。”
“积功德者,必要与天道有功,才能承天道之所眷,而天道之功,自非轻易可得,必要悟彻天道运转之大势,从旁推动之,并起到关键之用,才称得上与天道有功。譬如洪荒初一开辟,天道运转之下,蛮兽衰亡,乃是大势之所趋,但打杀三五百头蛮兽,却与天道,不算有功,只有灵兽崛起,才能起到关键之用,才得天道之所眷,以先天五族统领了洪荒。”
“蛮兽衰亡,而灵兽崛起,此等洪荒大势之更替,得天道之所眷,自会积下无量之功德,然此无量功德,降于五族之长,所成就者,也不过五尊巅峰道行的大罗金仙,莫说证道混元,实是离窥入混元,都差得很远。虽此无量功德,并非集在了一身,但由此可知,便是独乎一身,推动了天道大势更替,以所积之功德证道,实也未必足够。”
弥罗想起来,他也得过几次功德。
虽那功德之用,确实匪夷所思,但以他旁门之祖、洪荒第一仙、洪荒第一魔、魔道魔主,四次所得之功德总加,却还并不足以,将一位太乙道果的金仙,一步登天,拔升到大罗金仙的巅峰,若想凭此证得混元,自然功德所差,更不可以道里计。
话里话外,鸿钧算是已讲明,单积功德,几乎无可证道。
功德成圣,万世难成,气运证道,却也是一样。
鸿钧接着说道:“攒气运者,必要为一族、一脉之长,备受众生之推崇,才能得众生之顾愿。顾者,信也;愿者,念也。一信一念,虽是微不可察、弱不可觉,但若有无量之信、无量之念,寄托于身,则天道运转之下,几等若是,众生之所指,无有不衍,众生之所愿,无有不成,如此成圣自是可期。”
“气运证道,究其要义,即所谓‘天道人道,相应相合’,是故众生之顾愿,还需合乎天道之运转,始才能显出神异。众生之顾愿,若与天道之远转,相悖相离,则气运未盛,便已先衰,又何称无量?气运若非无量,便寄托于身,又何能成圣?”
“气运证道,虽是易行,却也难成。毕竟所谓无量,量为多少,所谓众生,多少算众,实是任谁,也说不来一个确数,故即算是大罗之仙,受众生之愿顾,承气运之所钟,真要循此法来证道,何时能成圣,却也是无从预料.......”
这也算点明了,单凭气运,至圣之道果,也是难证难成。
红云忍不住失望,但弥罗,却是另有所悟。
斩三尸证道、功德证道,乃是知易行难,而气运证道,则是知难行易,因证道混元,本就难上加难,故知易行难之法,若始终见不得效,诸修势必就会,转向知难行易之法。
毕竟知难行易,至少易于行事,虽不知气运之所钟,何时才堪比无量,但混元证不得,至少一步步做来,也就有一个个成就,这成就,却是看得见,也摸得着的。
不过,若都来争夺气运,自洪荒之大乱,也就为期不远了。